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8日電 第五屆大廠發展論壇今天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首都經濟圈國家戰略與大廠城市化」為主題,探討在首都經濟圈國家戰略背景下,京東大廠如何堅持城鄉發展與統籌並重、通過一體化格局與首都形成補充,實現京東綠色崛起。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在論壇上發表演講時建議大廠以打造北京「反磁力中心」為目標,為北京緩解壓力,將其富餘產業、機構和人口吸引出來。
以下是肖金成演講文字實錄:
非常感謝大廠發展論壇的邀請,我也是大廠的顧問,第一屆論壇我參加了,也是撒主持人主持的。我同時也是河北環首都圈的特邀專家,參加了河北環首都圈的規劃的論證。所以,今天我就講一點,與大廠有關係的內容「環首都建設與大廠縣的發展」。
首先我講第一個問題,是首都圈與環首都圈的耦合。我們知道「十二五」規劃,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裡面提出來加快首都經濟圈的發展。首都經濟圈和環首都經濟圈是什麼樣的關係,現在真是說不清楚。因為首都圈的範圍還沒有定下來,到底多大?畫了這麼多圈,都是北京市組織專家們提供的方案。有中圈,有大圈,有小圈,大圈已經把山西包圍進來了,小圈就是北京市和河北環首都的經濟圈,環首都圈都有了,加上北京不就是首都經濟圈嗎?但是北京不這麼小,北京說加上14個縣,是否太小了,所以北京不幹了。北京要擴大。擴大到多大?專家的專字變成磚頭的磚了,問題就在於首都圈到底有多大,確實不清楚。
首都圈的範圍定不下來,環首都圈就很難定下來了。環首都圈,我覺得,首都圈減去環首都圈就等於北京。還有一個概念,就是首都圈外面就是環首都圈,這樣大家都不好理解。 但是首都圈從本意上來看,我們是學者,我們要追根溯源。所以首都經濟圈應該簡稱首都圈,是都市圈的特殊形態,因為只有是首都,才能叫首都圈,不是首都是不能叫首都圈的。都市圈的特色形態,都市圈就是在大都市的輻射帶動下,形成的和大都市經濟聯繫比較緊密的區域。這個概念就是我們剛才王秘書長講的都市圈,這個概念是一致的。就是一個大都市向外輻射,輻射以後有一個半徑,沿這個半徑畫圓就是都市圈。離開大都市,就沒有動力源,就形不成這個圈。
都市圈是日本人創立和提出的,日本是這樣的,一般採用通勤指標來劃定都市圈的範圍,一般以一日為周期,可以接受大都市一方面功能服務的地域範圍,包含都市周圍15歲以上的常住人口的1.5%以上的到該都市通勤且和該都市在地域上聯繫的市町村。北京周圍有多少個北京通勤,也說不清楚。但是我覺得,這個就是都市圈的參考依據。想劃多大就多大,越大越好,劃到宇宙去了,這個事兒要有一點根據。 我這個話題到此為止,這是一個背景。那麼,我覺得首都圈,不應該像河北標的那麼小,不應該像有些專家說的那麼大。實際上就是北京加上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這樣的區域,我覺得比較合適。咱們不要太機械,必須和北京接壤的縣才是首都圈,離你10公裡的縣不行嗎?就不能通勤了嗎?我覺得,不要那麼機械。北京是大都市,保定和張家口也是可以銜接起來的,非要搞的那麼零碎也不太合適。這是我個人理解。
總的來說,我是對環首都圈是持肯定的態度,我認為建設環首都圈有很多意義。
第一條,就是加快環首都圈建設,是剷平京冀發展懸崖的重大舉措。北京和河北,雖然地緣關係和密切,但是在京冀發展水平上,有一個懸崖。咱們知道,如果是一個緩坡,咱們就走得更快,如果是一個懸崖,咱們誰發展都不會很好。
第二條,疏解首都城市功能,減輕北京人口壓力的重要措施。李鐵主任講了,壓力很大,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熱導效應、環境惡化。北京的目標是建設宜居的城市,但是感覺越來越不宜居,怎麼辦?所以要減輕北京人口壓力,不能說不讓人家進來,手段就是疏解首都的城市功能。因為功能太強了,福利太多了,收入太高了,到裡面撿垃圾的都能富起來,大家就更願意來了。所以要想減少人口,必須首先疏解城市人口,疏解到哪裡?就是疏解到臨近的地方,從天安門疏解到中央電視臺有用嗎?二環疏解到三環有用嗎?所有一定要疏解出去。
