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團隊實現量子計算的時間最優控制 Phys. Rev. Lett. 論文推薦

2021-03-02 科研圈

撰文 Michael Schirber

編譯 彭曉晗

審校 金莊維

中科大杜江峰團隊的最新研究實現了兩位量子邏輯門的時間最優控制,操作精度高達99%。

 

汽車或手機的 GPS 可以給出到達目的地的最快路線,這種時間最優問題對於量子計算也很重要。因為環境會對量子系統產生幹擾,導致系統相干性流失,所以計算進行得越快,系統越不容易退相干。中科大的研究人員實現了在最短時間內對兩個量子位進行操作。這表明對於一般的兩位量子邏輯門,時間最優控制也有可能實現。

 

 「非門」是量子操作的一個簡單示例,使用光脈衝將量子位從0態「旋轉」到1態就能實現。由此進行推廣,任意操作均可描述為量子態空間中圍繞不同軸的一組旋轉。然而,不同的旋轉組合可能產生相同的結果,使用量子最速降線方程(QBE)可以找到其中耗時最短的組合,實現時間最優控制。


最速降線問題最早由伽利略在1630年提出:一個小球從空間一點滑落到下方(不在同一垂直線上)的另外一點,沿哪條曲線下滑最快?經典的最速降線問題早已得到解決。量子版本的最速降線問題則關心如何將量子系統在最短時間內驅動到目標狀態。2007年提出的量子最速降線方程為其中一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框架。但相關的實驗工作局限於單量子位系統。

中科大的杜江峰團隊在時間最優控制實驗中使用微波脈衝控制氮氣-空穴色心(nitrogen-vacancy center,金剛石中的一種缺陷)體系中的量子邏輯門。對於單量子位系統和雙量子位系統,他們都用 QBE 計算出完成邏輯門操作所需脈衝的幅度和相位。實驗測得計算確定的旋轉組合比常規組合大約快15%,而且操作精度高達99%。

 

這項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原文連結http://physics.aps.org/synopsis-for/10.1103/PhysRevLett.117.170501

中科大新聞報導 http://physics.ustc.edu.cn/bencandy.php?fid=23&id=2699

論文基本信息

 

【題目】Experimental Time-Optimal UniversalControl of Spin Qubits in Solids

【作者】Jiangfeng Du et.al.

【期刊】Phys. Rev. Lett. 117, 170501

【日期】2016.10.19

【DOI】10.1103/PhysRevLett.117.170501

【摘要】

Quantum control ofsystem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ltimategoal of quantum control is to achieve high-fidelity universal control in atime-optimal way. Although high-fidelity universal control has been reported invarious quantum systems,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of time-optimal universalcontrol remains elusive. Here, we report the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time-optimal universal control of spin qubits in diamond. By generalizing arecent method for solving quantum brachistochrone equations [X. Wang et al.,Phys. Rev. Lett. 114, 170501 (2015)], we obtained accurate minimum-timeprotocols for multiple qubits with fixed qubit interactions and a constrainedcontrol field. Single- and two-qubit time-optimal gates are experimentallyimplemented with fidelities of 99% obtained via quantum process tomography. Ourwork provides a time-optimal route to achieve accurate quantum control andunlocks new capabilities for the emerging field of time-optimal control ingeneral quantum systems.

【連結】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7.170501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服務科研人的微信號「科研圈」。我們:

