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遍布銀河系的天琴座孩子,願你們憶起自己的星際傳承——Lyssa Royal & Keith Priest 合著《天琴座的稜鏡:探索人類銀河起源》
第一章 注入維度
所有的意識和能量曾經融合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意識到它自身的各個方面,但以不同於個體化意識的方式。在地球目前的發展中,自我首先被認識,然後是社會,最後是整體或一切。分離仍然存在,這種與本源的分離是幻覺。這種幻覺是為整體提供所有必要的功課和挑戰的工具,為了重新結合回歸源頭。
從本源分離之前,「整體」存在於維度實相的另一個八度音階中。所有一切的「部分」都想知道,從這個統一的實相中分離,並暫時忘記整合的存在會是什麼樣。這種思想的力量在如此大規模的層面上開始產生分裂。從分離中產生的幻覺將是挑戰性的遺忘,其中意識將需要從自身神聖的本性中創造記憶來再次聯合。
所謂的「創造」實際上是分離,更確切地說是注入維度(Dimensional Infusion)。那麼,注入維度的實際過程是什麼?
在天琴座的時空結構中存在著所謂的白洞。把這個白洞比作稜鏡。當一束光通過稜鏡時,得到的光譜被分散成七個可見的彩色頻率。當「整體」的一部分通過天琴座稜鏡(白洞)時,意識被分裂成七個振動頻率,代表地球銀河家族的群體意識。每個「碎片」在所有這些不同的頻率或密度上變得有意識。頻率先前被結合為整體(如白光)。當整體的這部分通過稜鏡時,它表現為七個意識頻率。意識也分離了,正如「大爆炸」理論的象徵性描述,這些碎片彼此「遠離」。幻覺由此產生,認為每個碎片都是非常孤獨的。
「整體」明白這次經歷的目的是學習從分離的角度重新整合。但怎麼做? 作為個體的靈魂或群體的「碎片」尋找剛被創造的宇宙。「注入維度」不僅創造了意識碎片,也創造了恆星、行星、氣體和分子組成物質實相。然而,物質實相僅代表了從分離中產生能量頻率的一小部分。
正如科學所發現,物質是以特定速度振動的緻密化能量。宇宙的各方面都是由能量組成的。在地球科技中,還沒有發現如何測量實相的某些部分。如果科技達到這種能力,將會看到無數進入時間、空間和維度的通道。目前,地球銀河家族通過天琴座稜鏡分裂成的七個頻率層級將在下面探索。從這一點開始,術語「密度」將用於參考這些頻率層級。(注: 譯者認為這裡的密度相當於維度)
第一密度:意識如同點、物理物質。
這個頻率級是最基本的。它為原子和分子的形成提供物質和能量。例如,礦物和水的基本生命形態都是從第一密度的頻率開始運作的。人類自身也擁有這個頻率。它構成了基本的基因編碼。
第二密度:意識如同線、生物物質、群體或物種身份的發展。
這個密度振動表達的意識不具有自我(或自我意識)。動植物王國的大多數物種都存在於此。然而,他們在密度中的位置取決於很多額外的因素,包括自我的存在或不在。
第三密度:意識像體積、群體身份的喪失、個體身份的發展、記住過去/認知未來/保持現在。
這是人類出現在的密度。它是一種振動,創造了分離的幻覺,因此是走向覺醒的挑戰。人類目前正經歷一個過渡時期,進入第四密度實相,這可以解釋人類正在經歷的許多快速變化。這是最能表達與整體分離的頻率。正是從這裡學到許多關於整合的功課。在自我成長的培養中這是所有層次中最為強烈的。
鯨目類(海豚和鯨魚)目前同時存在第三和第四密度中,並與人類一起過渡到第四密度。靈長類動物的意識也存在第三密度中。它們的進化正變得越來越明顯,因為人們開始觀察到它們表現出,曾經被認為只是人類固有的某些特徵 (如語言技能和病理行為)。