第三,建設環首都圈是有利於解決京北地區的貧困和生態問題。貧困和生態是有聯繫的。前幾年就說了,河北有一個課題,我是參與者,後來我在中央電視臺的做了一個訪談,就是在離京津大都市很近的地方有一個貧困地帶,什麼原因?就是北京沒有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北京是這麼大的都市圈,這麼近的地方都沒有輻射帶動,大都市有什麼用呢?我也是河北人,我們要把這個懸崖剷平,搞成緩坡,也能夠向外輻射帶動更遠一點,這就是建設環首都圈的意義。
我發現河北空間發展戰略也在轉變,過去叫環京津,環渤海。1999年河北規劃處長辦過一個講座,「老是環著不行,人家在發展,你站在外面看,不行,要參與」。環是什麼意思?就是人家幹,你看著,所以你一定不能再看了。第一,服務京津,這是我們河北的高姿態,不為首都服務能行嗎?服務京津。 第二,對接京津。產業鏈向外延伸,主動承接。不承接的話,就延伸不過來。 第三,融入京津。因為行政區是人為劃定的,所以必須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無縫的連接,光對接還不可以,還要融入。
河北的戰略逐步在變。但是,也面臨很多的困難與問題。第一,就是資金問題;第二,土地問題;第三,產業問題;第四,體制問題。資金問題,我做過研究,現代情況下,實際上資金不是問題,資金都很充裕,關鍵你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手段的問題。哪些是應該河北省來出,哪些是應該廊坊市來出,哪些是大廠來出,要明確了,主要應該吸引大資產,大企業,大公司來這兒幹。只要創造出投資環境,資金就會很快來了。
土地問題也是一個瓶頸,之所以我們說環首都圈,要做到重視,也就是說突破這個土地的制約。比如說我們有很多的離城市很遠的地方,搞工業不合適,蓋商品房,沒有人去。但是要搞農業,可能生產出綠色食品。我感覺到,襄河、大廠搞農業優勢並不大,為什麼?因為是在北京的下風下水,能搞安全綠色的農產品嗎?但是張家口、承德、保定西部都是綠色的,沒有汙染的,任何搞農產品,將那邊都搞成恢復農田,那邊的土地兩三萬塊錢,老百姓都願意過來,這裡的土地種農業效益就差了,這是要置換的,土地置換,要更大範圍的土地置換,別拿北京縣城和大廠的縣城土地進行置換,很難置換,因為農民很聰明,知道土地價值很高的,馬上就要變成北京市一部分了,肯定是要高價。所以要到北京遠的地方的土地進行置換,需要政策,需要國土資源部的支持,否則不讓動。
還有產業問題,一定要往二三產業綜合考慮,要通過二產,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離開工業化的城市化,實際上最後會成為像拉美模式,像東南亞模式,就是說工業一旦沒有了,人都進城了,大家都賣東西,誰來買東西,那是不行的。所以工業化和城市化要相互促進。京東地區一定要發展二產,用二產帶動三產,吸引人口。只有這樣,才能疏解北京市的城市壓力。 前面講的是如何解決四大問題,這是一個環首都圈,這是給河北提供的一個研究成果。
今天來這兒,是大廠。我想,到大廠發展論壇,一定要講大廠。我對大廠很熟悉,因為是他們的顧問,2007年就到大廠參加這個會,也做過一點功課。京東地區,在去年搞環首都圈的規劃論證,我也詳細看了資料,我對大廠很有信心,而且我給大廠說過話。第一個河北省提出三大新城,京東新城,京南新城,京北新城。城要換成區,京東新區、京南新區、京北新區,區和城什麼區別?後面我會講到。 所以給大廠提幾點建議。
第一,提高規劃的超前性,系統性,科學性和約束性。我了解到,大廠很重視規劃,做了很多的規劃。但是規劃不能孤立起來,必須要作為一個整體,孤立的話,就很難有系統性和超前性,我點到為止。
第二,運用「增長極」的原理建設京東新區。什麼是「增長極」?就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集中投入,加大投入,改善投資環境,讓更多的投資者願意到這兒來,願意在這裡投資,讓更多的創業者很短時期就能夠崛起,所以這是增長極。增長極有三大效應。 第一大效應叫做世人矚目的焦點。都知道這是一個寶地,都統統到這裡來發展。還有就是人才集聚的高地。首先要讓人才來,農民工也可以來,沒有人才,光有農民工也不行。人才要跟著資本走,當然要有吸引人才的亮點。
