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普森報告書》封面 (本稿圖片均由哈市社科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提供)
在對美國解密的日本細菌戰檔案進行整理研究時,哈市社科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美軍情報部門整理的主題為《關東軍防疫給水七三一部隊》的情報中稱,兩個實驗室已經完成了對多種毒氣類型區分研究,以及毒氣測定、防毒藥物等研究。10日,哈市社科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彥君說,情報中對於毒氣武器的研究和機構設置都是此前檔案中未曾發現的新資料,這證明七三一部隊不僅是一支細菌戰部隊、生產細菌炸彈,還是一支以毒氣戰為目的進行毒氣武器研究的秘密部隊。
多次用「馬路大」做瓦斯實驗
七三一部隊同五一六部隊互相勾結,多次用「馬路大」做瓦斯實驗。
這份名為《關東軍防疫給水七三一部隊》的情報,記載了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和化學武器研究的情況。關於七三一部隊的機構設置中有兩條記載:「毒氣實驗室,分為研究部、生產部、實驗部、防毒氣部。毒氣實驗室已完成了對多種毒氣類型進行區分的研究,以及毒氣面罩和防護服等研究」,「毒氣武器實驗室,分為有毒武器和毒氣預防實驗室、實驗部。毒氣武器實驗室完成了石井式毒氣測定儀、石井式防毒藥物、石井式毒物監測試紙和消毒劑的研製」。
在哈市平房區現存的七三一部隊舊址中,存有「瓦斯實驗室」和「瓦斯儲藏室」。瓦斯實驗室是七三一部隊進行瓦斯實驗的地方,用於瓦斯實驗的多是被做過其他細菌實驗的「馬路大」(用來做實驗的活人),為觀察「馬路大」的死亡症狀和死亡時間,一起被實驗的還有雞、狗、老鼠、鴿子等。瓦斯儲藏室是瓦斯實驗室的配套設施,分為地上一層、地下二層,主體建於地下,深5.3米,直徑13米。
哈市社科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彥君說,情報中對於毒氣武器的研究和機構設置,包括對毒氣武器研究、秘密開展毒氣實驗,以及防禦性毒氣面罩和防護服的研究和生產等,這些記載都是此前檔案中未曾發現的。戰後在七三一部隊遺址上採集的大量防毒面具,以及現存的「瓦斯實驗室」和「瓦斯儲藏室」舊址,可以同檔案記載的內容相印證,說明七三一部隊不僅是一支細菌戰部隊,而且還以毒氣戰為目的進行毒氣武器研究。
關東軍防疫給水總部人員達2500人
至1938年7月,中國戰區已有18個分區防疫給水機構在其相應區域活動。
1946年2月5日至3月11日,駐日美軍中校湯普森多次問詢七三一部隊首任部隊長石井四郎,並撰寫了《湯普森報告書》。《報告書》中記載,關東軍防疫給水總部位於「滿洲」,人員多達2500人,包括醫療官員、藥劑師、士兵等。
1938年,日本相繼建成了5個固定的防疫給水部,即位於哈爾濱的關東軍防疫給水部、位於北京的華北軍防疫給水部、位於南京的華中軍防疫給水部、位於廣州的華南軍防疫給水部和位於新加坡的南方軍防疫給水部。這些固定防疫給水部被分配到各個部隊,由部隊指揮官直接控制。另外,還配備戰區防疫給水部、防疫給水淨化分區和移動防疫給水部。
「石井四郎供述的七三一部隊的體制、配置、任務和職責,以及固定防疫給水部、戰區防疫給水部、細菌炸彈的研製、防禦戰的研究等內容都是新資料,豐富了學術界對此問題的認知。」楊彥君說。
《平房工作大綱》披露「731」研究範圍及進展
「《平房工作大綱》使我們重新認識了七三一部隊,其研究涉獵之廣、範圍之大都是此前資料記載中未曾體現的。」
在接受美軍問詢中,石井四郎還提供了《平房工作大綱》,這是七三一部隊平房本部的研究計劃,主要內容是預防藥物研究、診斷研究、療法研究、現場消毒研究,以及預防醫學、疫苗生產、治療血清、診斷性抗原體、診斷血清、細菌炸彈等研究。
根據哈市社科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對《湯普森報告書》的初步研究,在七三一部隊進行的關於藥物和化學品研究中包括青黴素的生產,源於樺木油的汽車燃料,源自褐煤的汽車燃料替代品;在疫苗的製造方面,包括鼠疫疫苗、氣性壞疽疫苗、鼠疫治療血清、流行性腦膜炎治療血清等;在食物和衣物的替代品研究方面,包括使用「滿洲」野生蠶當衣物替代材料,蔬菜冷藏等。
楊彥君表示:「石井四郎提供的《平房工作大綱》使我們重新認識了七三一部隊的研究範圍、研究領域及研究進展情況,涉獵之廣、範圍之大都是此前資料記載中未曾體現的。」(首席記者 王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