第四密度:包含體積意識、超意識、重新整合群體身份同時不散失自我身份、當振動增加時感知過去、現在和未來變得更加流暢,同時與多維度和多密度實相連接的能力也變得更加流暢、負極導向的意識變得更加難以保持。
目前在地球上,第四密度實相交疊第三密度。這可以解釋人類對統一和平、無條件愛的渴望逐漸增加,與體現第三密度特徵的分離幻覺相對。個人實相的振動頻率被提升,因此可能以更快速更劇烈的方式面對個人問題。地球上成千上萬的人正在接受濫用藥物的治療項目、從事人道主義工作,很容易看到他們如何發揮作用來改善地球。這是責任義務的頻率。這是個人開始憶起自由意志的編碼的頻率。這是肉身作為表達意識的載體的最後一個頻率。因此很多文明選擇在這個密度中度過很長一段時間。
第五密度:「我」作為群體身份的經驗意識、不受線性時間的限制。
在這個密度中,有知覺的意識開始覺醒憶起自己的傳承。這就是智慧的密度。當個人喚醒內在的智慧,他們通常想要與那些仍然專注在較低密度的人分享。許多來自這個實相的人選擇成為別人的嚮導。第五密度的存有與它的意識家族(超靈或高我)融合併逐漸憶起。這是體驗到非物質取向的第一個密度。
(註:由第五密度過渡至第六密度,由第六密度過渡至第七密度,兩者並無明顯差別。因為這些密度都不是物質取向的,在這些轉變中有很多融合)
第六密度:作為維度本身的意識
這經常被稱為「基督意識」,因為它體現了與基督或佛陀相等的頻率層次。從這個頻率中會發生全面的憶起,個人開始為整體負責而非自我。自我發展的進程和整體發展的進程成為相同的一體。
第七密度:作為多維體驗的意識、群體矩陣身份 (社會記憶複合體)。
這是完全的合一或整合的頻率。那些振動提升到這個頻率的人,與身份融合成為大眾意識的整體。他們吸引其他頻率的存有,為自然流動提供電流走向整合。一旦第七密度的存有到達
臨界數量,他們將通過天琴座的稜鏡 (從我們的視野來看它會是黑洞出口點),併到達下一個八度音階,在那裡等待著另一次冒險。
第二章 銀河家族的誕生
通過天琴座的稜鏡,第一次分裂創造了一群存有,可以稱為創始者(Founders)。創始者體現了最終成為人類的集體意識。他們可以投射到非常高層級的第四密度,但他們的自然狀態是非肉身的。通過天琴座稜鏡從整體的部分中分離出來時,他們仍然保留著有關的記憶,關於整合的想法和分離的目的,儘管有點像夢。正是他們精心策劃著人類的進化。他們在男性和女性的極性平衡中扮演父母原型的角色。
創始者逐漸意識到他們從整體分離時所選擇的藍圖。從這幅藍圖中他們知道,「孩子」攜帶著「父母」的編碼。既然他們扮演了父母的角色,他們就有責任去影響新意識被創造後的成長。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成為了藍圖,開始理解和活出它,知道藍圖將編碼未來的「碎片」。
創始者開始理解剛創造的極性實相的自然能量模式。對他們而言變得顯而易見,那就是新分裂的群體意識與特定的實相(即密度),主要在三點上相互作用:(1)純粹的正極點、(2)純粹的負極點、(3)兩者的結合點。所有的互動都發生在連接每點的線條中,很少意識層面存在於純粹的點中。這個認識激發他們去理解一個極性實相的範例,對他們來說這是全新且令人興奮的。這個範例因為他們的出現,如下面的二維圖表所示。正極性和負極性都朝結合方向發展。
當他們思量這個範例的時候,他們開始理解分裂的意識如何通過天琴座的稜鏡再次融合回來。可以改變上面的線性模型,得到模板的三元關係。如圖所示:
這個三元組表示整合過程的可能性。文明自然地在三元模板內隨機移動(根據混沌法則),直到達成能量的平衡。