第三,要素流動的窪地。這個地方成本低,到這兒來,都能賺錢,投資者都是爭先恐後的來。成本很高,現在北京市區的成本就很高。我們要通過增長極將成本降下來,很多成本政府要承擔一點,很多成本要通過政策降下來。比如說,要完善政策,政策要優惠,都可以降低成本,這是增長極。 法國人說不培養增長極,不培養的話,整個法國都發展不起來的,環渤海經濟圈太大了,用增長極發展的話,是發展不起來的,增長極是要很小的區域,1000平方公裡可以,再大就不行了,再大增長極就沒有用了。
第四,以建制鎮為重點,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我們提城鄉統籌,不是要就農村談農村,這樣是沒有出路。城鎮和農村一體化,農民能進來,城裡的人也能到這裡來,這是我們京東新區,環首都經濟圈。
第五,推進體制改革和創新。我們這是一個縣,給河北省提的,我說,要大大提高我們在京東、京南、京北,現在中國的行政級別很重要,要通過勢能提高,這個地方才能發展的更好。
針對大廠,我提出打造北京反磁力中心,我們大廠中心,不是大廠縣城怎麼樣,是廊坊什麼怎麼樣,在這裡,沒有廊坊,沒有北三縣,只有北京,我們說幹的都是為北京幹的。現在北京的功能太多了,壓得透不過氣來,我們要給北京解壓。解壓怎麼辦?就是把北京的產業吸引出來,北京的機構吸引出來,北京的人口吸引出來,北京不就高興了嘛。就是打造北京反磁力中心。
所以說,河北三大新區,或者三大新城,重點是京東,因為京東的條件最好。咱們知道北京的葫蘆狀,中間這個地方,離北京最近的就是這個地方,當然太遠不行,太近也不行。所以我說,作為新區是新的產業聚集區,新的人口集中區。所以,現在大家都說新區,新區就是這個意思,新的產業聚集區,新的人口集中區。包括天津濱海新區也是我們研究論證的,就是天津有一個濱海新區,一個產業可以集中,人口也可以集中,天津的壓力就很小,北京就是缺少。2004年,我們給北京市做產業布局、空間布局研究。我們提出來的通州和順義兩個新區。但是,北京部分採納了我們的建議,說這兩個可以搞成重點縣城。但是這兩個縣城誰來建?通州、順義來建,建來建去還是縣城,不是北京市來建。所以現在通州和北京市連到一起,順義和北京市即將連在一起。這兩個地方已經成為大餅的一部分。
2004年時,我們說可以,要鎖定四環,四環以外都是綠地。這樣的發展,就是在通州和順義發展,這兩個建設成北京市的新區,但是沒有這樣做。現在從朝陽到通州密密麻麻的全是房子,已經成為大餅的一部分。北京的問題就是大餅攤的太大,北京要搞到十環,有人說潮白河,可以承接北京市的功能轉移,要想把功能轉移過來,就得有吸引力,就是反磁力中心,怎麼吸引?剛才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不是北京,勝似北京」。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交通更加便捷、設施更加完善、經濟更加繁榮,環境更加美好。人才都願意過來,這就叫做反磁力中心。就是比北京更有吸引力。做到這一點,我覺得我們的大廠就有希望,我們就是名副其實的京東新區。
那麼,我們的個頭可能不像北京那麼大,但是我們的高度和北京一樣高,功能和北京一樣強,這就做到了。這就是反磁力中心。這個事兒一定要實實在在的做。路徑選擇,要做到這一點,得有手段和路徑,否則的話,就是老是在空談。所以我給提出來的路徑:第一,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期實施,滾動發展。給河北省提了,京東新區100平方公裡,還可以規劃的更大一點,可以都規划進去,不要有空白。河北省要集全省之力,現在不行了,但是現在廊坊完全可以這樣做。
第二個,土地集約利用,我們這塊是寶地,不要不當回事。資金集中投入,爭取優惠政策。我們河北離北京很近,但是河北屬於不給不要,不叫不到,不哭不鬧,典型的模範區。離這麼近,新疆跑的比河北還要快。一定要優惠政策。
第三,承接產業轉移,東南沿海的產業轉移,世界的產業轉移,產業到這裡肯定有吸引力,只要有這個平臺,跨國公司都願意,沒有比這個地方再好的地方。關鍵沒有平臺,人家來了,也不知道到哪裡去。實現功能互補,和北京市有一個功能互補,不能互相競爭,不要北京搞什麼,河北就搞什麼,這樣很難。未來可能,現在起步就競爭的話,也不太可能。 還有一個就是,打造北京「浦東」。上海有一個浦東,浦東和浦西的差異,一條黃浦江,以西就是浦西,以東就是浦東,80年代,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現在那張床不行,一間房反而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