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細菌"名詞解釋選自於翟中和主編第四版細胞生物學第17頁原文,附有英文翻譯。
古細菌(archaeobacteria)形態多樣,具有細胞壁,染色為G+或G-;細胞大小在0.1~15μm不等,分裂方式有二分分裂、出芽等多種。常常發現於極端特殊環境中,過去把它們歸屬於原核生物是因為其形態結構、DNA結構及其基本生命活動方式與原核細胞相似。最早發現的古細菌是產甲烷細菌類,接著陸續發現鹽細菌、熱原質體、硫氧化菌等幾百種古細菌。後來發現古細菌的分布其實很廣泛,在溫和環境和冷環境中也有它們的蹤跡。
①古細菌的細胞壁
古細菌的細胞壁沒有胞壁酸和D-胺基酸,因此溶菌酶、環絲氨酸、青黴素、萬古黴素等對古細菌沒有作用。
②古細菌的質膜
古細菌的質膜也是由脂質和蛋白質構成,卻與細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
③DNA與基因結構
古細菌的遺傳裝置往往介於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之間。
a 與細菌相似的地方有:DNA為環狀,有操縱子結構、大部分基因無內含子、有多基因mRNA存在。
b 與真核細胞相似的地方有:DNA和組蛋白結合成類似核小體結構;tRNA和rRNA,甚至部分編碼蛋白質的基因中有內含子;RNA聚合酶為複雜多聚體;翻譯起始的胺基酸為Met(細菌是fMet)等。
c 古核細胞特有的特性為:tRNA的TφC臂上無胸腺嘧啶。
④核糖體
古細菌的核糖體與真細菌的差異很大。
🎆細胞壁 cell wall
🎇原核生物 prokaryote
🎆鹽細菌 halobacteria
🎇熱原質體thermoplasma
🎆硫氧化菌 sulfolobus
🎇質膜 plasma membrane
🎆脂質 lipid
🎇操縱子 Operon
🎆內含子 Intron
🎇RNA聚合酶 RNA polymerase
🎆核小體 Nucleosome
🎇組蛋白 Histone
🎆胺基酸 amino acid
🎇胸腺嘧啶 Thymine
「承諾帶來痛苦」
「凡事勿過度」
「認識你自己」
|《德爾斐神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