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以上,真相未滿:追捕黑洞二百年

2021-01-21 虎嗅APP


如果做一個「天體人氣榜」,那黑洞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冠軍。


剛剛,黑洞又一次躍入了大眾的視線。北京時間 10 月 6 日,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其在證實廣義相對論與發現黑洞領域的成就;另一部分授予萊因哈特·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分別帶領團隊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天體。



這是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繼2017年、2019年之後,又一次授予天體物理學方向;並且2017年雷納·韋斯、巴裡·巴瑞斯、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測研究獲獎,也與黑洞研究密不可分。加上此前著名的「黑洞照片」公布,黑洞在這幾年可以說是反覆躍入公共視野。


但圍繞今年諾獎首次頒給黑洞研究這個話題,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說很多媒體和評論人都認為,屬於黑洞研究的諾獎「姍姍來遲」,並且頒給霍金好友羅傑·彭羅斯,是對2018年霍金辭世的某種惋惜和追悔。


那麼問題來了,霍金沒有因為黑洞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真的並不公平嗎?羅傑·彭羅斯僅僅是以霍金朋友的身份代他領獎嗎?


另一方面,為什麼婦孺皆知的黑洞,要等到如今才摘得諾貝爾獎,甚至還有些勉強?黑洞的偉大發現難道不早就該彪炳史冊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都埋藏在人類追捕黑洞真相的漫長歷史裡。借著諾獎帶來的話題餘溫,讓我們一起回溯一下這場人類智慧的跨宇宙遠徵。


派出最聰明的「偵探」努力二百餘年,我們才剛剛解開黑洞謎局的一角。


警覺:沉默的暗星


發現黑洞,是一場跨越時間、空間,以及學科體系的持久戰。作為一項組合工程,它需要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的高效協作。有時候它也需要在一方人馬工作不下去的時候,換另一隊來攻克難關。所以說,跨學科背景和學科交叉人才在發現黑洞的路上特別重要,比如今年的諾獎得主很多都具備跨學科背景,或者轉換過研究領域。


而對黑洞這種天體現象最早的模糊認知,也來自學科視角轉換帶來的「驚喜」。雖然我們一般意義上認為黑洞的發現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但其實早在18世紀,科學家就已經發生了對黑洞存在的「警覺」。


在發現克卜勒定律和萬有引力之後,宇宙速度的概念逐漸清晰。科學家發現天體的密度與引力成正比。那麼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某種天體的密度特別大,引力特別強,導致連光的速度都無法完成宇宙速度的逃逸?


密度大到能吞噬光的天體,自然也就無法被人類觀測到。1783年,英國自然哲學家、地質學家約翰·麥可在給英國皇家學會的亨瑞·卡文迪許的信中,提出了這樣一種不可見天體的可能性。他將之稱為「暗星」——約翰·麥可還根據宇宙速度來推測,如果一個與太陽質量相同的天體,其半徑只有三公裡,那麼這個天體的引力就將達到光無法逃逸的程度,也就形成了對地球的不可見。兩百年後的事實證明,這個猜測已經十分接近人類所知的黑洞。



隨後,相關內容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上發表,引發了科學界的熱烈討論。關於「不可見星」的討論有了種種測算和猜想。而在當時條件下,吞噬光的星體還僅僅是個邏輯推演,科學界還沒有理論路徑來認識真實存在的黑洞。


到20世紀初年,電磁學興起之後,人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黑洞。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開創者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關於「黑體輻射」的假說。他認為既然物體在釋放輻射的同時也吸收輻射,那麼應該有一種物體,既所謂「黑體」,能夠吸收所有的光,但是既無法反射光也不形成光透射。黑體是電磁學領域的一個理想概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發現。但普朗克提出的「黑體輻射」已經描述了黑洞的量子特徵,打開了另一條發現黑洞的秘徑。


根據引力推論,以及密度越大輻射越大的角度來看,暗星或者黑體,應該是一定空間內壓縮了巨大密度的存在。按照這個理論,濃縮版的太陽或者地球都會變成黑洞,漫威的超級英雄蟻人最終也會變成黑洞。


