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佰思科學|沈東旭 邱亞明
2020年8月10日上午9時許,遠望五號航天測量船,在完成了天問一號等航天測控任務之後,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為了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順利升空,遠望船隊中的遠望五號、六號、七號三艘航天測控船,遠赴大洋深處,助力天問一號任務的完美起步。
遠望七號
而就在三天前的8月7日,在深圳的一場會議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正式提出,華為要「向上捅破天,向下紮下根」。眾所周知,由於近期美國的制裁,華為不僅不能從美國公司購買關鍵元器件,甚至連自己設計的晶片都不能用含有美國技術的生產線製造。以至於近期大家都在念叨,麒麟晶片即將絕版啦(趕快準備好搶購Mate40吧)!
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
然而中國航天與華為,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去美化」,是它們之間的共同點。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這兩年被迫走上了「去美化」道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國航天在很多年前就不得不實施「去美化」。在這篇文章裡,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航天「去美化」的過程。對剛剛開啟「去美化」進程的華為來說,中國航天能給我們什麼樣的歷史啟迪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美之間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當時中美合作的出發點是為了對付共同敵人蘇聯。中美航天合作,雖然奠基於八十年代末期,但合作主要發生在蘇聯解體之後的九十年代。無數的歷史表明,美國是一個非常現實主義的國家,意識形態整天掛在嘴上,但左右實際行動的,全是利益。
1989年2月,老布希總統訪華時,時任總理向老布希贈送了一臺飛鴿自行車
1989年1月,趕在2月份老布希總統訪華前,中美兩國政府籤署了《關於衛星技術安全的協議備忘錄》,為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鋪平了道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布希絕對算得上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長徵二號系列火箭
美國之所以允許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是看中了中國發射衛星的性價比,說白了就是便宜。得益於中國在飛彈技術方面的長期投入,加上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中國衛星發射在國際市場的報價,比別人家低了一大截,便宜個30~40%是很正常的。由此可見,只要中國人下決心把東西做出來,基本上就是全球最低價,從改革開放之初就是如此,這是歷史的常態。
銥星系統的標誌
美國允許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是有原因的。美國在90年代期間有個衛星發射的大活,迫切需要降低發射成本,就是著名的銥星系統。摩託羅拉搞了個全球衛星電話系統,要向太空發射66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實際發射了95顆衛星。
銥星系統發射任務列表:長徵(Chang Zheng)2號運載火箭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發射工作
銥星系統的想法其實不錯,就是通話收費太貴,所以生意不好。摩託羅拉一看情況不妙,在1999年就讓銥星公司宣布破產,反正自己製造的衛星都賣出去了。對於中國衛星發射的低價格優勢,美國相關的利益集團看不下去了。恰好1999年,美國炮製了著名的考克斯報告,指責中國在多個領域盜竊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包括在發射衛星的過程中竊取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好熟悉的味道,祖傳配方一直沒變啊!
美國眾議員克里斯多福·考克斯
以這個由頭,美國全面禁止了與中國的航天合作,規定含有美國零部件的衛星不能交給中國發射,而且禁止向中國銷售航天產品,包括元器件,禁止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航天交流。因此,1999年6月中國最後一次銥星發射,是中美間最後一次航天方面的合作,禁運一直持續到今天,而且不出意外的話,還會繼續持續下去。
美國的禁運措施,基本上斷掉了中國火箭進入國際市場之路。當時的國際衛星發射市場,實際上完全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中國為外國發射的衛星都含有美國元器件,甚至就是由美國公司生產的。如果外國選擇中國來發射衛星,只能用中國產的衛星。但當時中國航天整體技術水平比較低,自產衛星也就能賣給自己,外國人不要。因此中國被隔絕在國際衛星發射市場之外很多年,直到2007年,基於東方紅四號的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中國這才算重返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
