鵜鶘,由於嘴巴特別大,再加上看到什麼東西都想吞進嘴裡,因此有人戲稱為:「動物界的廣東人」。
儘管它們的嘴巴是為捕魚而設計的,但是當鵜鶘遇到其他鳥類時,也會忍不住嘴欠地想要將其吞入到口中。
遇到動物,也會忍不住嘗嘗人家是什麼滋味。
即使遇到長頸鹿,也會嘴欠地想要將人家吃掉。
如果鵜鶘針對的僅僅是動物也就算了,它們居然還把主意打到人類身上,看到小朋友就想嘗嘗可不可口。
不僅是小孩,就連大人也不放過。
儘管它們的嘴巴非常大,但它們顯然是沒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人類沒吃掉它們就算不錯了,它們居然還想把人類吞入口中。
鵜鶘的嘴巴
鵜鶘超乎尋常的大嘴並不是它們嘴巴特別大,而是它們有著超級大的喉囊,在沒有張嘴之前,鵜鶘的嘴巴看起來很正常,但張開嘴巴之後,你就能感受到什麼叫做血盆大口。
鵜鶘最早出現於距今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當時的鵜鶘已經有這麼大的嘴巴,在之後很長時間裡,它們的嘴巴都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意味著該嘴巴非常有利於它們的生存,以至於演化出其他類型嘴巴的鵜鶘要麼因無法適應環境滅絕了,要麼改吃其他食物了,只有鵜鶘依舊延續著祖先的習慣。
鵜鶘的嘴巴非常大,在覓食時,它們會在水面上緩慢又平靜地遊動,等到發現魚兒時,它們會突然將大嘴伸入到水中,將水和魚都兜入到嘴巴中,然後收縮喉囊,將水從嘴巴中擠出,然後吃掉嘴巴裡的魚。
不過,由於鵜鶘的大嘴非常能裝,它們在捕魚時,也經常把河底的淤泥、樹枝等一併吞進口腔中。但是鵜鶘有辦法應對,它們會經常清理自己的喉囊,將喉囊裡的小沙子、小石頭都清理乾淨。
鵜鶘的喉囊雖然看起來非常薄,甚至能夠透過它們的喉囊看到口腔裡的魚,但實際上它們的喉囊非常結實,即使是一群魚在裡面折騰,都無法刺破它們的喉囊。
然而,有一些魚被魚鉤所釣著,然後又掙脫了,導致魚兒攜帶著魚鉤逃脫了,當它們不小心被鵜鶘捕捉到時,鋒利的魚鉤有可能會劃傷鵜鶘的喉囊,使其無法捕魚。
鵜鶘屬於一夫一妻制的鳥兒,和其他鳥兒不同的是,鵜鶘一旦確定了伴侶就會終身不換,一直相伴到老。在交配之前,雄性鵜鶘會向雌性跳舞求愛,只有當雌性對它們滿意時,它們才會交配,之後共同繁衍後代。
在繁衍後代期間,鵜鶘會把喉囊當做儲物袋,將魚兒裝在裡面,不過如果裝的很多的話,鵜鶘就會頭重腳輕,很難飛翔。當鵜鶘返回巢穴時,它們就會將讓幼崽深入到它們口腔裡,吃掉媽媽給它們準備的食物。
鵜鶘的現狀
全世界一共有8種不同的鵜鶘,其中在我國分布著3種鵜鶘,分別是白鵜鶘、斑嘴鵜鶘以及卷羽鵜鶘,它們都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鵜鶘處於無危狀態。但我國境內鵜鶘數量非常少,大約只有50隻左右的卷羽鵜鶘,以及零星幾隻其他種類的鵜鶘。然而在過去,鵜鶘曾經是我國西北地區非常常見的鳥類。
導致我國鵜鶘數量較少的原因非常複雜,首先鵜鶘是一種候鳥,它們每年會在歐洲地區繁殖,而在非洲以及亞洲西南部地區越冬,在過去我國的新疆天山地區、塔裡木河地區以及青海湖都是它們的棲息地。
但由於世界範圍內的環境破壞,導致鵜鶘在遷徙過程中的補給點被破壞,以至於它們無法飛躍到我國。另外,鵜鶘是一種溼地生物,對環境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求當地環境適宜,還要求溼地裡有大量的魚類,能夠滿足它們的生存需要。
然而在過去,溼地環境不斷被破壞,溼地內大量捕撈魚類,導致它們的食物銳減,以至於一些鵜鶘遷往他處過冬。
但在最近幾十年,隨著我國環境的保護,以及退耕還田等措施,在原來鵜鶘的過冬季,現如今也發現了一些鵜鶘的痕跡,相信隨著我國環境的恢復,這些鵜鶘會再次返回我國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