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中華俗語經久不衰,必然有它的道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老百姓生活的經驗和智慧無不體現在中國的俗語之中。雖說不是什麼高雅的語句,但話糙理不糙。老祖宗:孤房兒子傻,鬧市出人精,「孤島效應」需引起父母重視。
上半句:「孤房兒子傻」
剛聽到這句俗語的時候,其實是感覺不太友好的,但其實際意義卻是有深刻道理的。
單從字面上來看,「孤」字有孤單和孤獨的意思。而在俗語中的「孤房」是帶有孤僻的意思,是指長時間不與外界接觸的家庭。
而「傻」原本是愚蠢和愚鈍的意思。而在俗語中的意思是沒見過世面,目光狹窄。
在此要強調的是「孤房兒子傻」中的「傻」字,並不是指智商低下的意思,而是見識少,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傻」除了不文明的成分,還用來形容人憨厚耿直、淳樸善良。
城市中的大多數父母都會很忙碌,即使有錢也沒有時間陪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走一走。
而在相對落後的農村乃至通信條件較差的大山裡,孩子更沒有條件離開,有的甚至一輩子都在村子裡,不曾見過外面的世界。
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形成「孤島效應」,就是長期以來處於單一的環境中,或是總是宅在家裡,與外界失去聯繫。時間久了便會變得傻裡傻氣,像個井底之蛙,眼界有限,略顯悽涼和無奈。
對於小孩子來說,如果長時間脫離集體,平時總是一個人玩,長大之後的性格肯定會有影響。不然也是格格不入,孤陋寡聞。
下半句:「鬧市出人精」
「鬧市」本來是指熱鬧喧譁的市區,來來往往的人比較多。在俗語中講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或是比較豐富多彩的世界。
總是聽老人說小孩子「小人精」,這個稱呼略帶寵愛,還有對孩子的期許。「人精」就是指聰明機靈,長大之後比較精明,不易吃虧上當。
就像現代人都比較喜歡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遊刃有餘,八面玲瓏、出類拔萃,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孤島效應」?做父母的應該重視。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全世界不得不停下腳步,孩子們也不例外。
脫離了學校、老師和同學,突然與世隔絕,剩下的只有作業。
長期宅在家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無法適應這種封閉的生活,更別提學習了。
其實玩伴對於孩子來說,意義不全是在玩,更是營造了一種學習氛圍,潛移默化地薰陶著孩子的喜好。
當孩子長時間停止社交,久而久之便不願意表達,更是抗拒溝通。在壓抑的情緒中就會忍不住發脾氣。
尤其是在家長提出學習的要求時,簡直就是火上澆油,不僅不服從反而引發情緒爆發。這說明你的孩子已經陷入了「孤島效應」!
孩子出現「孤島效應」後,內心深處有強烈的孤獨感,要麼爆發,要麼壓抑。不管是哪一種,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沒有益處。
改變這種情況的最好方法就是幫助孩子釋放情緒和創造快樂。
讓孩子放下手中的作業,跟孩子一起去玩遊戲。用聊天和溝通代替嘮叨和說教,耐心地陪伴孩子調整好狀態。相信你的孩子很快就會走出「孤島效應」。
關於教育上的「孤島效應」你還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關注「史味兒」,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歡迎轉發到時尚圈、名流圈、朋友圈、馬桶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