不過在這個時候,重返國際衛星發射市場,對中國航天的意義已經遠沒有之前那麼大了。九十年代,為外國發射衛星的收益對中國航天來說是可觀的收入,當時國家一年也沒有幾次航天發射任務。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國家的航天投入越來越高,航天發射任務也越來越多,變成了以國內市場為主,海外合作更多的是發展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成了點綴。尤其是從2018年開始,中國的航天發射次數成為了世界第一。而在2020年,中國規劃了40次航天發射任務,將連續三年領跑全球。
2010-2019年,俄中美三國航天發射次數對比
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國家,在航天發射領域基本上也是各過各的:美國的衛星主要由美國自己發射,俄國、歐洲、中國當然不能例外,甚至印度、日本,也有自己玩的能力。從上圖可以看出,中美俄三國佔了全球80%左右的航天發射份額。因此在航天發射領域,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市場,一直都是「去全球化」狀態。
被美國全面禁運的二十多年裡,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非常多的進步,不僅僅是航天發射這一方面。
北鬥導航系統
比如前不久正式投入運營的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優於美國正在使用的GPS II,與GPS III技術水平相當。佰思科學之前有專文進行介紹。《深度解析大國重器-「北鬥導航」!你信嗎?看遍全球,「北鬥」系統當仁不讓是第一!》(點擊題目進入文章)
國際領先的東方紅五號通信衛星
再比如2020年1月5日定點成功的東方紅五號通信衛星平臺,技術水平世界領先,能實現10Gbps的通信傳輸速率,未來還要實現100Gbps和1Tbps的更高速率。
北鬥三號搭載的氫原子鐘具有世界領先水平
此外,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元器件產業。很多航天級晶片和器件不能進口,只能進行自研,反而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在北鬥研製過程中,中國最早希望從歐洲購買核心設備原子鐘,結果歐洲人不僅要價高,還要人為降低原子鐘的精度--這簡直是對中國人智商的侮辱,以為中國人做不出高精度的原子鐘。結果中國人不僅做出來了最先進的原子鐘,質量還比歐洲人的好。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上面的銣原子鐘,上天之後出了質量問題,壞了好幾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丟人現眼。
銣原子鐘體積小,重量輕,但精度不如氫原子鐘
現在中國火箭與衛星上的元器件,98%以上都是純國產的,甚至俄羅斯都大量從中國進口航天元器件。據估計,俄羅斯每年從中國的航天元器件進口金額在10億美元量級。
綜上所述,中國航天在持續的「禁運」中走過的是一條持續發展的道路,從遠遠落後於美國,到逐漸望其相背,甚至某些領域有所趕超的狀態。因此,封鎖不會阻擋中國的發展,只能讓中國人更加發奮圖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促進中國的發展。再以之前說過的原子鐘為例,如果不是歐洲人要價太高,欺人太甚,中國當時很可能會從歐洲進口,從而放棄自行研發。但實際上,自己做過了才發現,這東西做起來根本就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很快也就搞定了。
華為當前面臨的半導體領域的困境,其實也是類似的。當有便宜的貨架產品可買的時候,誰會去刻意另起爐灶,還要自當小白鼠呢?但一旦被逼入角落,無路可走,只能奮起的時候,真正的力量就會迸發出來。等做起來就會發現,所謂的技術門檻,絕不是高不可攀,其實不過爾爾。從歷史來看,還沒有外國人做得出來而中國人做不出來的東西。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比爾·柯林頓
中美「脫鉤」的進程,具有歷史必然性。當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脫鉤」必然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某個美國政客上臺與否並無關聯。中美航天「脫鉤」是在1999年,正是比爾·柯林頓當政時期。現在來看,比爾·柯林頓可能是老布希之後對中國最友善的美國總統。
錢學森對中國火箭事業的發展貢獻巨大
當年中國航天被「禁運」,是因為火箭領域國家長期持續的投入,在國際上具備了競爭力,美國就要從技術和市場兩方面進行圍堵。現在美國的禁運名單上,不僅有華為,還有一長串中國企業的名字,說明中國在很多領域都開始威脅到美國的地位。因此,中美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脫鉤」,必將持續下去,這是不可逆的歷史進程。
對華為也好,對其他被禁運的中國企業也好,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一定能夠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後記:華為已經啟動「塔山計劃」,以突破半導體製造為戰略目標,開始了晶片領域的新徵程。我們都知道,塔山是遼瀋戰役的關鍵一仗。遼瀋戰役之後,四野大軍就要揮師入關了。我們期待著華為「入關」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