但真的有天體會經歷濃縮嗎?來到20世紀,一位天才給出了答案。


瞄準:黑洞命名與史瓦西半徑


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這一天應該被銘刻在人類共同的紀念碑上,不僅是因為愛因斯坦本人的偉大,還由於「廣義相對論」可以解釋太多事情,將然問世就給各領域的科學家以醍醐灌頂的感覺。其中就包括,黑洞。


如上所述,在愛因斯坦之前,科學界已經有了對黑洞的猜想。實質缺少的是對黑洞如何產生、自然界是否真能存在黑洞的認知基礎。



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引力場公式,宇宙中可以存在密度無限大的奇點。在特定區域內一切物質都向奇點坍塌,形成對包括光在內所有物質的吞噬效應。雖然愛因斯坦本人並沒有提出過黑洞假說,也不見得相信宇宙中存在黑洞,但他提出的理論確實給全面認知黑洞打開了大門,讓人類可以在數學和理論物理的層面完整描述黑洞。


於是乎,就在「廣義相對論」提出兩個月後,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就通過計算愛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得到了一個真空解。這就是「史瓦西半徑」,自此人類完整預言了黑洞的存在。



所謂「史瓦西半徑」,是指一個天體向奇點坍塌到一定程度時,其質點的周圍會出現一個界面──「視界」。在視界中會光無法逃逸的現象,自此黑洞就將誕生。根據史瓦西的計算,太陽如果坍塌到半徑三公裡以下就會變成黑洞,而地球坍塌到半徑9毫米以下也會變成黑洞。


而為什麼天體會出現向奇點坍塌的現象呢?現代天文學認為,恆星演化的終局,也就是恆星熄滅之時,就是黑洞誕生之日。而還有一種宇宙黑洞的可能性來源,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推算,宇宙可能是大爆炸的產物。而大爆炸初期,在宇宙早期膨脹之前,會出現某些區域的密度異常大,這些留存下來的區域就是宇宙中的原初黑洞。


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率先提出了「黑洞」一詞,來制定面目愈發清晰,但還沒有被人類觀測到的最神秘天體。而人類關於黑洞的揭秘遊戲,也進入了新的章節。


推理:「黑洞無毛」


物理學家惠勒,並不僅僅是擅於起名字。在對黑洞的深化討論裡,惠勒率先提出了人類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上認識黑洞後的第一個大問題:在熱力學理論中如何解釋黑洞的存在?


惠勒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黑洞只吸收,不放出,那麼一個帶熵的物體被黑洞吸收之後,整個系統的熵就消失了。而這明顯違反了熱力學的第二定律。



那麼問題來了,黑洞內的特殊條件中,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成立嗎?面對這個問題,物理學界給出了一個猜想,就是黑洞吞噬效應發生後,被吞噬物體的一切物質記憶與複雜性都將消失。而進入黑洞視界的物體只能留下三個參數:質量、電荷量和角動量。


這個奇怪的特性引發了科學家們新的關注,成為70年代黑洞認知又一輪大幅跨越的推理基礎。而這個現象也被確實很擅長發明術語的惠勒稱為「黑洞無毛」——黑洞吞噬的東西,所有「毛髮」信息都將喪失,只留下三個最基本特徵。



黑洞無毛的定理一度讓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非常興奮。比如我就曾聽某「國學大師」的講座裡說,黑洞最終是印證了「一氣化三清」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至於到底是不是呢,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反正,黑洞熱力學的假說確實激發了上世紀70年代關於黑洞的又一輪大討論。而那就是我們熟悉的霍金,以及剛剛獲得諾獎的彭羅斯,屬於他們的舞臺。


重審:霍金輻射,黑洞蒸發


與當時黑洞研究界主要是物理學與天文學背景的科學家不同,彭羅斯的主要知識背景與研究視角都來自數學。


上世紀60年代,彭羅斯提出了關於時空立場的全新數學解法。在他的數學推演下,空間是可以扭曲的,這就是著名的扭量理論。從電荷、量子運動,到黑洞中的熱力轉換,都可以通過扭量理論來解釋。並且這一理論還認為,任何條件下物質最後都會經歷一個不可避免的數學奇點,這個奇點就是黑洞的形成。這個觀點打破了黑洞形成的特殊性,指出黑洞可能是所有天體最終的命運。這項研究的過程中,霍金成為了彭羅斯的重要夥伴,這一發現也被稱為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