如果一個文明或意識選擇整合(從兩個極性中成長的意願),他們將自然地向結合點移動,由兩個極性的動力推動。這可以視為允許整合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一個文明或個人拒絕整合,模板將擴展來容納他們否定的相反極性。擴展的模板暫時不在這裡列出。
當他們認為他們準備好了,創始者開始另一次分裂。就像整體的一部分變得好奇,從思想中創造新的實相,創始者模仿他們的「父母」來發揮思想的力量,創造他們自己的碎片。這種分裂廣泛地發生,個性意識源於創始者的群體意識,開始探索宇宙。由於這種分裂,銀河家族呈現在這裡的每個存有都是創始者的一部分。
有無數的碎片和無盡的探索之旅。其中有些碎片成長為文明,在地球的發展中發揮了作用。這些在地球已知實相中有涉入點的文明,將在後面章節中予以探討。
當創始者分離時,有些允許他們的能量充分緻密化,以進入物質實相中。創始者選擇了能夠支持類人生命的行星。然後他們引導這些碎片進入第三或第四維度的物質存在。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碎片逐漸適應了物質的存在,仍然以較少數量存在的創始者他們的幫助也變得不那麼需要了。
在創始者分離後,第一個最終被殖民的地區是在天琴座附近。與地球有遺傳關係的大部分銀河家族,起源於天琴座系統。正是在那裡,第一次整合的嘗試發生了。創始者認為這很容易且可預測,相反,類人生命形態呈指數級向外擴散,直到編織出非常複雜的錦緞。錦緞上的線開始纏繞在一起,直到最後,線的源頭迷失在錦緞設計的多彩迷宮中。
從地球的角度來看,以下錦緞上的主要角色:
天琴座(Lyra)
類人種族誕生的主要區域。我們銀河家族中所有的類人種族,都具有與天琴座相關的基因根源。它是演奏著人類之歌的象徵性豎琴。
織女星(Vega)
天琴座中最亮的恆星α星。作為天琴人誕生的後代種族,織女星人在他們的信仰和行為上顯化為天琴人的相反極性。在天琴人和織女星人之間頻繁發生衝突。
頂點星(Apex)
在天琴座系統內,是首次嘗試創造整合社會的行星。
天狼星(Sirius)
它是三星系統的星群,在地球神話中被稱為犬星。來自天琴座星群的存有第一批殖民的地區之一。天狼星體現了三位一體的模板能量,持續走向整合的動力。有大量各種各樣的意識類型在這個系統中化身。
獵戶座(Orion)
這是挑戰極性整合的主要「戰場」,獵戶座從天狼星播種而來,就像織女星從天琴座播種而來,獵戶座與地球有直接的聯繫,在後面的章節中探討。
昴宿星(Pleiades)
由天琴座的分支殖民昴宿星,這個群體是地球來自外星文明的主要基因來源。
大角星(Arcturus)
大角星是地球的未來自我的理想原型,他們協助療愈個人和行星意識。它的振動,主要在第六密度,被歸於天使王國。
澤塔星(Zeta Reticuli)
這個文明與地球緊密相連。網罟座是策動綁架的主要組織,更準確地說法稱為「臨時拘留」,因為這個組織總是送回被綁架者。在後面的章節中會有更多關於這個群體的內容。
雖然有些文明在時間上相互交疊,並且可能不是線性的,以下是比較各種文化發展的線性轉化。
一旦人們從最初的震驚中恢復過來,認為外星人與地球的歷史有關,這似乎真的是一個非常合乎邏輯的解釋。為什麼人類會自負地認為,只有他們對地球過去的起源負責? 在地球上,有些種族已經「發現」了新種族並開始與他們融合。也許在這發生之前,這些種族從來就不知道其他種族的存在。這個模式不僅適用於地球,也適用於宇宙。在人類能夠突破恐懼發現地球的過去之前,還需要找到多少關於火箭和飛行員的古老壁畫?
