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能源緊缺問題日益嚴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技術發展迅猛,其中光伏發電的發展較為迅速。但光伏發電系統在大規模應用的同時,還普遍存在太陽光吸收效率低、光伏發電系統的系統效率偏低的情況,造成了太陽能資源及光伏發電設備的浪費。為有效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從光伏發電系統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應用新產品、新設備的同時,也要考慮不同設備間的匹配性,從而提高光伏發電系統的利用率[1]。
目前,較常見的光伏組件的類型有常規多晶矽光伏組件、常規單晶矽光伏組件、多晶黑矽光伏組件、單面PERC 單晶矽光伏組件、雙面PERC 單晶矽光伏組件、n 型單晶矽光伏組件等。當前大規模應用的、性價比較高的單晶矽光伏組件是72 片單面單晶矽光伏組件( 下文簡稱「單面光伏組件」) 和72 片雙面單晶矽光伏組件( 下文簡稱「雙面光伏組件」),功率約在385~445 W。與傳統的單面光伏組件只能利用正面入射的太陽光不同,雙面光伏組件的背面也具備光電轉換的能力,在2 種組件正面額定裝機容量相同的條件下,採用雙面光伏組件可以增加發電量。由於不同地表的背景反射率不同,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發電量增益也會產生相應變化。因此,本文通過PVsyst 軟體對不同背景反射率情況下,採用不同支架安裝方式時雙面光伏組件背面年發電量增益的情況進行了模擬分析,以期為光伏發電系統設計方案的優化和實施提供指導。
1 實驗背景
利用PVsyst 軟體進行模擬分析時,以青海省某光伏電站的地理位置為例,該地區的太陽能輻射資料為:年水平總輻射量為1880.1 kWh/m2,年散射總輻射量為532.4 kWh/m2。本模擬研究了在不同背景反射率情況下,分別採用平單軸跟蹤支架和固定支架時,雙面光伏組件背面年發電量的增益情況。實驗均以單面光伏組件方陣作為基準對比組,雙面光伏組件方陣與單面光伏組件方陣的容量均為1.238 MWp,均採用峰值功率為445 Wp 的光伏組件,組件電壓等級均為1500 V,方陣均採用5 臺255 kW 的組串式逆變器。
2 採用平單軸跟蹤支架時,在不同背景反射
率情況下雙面光伏組件背面年發電量的增益本實驗的單面光伏組件和雙面光伏組件的安裝方式均採用平單軸跟蹤支架,東西向2 套相鄰跟蹤支架主軸之間的間距為4.4 m。假定其他邊界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分別設定背景反射率為0%、5%、10%、15%、20%、25%、30%、35%、40%,通過PVsyst 軟體模擬可以得到採用平單軸跟蹤支架時,相較於單面光伏組件,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情況,如表1 所示。
通過表1 可以看出,都採用平單軸跟蹤支架時,相較於單面光伏組件,在不同背景反射率情況下,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不同;且隨著背景反射率的增加,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也在相應增加;當背景反射率在0%~40% 範圍內變化時,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為0.56%~6.98%。
3 採用固定支架時,在不同背景反射率情況下雙面光伏組件背面年發電量的增益
本實驗的單面光伏組件和雙面光伏組件的安裝方式均採用固定支架,前排固定支架上組件前沿到相鄰後排固定支架上組件前沿的間距為9.4 m。
假定其他邊界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分別設定背景反射率為0%、5%、10%、15%、20%、25%、30%、35%、40%,通過PVsyst 軟體模擬可以得到採用固定支架時,相較於單面光伏組件,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情況,具體如表2 所示。
通過表2 可以看出,都採用固定支架時,與單面光伏組件相比,在不同背景反射率情況下,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不同;且隨著背景反射率的增加,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也在相應增加;當背景反射率在0%~40% 的範圍內變化時,雙面光伏組件背面的年發電量增益為0.69%~7.96%。
4 結論
本文利用PVsyst 軟體模擬了採用平單軸跟蹤支架和固定支架2 種支架安裝方式時,相較於單面光伏組件,在不同背景反射率情況下的雙面光伏組件背面年發電量的增益情況,結果表明:無論採用何種支架安裝方式,雙面光伏組件的背面年發電量均有所增益;且背景反射率不同,雙面光伏組件的背面年發電量增益也不同;隨著背景反射率的增加,雙面光伏組件的背面年發電量增益也相應增加。當背景反射率在0%~40% 的範圍內變化時,採用平單軸跟蹤支架的雙面光伏組件背面年發電量的增益0.56%~6.98%,採用固定支架的雙面光伏組件背面年發電量的增益為0.69%~7.96%。
因此,光伏發電系統在進行設計方案比選時,若項目所在地的背景反射率較高,且支架安裝方式採用固定支架或平單軸跟蹤支時,推薦採用雙面光伏組件。與採用單面光伏組件相比,在裝機容量相同的情況下,採用雙面光伏組件在僅增
加少量投資的同時提高了光伏發電系統的整體發電量,有利於提升光伏發電系統的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性,從而降低系統的度電成本,提升總體收益率。此研究結果可用於指導日後光伏發電系統設計方案的優化和實施。
作者 | 馬慶虎,李曉峰,白衛剛,張勃,王珣,李憲
單位 | 國家電投集團青海光伏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來源 | 《太陽能》2020年第10期(總第3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