某種程度上來說,霍金是站在彭羅斯提出的數學方法基礎上,通過更加激進的理論物理推想,得出了一系列關於黑洞更為具體的信息。1974年,牛津的盧瑟福實驗室召開了一場量子物理學研討會,霍金宣布了對於黑洞的全新發現:黑洞不僅能夠吸收視界外的物質,同時還以熱輻射的形勢向外「吐出」物質。


這種推論被稱為霍金輻射,也被稱為「黑洞蒸發」。霍金認為,隨著黑洞蒸發的過程,黑洞溫度也隨之升高,最終將以大爆炸的形勢吐出所有物質。霍金輻射理論指出,黑洞並不僅僅是吸收物質的「宇宙窟窿」,其本身也構成了宇宙循環的一部分。因此,黑洞也就並非恆星演化的最終形態,而是恆星演化的一個必然部分。在成為黑洞之後,天體還將向其他形態演進。而我們所處的宇宙,也就是大爆炸之後物質高速擴張的一個階段。



從彭羅斯到霍金,科學家開始真正把黑洞建立在了熱力學的體系中,並以此為契機窺探宇宙的本源。但這裡要指出的是,霍金之偉大與爭議是並存的。其重要原因在於霍金的推想太超前了,目前的天文能力無法驗證其真偽。並且霍金的黑洞推論內部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直到晚年霍金都在致力於達成其推論的自洽。


而諾貝爾獎的含義,是獎勵科學家「解決問題」,而非「發現問題」或者「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可能」。從這個角度看,彭羅斯的獲獎建立在他的理論被近年連續出現的天文證據所證明。而霍金的眾多理論今天依舊是「懸案」,這就像愛因斯坦也沒有因為」廣義相對論」摘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不獎勵先行者,從這個角度看霍金是遺憾的;但先行者的足跡早早跨出了諾貝爾獎的範疇,這又是霍金的驕傲和幸運。


搜尋:宇宙證據鏈


其實不難看出,在漫長的時間裡,天文學界在黑洞這個天文領域,都是基本缺失的。這當然是黑洞的獨特性導致的,畢竟要怎麼觀察一個以「不可見」為特徵的天體呢?好在人類的天文學技術在不斷實現突破,計算機、光學、電磁學等等成果成為了天文觀測的助手。而基於一系列對黑洞的熱力學認識,人類也開始獲得了觀測黑洞的路徑。


黑洞被準確觀測,被天文學交叉證據給證明,其實在近幾年才有顯著突破。而這也形成了一個新的觀點:所謂基礎科學靠天文,當物理、數學遇到瓶頸的時候,該輪到天文崛起了。


比如摘下2017年諾獎的LIGO引力波觀測系統、拍下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觀測網。這些抵達人類工程能力頂峰的天文設備,正在為進一步揭秘黑洞帶來希望。



目前來看,觀測黑洞主要有以下幾個辦法:


1. 根據引力效應觀察黑洞。


黑洞雖然不可見,但在黑洞周圍視界之外卻會形成可以被觀察到的引力旋轉效應。尤其對引力波的發現和捕捉,為觀測劇烈的黑洞運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比如2017年8月14日划過地球的引力波被LIGO所捕獲。這次引力波被精準確定了所發生的宇宙方位,並且判斷出發出引力波的天文現象應該是兩個黑洞發生合併。



2. 根據輻射效應觀察黑洞。


根據霍金輻射理論,黑洞本身雖然不能發出光線,但其具有極強的輻射釋放性。通常來說,黑洞內部會向宇宙發出極強的X射線。而對宇宙中的X射線強度與射線源進行觀測,就有很大機率找到黑洞。


3. 根據密度效應觀察黑洞。


由於黑洞具有極強的引力場,所有黑洞周圍往往會出現大密度的恆星分布,這在天文觀察中會出現亮度集中的特徵。這也就是所謂的黑洞密度效應。據此,天文學家可以觀測出黑洞的確切位置。本次獲得諾獎的根策爾和蓋茲團隊,就是從90年代致力於尋找和觀測黑洞。他們發現,在銀河系的中央有些恆星的密度超大,達到了數百萬倍的太陽質量。這證明了銀河系的中心應該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而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彭羅斯和霍金的「黑洞循環」說:黑洞並非宇宙中特立獨行的吞噬者,他就是宇宙運行機制的一部分。甚至很可能黑洞支撐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