最明顯的問題是:如果外星人真得存在,為什麼他們不現身?答案可以從地球人類對人類學的研究中找到。科學家們不會揮舞著相機和設備直接進軍原始部落。原始文化的同化有時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在人類自己看來,似乎已經足夠「文明」了。然而,對於已經實現全球統一甚至太空旅行的民族而言,他們可能看起來還很原始。也許他們在等待,躲在灌木叢裡,只讓少數人看到他們,直到整個社會都知道他們不構成威脅。
如果他們存在的信號從來沒有傳播到社會中呢?如果人類繼續忽視原始部落將會消失的證據呢? 同樣對於許多外星種族而言,情況似乎就是這樣。到目前為止,所有不具威脅性的方法似乎都不成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最初的方案對策在喚醒人類的潛力上顯得更為深遠。有些地球訪客正在利用恐懼。有時社會如此快速地認可「否定」而不是「肯定」,以至於人類的框架如今可能開始被用來同化地球,成為它先前被否定的現實。恐懼被喚醒——相當粗魯。也許這解釋了對外星人綁架經驗的觀察越來越多,作為喚醒人類的一種方法進入更廣闊的實相。
在人類的發展水平上,一顆行星的自然演化模式還沒有形成。很顯然,如果一個文明不能解決行星層面的衝突,它將無法到達宇宙時空維度的摺疊。這個飛躍需要意識的擴展,可能依賴於結合的整體。如果整體沒有整合平衡,嘗試可能是徒勞的。人類可能目前正在經歷這種限制,嘗試過很多次失敗的太空發射以及太空項目的預算限制。地球可能還沒有準備好,人類想要到達星辰,但往往連鄰居的手都夠不到。
聯繫地外文明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展全球視野。擴張來自行動——人類自己主張對地球負有責任。外星人將不會介入來清理人類的混亂。地球正進入成年期,已被踢出巢穴。它將服務於人類以釋放其受害者的身份,要求與生俱來的神聖權利,在地球上創造天堂。外星人只能提醒人類有無限的潛力。他們的交流可以比作懸空的胡蘿蔔。如果人類想要那根胡蘿蔔,必須採取必要的措施來統一和整合。
第三章 天琴座的發源地
從物質存有感知現實的角度來看,創始者的形態有兩條胳膊、兩條腿、一個頭和軀幹。他們有一雙好奇的大眼睛,象徵著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內在攜帶的遠古記憶。人類看他們就像昆蟲一樣,體型非常高、有長長的、優雅的四肢。如果他們進入第四維度的加速版本,第三維度的人類可以感知到他們。與他們的互動通常能在改變狀態下發生。在這種狀態下他們顯現出以太和夢境的樣子。(在夢境中,創始者可能會轉變成大型昆蟲的形象,比如螳螂、竹節蟲、甚至蚱蜢)。
在進一步分裂他們的意識之後,創始者開始將能量固化為物質,創造了一個原始的肉身種族,供大多數人類意識可以投生。在超原子層面上,組織編碼的存在基於碳的環境中創造了類人型肉身,作為意識的物質體現的載體。創始者使用這種自然發生的編碼,來幫助他們在物質和非物質狀態下創建自己的版本。這種形態象徵性地體現了他們進入極性宇宙的樣子。這再次代表了「父母」以他們自己的形象創造「孩子」的想法。
創始者是人類種族的「能量源」祖父母。他們渴望著體現自己不同維度的樣子。這就塑造了生命的原本形態,有助於在剛誕生的新現實中創造多樣性的過程。他們既是源頭又是原型。
當他們通過能量緻密化進入光的形態時,他們
開始意識到所有的生命將再次進化,回歸創始者然後回歸源頭。意識會變得分離和分散,有時完全不像樣,但它身體上會重新回歸源頭,無論精神上、情感上和靈性上都是如此。
因此,創始者開始了分離過程的下一步。他們的第一步就是開始制定必要的計劃,讓生命遍及整個天琴座系統。他們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形態會通過吸引力自然地吸引進入行星文明。
在天琴座星群中選擇了行星來容納這些新種族。當這些星球開始自然地發展靈長類生命時,創始者對這些進化中的靈長類生物,它們DNA結構的超原子層面上播種等離子能量。進化持續了很多代,直到靈長生物(類人)擁有必需的基因來維持第三維度意識的更高振頻。經過稍作改造後,很快在幾個行星上開始化身進程。
創始者將自己進一步分離碎化,以便釋放出所需的意識來投身在這些星球上。當分離發生時,每個意識都被吸引到碎片振頻與其兼容的特定行星上。
如前一章所述,透過天琴座稜鏡分裂的意識,其基本模板可以認為是三位一體。它代表一個極性、相反極性、和整合點。創始者觀察到,這種能量的自然流動在發展中的物種內湧現。這些不同星球的群體最初都是同種類的,還沒有以明顯的方式表現出模板的任何單一方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許多群體變得兩極化,要么正面要麼負面。有些群體開始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融合。創始者希望看到這種局面。這個過程開始了各自的生活。隨著這個進程呈指數級增長,創始者開始看到整體的無限映像,在某種程度上這變得勢不可擋。
