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
各類水果相繼上市,
葡萄界的「愛馬仕」VS馬陸十大品牌!
葡萄界的「愛馬仕」
晶瑩、飽滿的青色外表,泛著幽幽的光芒,剝去它的外衣,放進嘴裡咀嚼,是提子那種厚實的口感,沒有籽,口腔裡充斥的是葡萄的濃濃香甜,這是近兩年進入我國市場的「晴王」葡萄。現在這種葡萄在崇明也試種成功了,而且價格只有原產地的四十分之一。
大名鼎鼎的日本晴王葡萄,是葡萄界的愛馬仕,很多吃貨都不陌生,它來自被稱為「晴天之國」的日本岡山縣。在日本,一串「晴王」能賣到12960日元,折合人民幣大約840元。
過去「晴王」品種在上海市場上非常少見,而這兩年這個品種的葡萄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今年,位於豎新鎮的上海曉漢果蔬專業合作社經過5年多的培育,實現了「晴王」葡萄的本地化大規模種植。
合作社負責人黃漢昌告訴我們,合作社裡種植有70餘畝晴王葡萄,每畝產出1000斤左右。現在正值葡萄上市期,可把黃漢昌給忙壞了,每天要迎來送往島內外紛至沓來的採摘客,20元一斤的採摘價讓遊客滿載而歸。
走進葡萄大棚,一串串葡萄被袋子套住,靜靜地掛在那兒,黃漢昌向我們介紹,晴王葡萄採用的是一枝一束的種植方法,這種種植方法,能給予枝上唯一一束葡萄最多養分,培植出的葡萄甜度高、品質好,並用專業套袋進行保護直至成熟,減少病蟲危害,讓葡萄更加綠色安全。
「晴王葡萄是陽光玫瑰的一種,特點就是香氣複雜兼具高甜度,平均甜度16以上。除了甜,它還渾身散發著淡淡的玫瑰香。崇明東臨東海,西接長江,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氣候溫暖、日照充足,弱鹼性沙壤土適合於葡萄種植,養出的水果自然是一等一的好。」黃漢昌自豪地說,「我這個葡萄現在還不是最甜的時候,等再過段時間,它的甜度能達到20多。」
黃漢昌出生於1965年,有著三十多年的葡萄種植經驗,是個標準的葡萄種植「大戶」。1988年,他去市區農科院進修,用兩年的時間學習了專業的種植技能。回到家鄉後,便一頭扎進了葡萄種植基地。
幾年前,黃漢昌從浙江引進了一棵「晴王」葡萄苗,通過嫁接後,在崇明進行本地化試種。然而,要嫁接晴王並不容易。掛果太高、溫度不對等原因導致種出了僵果,黃漢昌不斷調整苗木嫁接的配方,終於在前年試種成功,推出後便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
今年,上海曉漢果蔬專業合作社擴大了晴王的種植面積,佔到了整個基地的80%左右。「我這邊也有其他品種,但這個品種好吃、賣得好,就慢慢縮減了其他品種的面積。」黃漢昌說,今年基地量產晴王葡萄約可達到200噸。
這些天,基地的工人們正在抓緊採摘、裝盒,黃漢昌除了發朋友圈宣傳、在微信上處理訂單,還在忙著通過調整光線、套袋等方法,讓自己的葡萄晚熟一點。「等其他家的葡萄都下市了,我這邊上市,大家不都到我這邊買了嘛。」黃漢昌笑著說。
從「泥腿子」農民到打造十大品牌
隨著「十一」臨近,今年馬陸葡萄的銷售也進入了尾聲。嘉定新城(馬陸鎮)管家葡萄園負責人管華明卻仍一刻不停歇——除了關心今年的銷售情況,他還在思考如何繼續提升葡萄種植的機械化水平,提升「管家」葡萄的品質。
今年57歲的管華明,已經與葡萄打了30多年交道,靠著一顆小小的葡萄,他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農民,到種出上海市葡萄十大品牌、種出萬元葡萄樹,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時間回到34年前。1986年9月,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浪潮中, 23歲的管華明響應當時馬陸鄉政府發展特色農業的號召,毅然放棄拖拉機手崗位,承包了10畝地種起葡萄。「我沒什麼文化,想去試試種葡萄。」談及改行的初衷,管華明這樣說。
承包這10畝地,對於當時全部家當只有3000元的管華明來說,可不容易。管華明向農村信用社貸款7000元,湊齊10000元,這在當時可是十分大膽的舉動。管華明回憶,那時候一個人一年工資大概是500多元,7000元就是一個人10多年的收入。一名農村信用社的負責人曾擔憂地問管華明:「這7000元你到時候能還得出?」