· 關注科學進展與科研生態

· 推薦重要前沿研究

· 發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學術講座與會議預告。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實現兩量子比特和四量子比特糾纏態的可伸縮量子態驗證
    量子信息是將信息編碼成量子態的場,利用這些狀態的「量子性」,科學家可以比經典計算機進行更有效的計算和更安全的密碼學。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USTC)郭光燦教授領導的一個團隊,在實驗上實現了非自適應局域測量對兩量子比特和四量子比特糾纏態的可伸縮量子態驗證,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將量子系統初始化為某種狀態是量子信息科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該成果由中國科大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的榮星和耿建培等在固態自旋體系中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美國物理學會網站PhysicsSynopsis欄目將該成果作為亮點報導。  量子控制是現代量子科學的基礎,在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大項國勇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Phys. Rev. Lett.: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中科大潘建偉宣布已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優越性
    這一次潘建偉「官宣」了自己研究團隊在上周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2019年10月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中國有望奪取「量子霸權」,在量子研究領域成為全球標杆。此前8月,潘建偉團隊成員朱曉波教授也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舉辦的「墨子沙龍」上表示,中科大團隊年內即將實現60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將超越谷歌實現的53比特量子計算水平,並公布了未來十年研發目標即製備一百萬比特保真度99.8%的量子計算機。
  • 中科大潘建偉宣布已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優越性
    這一次潘建偉「官宣」了自己研究團隊在上周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2019年10月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中國有望奪取「量子霸權」,在量子研究領域成為全球標杆。>教授也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舉辦的「墨子沙龍」上表示,中科大團隊年內即將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將超越谷歌實現的53比特量子計算水平,並公布了未來十年研發目標即製備一百萬比特保真度99.8%的量子計算機。
  • 我國量子計算新成果!本源量子聯合中科大團隊在半導體量子比特耦合...
    原標題:我國量子計算新成果!本源量子聯合中科大團隊在半導體量子比特耦合與擴展方面取得進展   我國量子計算新成果!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壓谷歌一頭
    8月25日,在墨子沙龍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教授、潘建偉團隊超導量子計算負責人朱曉波透露了中科大研發量子計算機的時間表。在他來看,近年來比較實打實的突破,也代表著目前超導量子計算的國際頂尖水準的成果,就是谷歌53量子比特、保真度99.4%的超導量子系統。朱曉波透露,中科大團隊即將實現的60比特量子計算機,正是對標這一成績,且要讓處理器在解決同一問題時將難度提高三倍。
  • 磁性薄膜測量新突破:鐵磁共振FMR實現全方位搭配、升級!
    . rev. lett.[2],並且作為亮點文章在prl網站首頁重點推薦。在此我們祝賀quantum design的ppms和microsense vsm用戶韓秀峰研究員團隊,也祝願他們今後能夠再創輝煌!在上述的研究中,yig作為磁性絕緣體材料,有著其獨特的物理性能,其擁有低的gilbert阻尼因子。
  • 潘建偉團隊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比谷歌快一百億倍!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中國團隊首次突破量子優越性門檻「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 潘建偉團隊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比谷歌快一百億倍
    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將該量子計算機原型命名為「九章」,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這項研究成果12月4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論文標題為「使用光子的量子計算優勢」(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通訊作者是中科大潘建偉教授。
  •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量子精密測量新突破
    2月23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潘建偉團隊: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壓谷歌一頭
    潘建偉團隊:今年預計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機,壓谷歌一頭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20-08-26 07:38 來源:
  • 中科大80後科學家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RolfLandauerandCharlesH.BennettAwardinQuantumComputing),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 中科大教授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2008年,潘建偉主動推薦陸朝陽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轉向固態量子光學的研究,並希望他全面掌握了相關最新技術以後,回國發展,為國家在未來量子信息核心技術的競爭中儲備人才。在劍橋期間,陸朝陽不負眾望,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電子自旋的非破壞性測量,為固態量子計算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上。 2011年初,在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同時,陸朝陽還入選了競爭異常激烈的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的Fellow(比例約1%)。博士一畢業,陸朝陽未做停留,如約回歸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團隊。
  • 潘建偉團隊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量子優越性」比谷歌快百萬倍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2019年10月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我國有望向「量子霸權」發起衝擊。
  • 中科大首次實現零磁場核磁共振的普適量子控制
    記者6月21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彭新華教授課題組與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作,首次實現零磁場核自旋體系的普適量子控制,並發展了用於評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態的方法,這一成果有望推動零磁場核磁共振在生物、醫學、化學及基礎物理領域中的應用。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最優量子糾纏態」檢驗
    新華社合肥7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製備出高質量的量子糾纏態,是實現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應用的前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期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發出一種新的糾纏態測量方法,可以快速檢驗出多體糾纏態相對於目標糾纏態的保真度,實驗實現了最優效率的多光子糾纏態檢驗,對研製大規模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大教授獲美國量子計算獎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2021 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 捷報:80後「量子鬼才」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量子計算獎
    當地時間10月7日,據美國物理學會(APS)公布,授予中國科技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表彰其「對光量子信息科學,尤其是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的突出貢獻」。國際評審委員會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評選出一名博士畢業12年之內的青年科學家。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