幾乎所有開展家校合作工作的學校都在轟轟烈烈開展志願者活動,但不少地方卻遭遇到學校「熱」起來、家長還沒有的尷尬。山東德州的家校合作實踐在激活家長參與潛能、滿足家長多樣化、個性化的參與意願上有所創新。希望更多的學校能兼顧家校合作為學校和為家庭服務的功能均衡,根據家長實際情況和家庭教育的具體需求設計志願者活動,提高活動質量,考慮到不同群體家長技能特長,面向不同家庭、兒童提供個性化支持和服務。
——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重涵
「我自願加入媽媽班,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工作。」這是山東省德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付莊小學一年級三班許鑫濱的媽媽許洪雨在加入媽媽班時寫的誓言。兩年後,許洪雨說,她對當時的承諾和被選入媽媽班感到慶幸,媽媽班使許鑫濱的學習成績快速提升,性格也變得積極向上,這讓她很欣慰。
組建媽媽班
破解外來務工子女教育難題
「媽媽班的成功給了我更大的動力。」付莊小學校長喬連傑高興地說。但在兩年前,地處城區邊緣的付莊小學因生源結構複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比高,面臨著學生父母文化素質低、對孩子關心少以及學生學習習慣差等問題,讓喬連傑壓力很大。為扭轉這一局面,2016年,學校主動承擔德州市教育局的「媽媽班」試驗,通過「媽媽培訓、媽媽陪伴、媽媽參與」等方式開展家校共育活動,讓媽媽更多地參與到孩子成長中來。
「最初認為孩子上學後就交給學校和老師來教育,其他都無關緊要。現在經過專家的培訓,我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學生家長祁瑩瑩在參加完學校組織的專家培訓後興奮地說。2017年,付莊小學定期組織專家對媽媽班的成員進行家庭教育培訓,並通過微信、直播等方式加強與專家日常的交流互動,使媽媽們形成家庭教育共識,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論知識。
付莊小學還成立了家庭教育課題組,組織教師研究家庭教育知識,輔導媽媽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解決媽媽們身邊發生的問題。每個學期,學校組織系列活動,讓媽媽們聚集一起交流自己孩子的表現。媽媽陪伴孩子完成作業,陪伴孩子讀書,陪伴孩子做家務勞動,做好孩子的榜樣,營造溫馨家庭環境,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一系列活動讓媽媽們從教育旁觀者變身為參與者,孩子們也因為多一重關注和引導,開始主動向優秀靠攏。
實踐家道閱讀
媽媽更多參與孩子成長
「好玩的太空泥」「神秘的蜘蛛」……這是由左力揚的媽媽給孩子們上的兩堂手工課。付莊小學每月都會組織「媽媽當老師」的系列課程。「我們通過讓媽媽當老師、義工,參加班級活動,更好地發揮了媽媽們的特長和職業技能,學生也因為媽媽的參與而對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喬連傑說。
2017年,付莊小學又開始在媽媽班內實踐家道閱讀。「家道閱讀就是以家庭為閱讀主體,親子共同參與,通過營造家庭閱讀氛圍,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付莊小學語文教師石麗麗介紹說,家道閱讀實行的是「4132模式」,即通過確定每天親子共讀30分鐘、每周完成一篇讀書筆記、每月參加一次年級讀書論壇、每學期進行「閱讀之星」「閱讀家庭」評選等4個閱讀活動節點,激勵學生每月閱讀一本讀物,通過文本閱讀、內容體悟、成果展示等3個環節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家庭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形成良好風氣等兩個目標。
「通過踐行家道閱讀,讓閱讀成為拉近媽媽和孩子最好的媒介,也讓媽媽和孩子在閱讀中共同成長,效果很好。」喬連傑說,「媽媽班」系列實踐不僅解決了農村校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還創新了家校共育的實踐方式。通過媽媽更多的參與學生成長,學生的學習時間由在校6小時延伸成24小時的全時教育,學習空間也由學校單一場所變成了包括家庭、社會在內的全空間教育,教育內容也由單純的知識技能培養,拓展為全面育人的全能教育。「媽媽班」在全省範圍內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讓付莊小學煥發出新的活力。
成立協作互助組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德州市樂陵朱集鎮中心小學是一所距離城區較遠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問題突出。「我們很多留守學生出現了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有的開始厭學,處在輟學的邊緣。」朱集鎮中心小學校長李明說。由於留守兒童與祖輩生活在一起,長期被溺愛,還多少存在習慣養成教育缺失、自律性差等問題。為此,朱集鎮中心小學於2017年成立了協作互助組,「互助組就是多個家庭成立聯合組織,將孩子集合在一起,在相同時間裡一起學習、展示、遊戲、成長。」樂陵市教育局局長韓文龍說,協作互助組從根本上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讓學生在團結互助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協作互助組是在家校交流會上自由組合而成,同時確定互助的時間、地點、內容和導師,按照規定的目標引領學生。「在互助組裡,我是學長,帶領弟弟妹妹學習,很自豪。」朱集鎮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王鑰瑤說。
王鑰瑤所在的學長型協作互助組是基本的互助組形式,由一個年齡大的學生帶領幾個年齡小的學生共同活動、協作互助。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樂陵市還探索出從鄉賢中挑選愛心人士對留守兒童進行技藝教授的導師型協作互助組和由輔導機構對孩子進行輔導的購買服務型協作組等多種方式,都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
五年級學生劉子豪的媽媽開心地說,孩子特別願意參加協作互助組的活動。在互幫互助中,孩子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和其他同學的長處,學習更有勁頭了,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孩子的進步太明顯了。
通過付莊小學媽媽班和朱集小學協作互助組的試驗,德州市已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農村學校家校共育形式,形成了有效解決外來務工子女及留守兒童問題的經驗,並在全市推廣,使之成為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金鑰匙」。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教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8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