疑點:黑洞當然未明


時至如今,套用一個推理小說中的說法,我們已經知道了誰是黑洞,但並不知道黑洞是誰。


經歷了200多年,人類終於確定了黑洞真的存在,並且為之頒發了一次諾貝爾獎。但黑洞的運行機制到底是怎樣的?他的能量原理是什麼?他與宇宙、時空、天體循環的關係是什麼?種種謎團還停留在無數光年以外,黑洞依舊一片漆黑。


比如說,霍金留下的理論財富中就還有大量等待被驗證的東西。霍金的理論究竟是自娛自樂,還是將如愛因斯坦一樣成為不斷被時代證實的先知,都還有待未來告訴我們?事實上,無論是「廣義相對論」給黑洞留下的存在前提,還是史瓦西半徑、霍金蒸發,這些科普讀物中赫赫有名的詞彙,都是在近幾年引力波與黑洞照片等天文證據支撐下才變成確證。


面向黑洞的徵程才剛剛開始,彭羅斯等人的諾貝爾,更像是給那些孤獨挑釁宇宙的人,一些相對遲到,又相對早到的安慰。



圍繞黑洞,人類還有無比強勁的探索欲望。比如說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而好巧不巧的是,黑洞這種極端天體是研究兩大理論的共同支柱,好像有點殊途同歸,大道歸元的意味。


另外圍繞黑洞還有更多假說有待證實。比如與黑洞對立,負責向宇宙放出物質的白洞是否真實存在?比如黑洞白洞之間,是否真的存在愛因斯坦-羅森橋,也就是能夠穿越時間的蟲洞?再比如被黑洞吸收的物質,是不是吐向了其他宇宙?黑洞是不是多重宇宙的聯接點,是否是暗物質的溫床?


無論你是科幻愛好者、民間科學家,或者真的有志於向黑洞發起探索,那個神秘的奇點視界都在科學的努力下,越來越多地影響人間。至少可以肯定地說,基礎科學的下一個,或者未來某個重大出路,就藏在黑洞裡。