時間給出了答案。管華明克服物資緊缺的窘境,第二年,這10畝地產出的葡萄就賣了19000多元,「那時候我就看到了希望,決定在種葡萄這條路上走下去。」此後,管華明的葡萄事業蒸蒸日上,1988年,管華明還清了貸款收回了成本,1989年盈利2.6萬餘元,成了當年大家羨慕的「萬元戶」。
1991年以後,管華明陸續到松江、青浦等地種過葡萄,在此期間積累了許多關於葡萄種植的知識和經驗。1998年,管華明回到馬陸鎮北管村。2003年,聽聞政府要打造馬陸葡萄核心區,管華明便將生產地遷至如今的地方——大裕村半巷路1號。
「2003年我們剛到這兒的時候,葡萄賣6元1斤,2010年賣20元1斤,到現在每斤至少要賣25元。」管華明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不斷更新葡萄品種和大棚設施,種植實現機械化科學化,葡萄的品質也就上去了。消費者現在也有了經濟實力,大家從吃飽就行到追求吃得有品質,所以我們的葡萄可以賣出好價錢。」
在上海交大王世平教授、嘉定巨峰葡萄引種人金友祥等農技專家的指導下,管華明不斷更新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營銷理念。「2010年到現在這十年,是我種葡萄生涯中最難忘的十年,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許多突破常規的理念。」管華明表示。
近十年來,管華明每年把60%的葡萄銷售收入用來改造、新建連棟大棚和配套設施,全面推廣「高杆、稀植和平棚架」的園林式栽培模式,根據不同葡萄品種特性,每畝種植棵數從傳統的170棵減少到30-40棵,管理人工減少了40%,節肥節水25-30%。
通過科學種植,管華明還種出了一度轟動全國葡萄業界的「萬元葡萄樹」。管華明在9畝連棟大棚裡,每畝地種植7棵葡萄樹,每棵葡萄佔地面積97平方米,每棵掛葡萄360串。按照當時每串賣30元的市場價來計算,一棵葡萄樹產值過萬元,是普通種植方式的50倍。
最近幾年,管華明還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葡萄大棚內裝上了環境溫溼度、土壤水分、光照強度等的傳感器,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和預警,改變了以往靠經驗、憑感覺的種植方式。
在許多人的腦海裡,農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臉朝黃土背朝天」,主要靠力氣幹活的勞動力。管華明則認為,搞好農業,不僅要會種、懂技術,還要會銷、能經營,再要會管人、懂管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連串的榮譽證明了管華明的農業發展理念行得通、走得遠。
2003年,管華明成立了上海農家苑葡萄有限公司;2006年,註冊 「管家」牌商標;2008年,企業獲嘉定區小巨人企業榮譽稱號;2010年,「管家」葡萄通過「綠色食品」認證;2014年,管家葡萄園成為「上海市葡萄標準園」;2015年,創建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四星級」景點;2015年和2016年,管家葡萄專業合作社又分別被認定為國家級和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去年企業實現總產值近100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今年,老驥伏櫪的管華明還化身網絡主播,直播賣起了馬陸葡萄。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近年來,管華明發揮一技之長,無償為周邊農戶及外省市農業基地提供技術服務。目前他已在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區創建葡萄種植示範點16個,推廣葡萄種植面積3500畝,引導360多戶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想只要努力,小康夢想一定會實現。」回顧自己30多年的奔小康路,管華明感慨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