隨著這些群體的進化並且實現太空旅行,他們將自己顯露在該區域其他星球的群體發展中。文化開始融合發展,新的哲學誕生了。在一段時間內,由於這些行星間的文化互動,天琴種族迅速發展了先進的技術、廣泛的哲學和強大的社會。然後模板的動態開始顯現。
兩極開始固化,產生他們自己的極性分化,並以指數級的方式繼續下去。負極性開始分化,顯現出自己的正負兩極。正極也是如此。陰性表現出它的陽性,陽性表現出它的陰性。兩極分化像病毒一樣在先前繁榮的文明中爆發。
創始者創造這組簡單的「鏡子」被打碎成無數的碎片。他們創造的許多基因「窗子」(物質存有),已經失去了與他們的直接聯繫。物質存有已經過著自己的生活,儘管最初的程序仍然是影響他們發展的潛在因素。
作為非天琴物種發展的第一個群體是織女星文明。他們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哲學和精神取向,並開始將自己與天琴種族隔離開來。他們最初是以負極性為導向的文明,表現為天琴座的負極,因為他們採用了一種服務自我(收縮)的哲學。天琴座本身可以被認為是正極,因為所有其他文明都「誕生」於此(擴展)。
隨著時間的流逝,天琴種族與織女文明之間的衝突不斷增加。兩組群體都沒有以整合的方式發展。兩者都有內在的極性衝突。沒有誰是對的或錯的,他們都提出了同樣的觀點,只是角度不同。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平衡他們的能量。當他們努力處理自己和文明之間的關係時,兩極分化繼續呈指數級增長。
第三個文明開始從天琴種族中誕生,因為這顆星球是象徵整合三角形的頂點(同時表現出負面和正面的極性)。在它發展的這個階段可以被稱為頂點(Apex)行星。後來,它變成了銀河星系謎宮中更複雜的一塊。
頂點星球通過吸收天琴座和織女星的極性特徵開始它的文明。基因上他們是混合而成。在他們的種族內部,多樣性甚至比在我們當今地球上更為廣泛。有深膚色和淺膚色的人、和平者和徵服者、藝術家和士兵。即使與我們地球的種族相比,他們也根本沒法和平共處。分裂開始在文化中產生,直到整個星球被吞沒在極性的衝突中。看不到任何解決辦法。這個頂點星球的未來似乎毫無希望——他們最終任憑汙染和武器幾乎摧毀他們的世界。
當相反的極性被暴力而不是整合,它們會導致聚變。這種聚變在頂點世界表現為核戰爭。少數居民躲在地下,但其餘的人由於自身無法適應而消失。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事情非常有趣。從太空觀察的角度來看,這顆星球是自我毀滅的。從那些地下倖存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活得很好。由於他們的核爆炸,他們的星球最終被推進到另一個維度。
大災難後,他們星球上的輻射仍然相當高,這迫使他們呆在地下。當他們從情感衝擊中恢復過來後,就到了收拾殘局的時候。他們的發展和驚人的轉變將在以後的章節中進行探討,因為他們不僅在地球的轉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在銀河家族和創始者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與此同時,天琴種族和織女文明也在繼續發展。有些天琴座群體希望從織女星的衝突中解脫出來,並尋找許多其他地區進行殖民。有些織女星群體也逃離了星球上的衝突,建立了很多文明包括牛郎星和半人馬座(本書將不涉及)。可追溯的哲學史和遺傳史的清晰界線已經不復存在。人類正在迅速擴散,帶著經驗和極性的種子。目標總是深埋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它悄悄地推動著他們前進。目標一直是...現在仍然是...整合。
很明顯,創始者進入兩極分化的起點並不容易。他們創建了一個方程式,希望根據他們的計算得出結論。如同新的混沌科學,這三個文明之間的能量流動(天琴座、織女星和頂點星),對創始者而言變得不可預測。整個銀河家族只能等待和觀望,他們知道在混亂中自有秩序—神的秩序。
這些早期的功課已經銘刻在人類的以太記憶中,提醒人們曾經存在過的一切,以及可能成為的一切。在這場鬥爭中人類絕不孤獨。創始者仍在靜靜地等待。他們不僅存在於「外面」,也存在於人類靈魂當中,人類靈魂作為最基本的原型。生命和存在的循環只不過是個圈,開始和結束是一樣的。當人類感到進化的召喚時,是創始者通過廣闊的時間和維度在耳語。他們是人類的一部分對著自己說話。也許是時候傾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