那些捕捉黑洞的偵探們,可能並不在意某枚勳章。他們更想要真相,時空與宇宙的真相。


相關焦點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追捕黑洞二百年
    加上此前著名的「黑洞照片」公布,黑洞在這幾年可以說是反覆躍入公共視野。但圍繞今年諾獎首次頒給黑洞研究這個話題,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說很多媒體和評論人都認為,屬於黑洞研究的諾獎「姍姍來遲」,並且頒給霍金好友羅傑·彭羅斯,是對2018年霍金辭世的某種惋惜和追悔。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物理學家「偵緝」黑洞二百年
    加上此前著名的「黑洞照片」公布,黑洞在這幾年可以說是反覆躍入公共視野。但圍繞今年諾獎首次頒給黑洞研究這個話題,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說很多媒體和評論人都認為,屬於黑洞研究的諾獎「姍姍來遲」,並且頒給霍金好友羅傑·彭羅斯,是對2018年霍金辭世的某種惋惜和追悔。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黑洞獎」頒獎詞暗藏玄機
    奇點是數學中的一個概念,黑洞離不開它,同樣,宇宙大爆炸也離不開奇點這個概念。所以,這個理論的現實意義非常明顯,起碼來講,這說明我們這個宇宙的的確確存在形成黑洞的客觀條件的。當然,彭羅斯和霍金他們對奇點定理的研究是一個純理論計算,按照諾獎多年積累的習慣,諾獎很少頒發給純理論貢獻。
  • 黑洞的諾獎之路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6日18時, 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萬眾矚目中揭開了帷幕.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 根策爾和蓋茲因為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 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近4年內第3次頒給天體物理學領域, 同時也是黑洞領域首次獲此殊榮. 下面將對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黑洞這一領域進行簡要的解讀.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數百年前,物理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諾貝爾在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最先被提及的領域。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將獎項頒給這三位科學家,說明黑洞理論正式得到了諾貝爾獎的承認,「這次的諾貝爾獎頒發給宇宙最暗處的秘密」——秘書長宣布他們獲獎時給出了一句恰如其分的點評。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由於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了宇宙學和地外行星探測,而近年來物理獎從未連續發給同一領域,所以今年頒給黑洞讓人十分意外。後來根澤爾團隊最早觀測到了黑洞的存在,而蓋茲精確測量到了銀河系中心存在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三位獲獎人的工作是奠基性的,可以說,諾獎頒給他們體現了諾貝爾獎對最原創工作的重視。此外,苟利軍認為,如果霍金還活著,也有可能獲此殊榮。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由於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了宇宙學和地外行星探測,而近年來物理獎從未連續發給同一領域,所以今年頒給黑洞讓人十分意外。左起:彭羅斯(Roger Penrose)、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蓋茲(Andrea Ghez)羅傑·彭羅斯的工作表明,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形成。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領獎照」圖源:瑞典皇家科學院No.1 四年三獲就在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羅傑·彭羅斯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的獲獎理由則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這三位科學家分別來自英國、德國和美國。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霍金生前一直未獲諾獎。人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他的理論沒有實驗或觀測的驗證。現在,既然彭羅斯因黑洞而獲諾獎,大家不禁好奇,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但是因為它們是黑洞的量子效應,非常非常小。比如,與太陽同質量的黑洞的溫度只有絕對零度以上億分之6度(在絕對零度沒有輻射)。所以目前無法得到實驗驗證,哪怕是間接的。所以即使霍金健在,也無法因此獲得諾獎。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霍金也對黑洞做出重大貢獻,在公眾中名氣更大,也高調得多。1990年代,彭羅斯封爵,但是霍金為了抗議英國政府將兩個科研經費管理機構合併,拒絕了封爵。霍金雖然已經去世,也繼續引起關注。 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霍金生前一直未獲諾獎。人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他的理論沒有實驗或觀測的驗證。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與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感覺上,今年諾獎有點想要填補以前漏掉的重大發現。,一是今年再次頒給了天體物理相關的方向,打破了相鄰年份不頒給同一個領域的現象,更是因為感覺到諾獎的風格發生了變化:開始將獲獎機會給到更多的理論學者,同時表明黑洞正式得到諾獎的承認。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當然,因為天體物理領域近年來獲得的諾貝爾物理獎實在是太多了,今年又授予了這一領域,所以我還是挺意外的;而且很多人也認為,黑洞的諾獎很可能會給最早的黑洞發現者,獲獎的兩位觀測天文學家很顯然不是。不過這三位獲獎也是實至名歸——對於黑洞的存在,他們分別貢獻了無可爭議的理論預言和無可置疑的觀測證據,在當世科學家中的確最為突出。祝賀他們!
  • 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彭羅斯(左),霍金(右)我記得有一年彭羅斯的演講題目是「廣義相對論中未解決的重要問題」。霍金問他:「哪個問題適合作為博士生的論文?」他笑而不語。當時我想如果這些問題那麼容易,他早已解決了。其中就包括他提出的「宇宙監督猜想」,即黑洞的奇點被視界包圍起來,從外界無法看見。彭羅斯的講演總能吸引眾多聽者,教室往往爆滿。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
    ,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 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羅傑·彭羅斯是科學家理昂內·彭羅斯與瑪格麗特·雷瑟斯的兒子,為數學家奧利佛·彭羅斯與西洋棋大師強納森·彭羅斯的兄弟。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 宇宙探索再現高光時刻,三名科學家因為黑洞研究斬獲諾獎
    沒有任何東西,甚至是光,都無法逃離黑洞。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對我們認識和了解人類所在的銀河系,以及它的形成和演化有著重要意義。大部分人對黑洞的呈現源於電影《星際穿越》。通過黑洞的照片發現,它的顏色為紅色的。黑洞會像怪獸嘴巴一樣吞噬周圍的物質嗎?它在什麼情況下會變大?餘洪偉解釋說,黑洞能將周圍的物質吸進去,所以拍到的照片是發光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