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全身長滿刺,常被忽視,殊不知價值珍貴,是稀有的珍貴物種
古語有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之成材,較人之壽命為短,終人一生,可以見到樹木長大,這才給了人們種樹的理由。然而有一種樹,生長非常緩慢,即便長上百年,樹徑也只有十幾釐米而已,這就使得其變得十分稀見,它的名字就叫「柘樹」。
柘樹是我國的名貴樹種,它是由灌木經過長期生長而形成的喬木,非百年不能成材,凡樹齡在50年上以上的柘樹,都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柘樹變得如此珍稀,箇中原因肯定是複雜的,但是我想,這至少與人類對柘樹的認識相關,與柘樹的特性與用途相關。
柘樹,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皇矣》中就有記載,這是一首著名史詩,記載周人在岐山一帶開墾荒地,拓展疆域,建立自己國家的過程,其中寫道:「啟之闢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對於檿和柘,周人的辦法是「攘之剔之」。周人的始祖后稷教民稼穡,後來被看作農業之神,周人也要以農業立國。為了種植的需要,對於各種野生灌木和小喬木,當然要痛下辣手了。
這一過程持續了多久。其間人們對柘樹的認識與態度發生過哪些變化,我們無從考證,典籍中隻言片語,語焉不詳,我們也難以說得清楚。不過,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柘樹處處山有之,山上多有;同是明代而較李時珍稍早,朱橚《救荒本草》有柘樹一條:「本草有柘木。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北土處處有之。其木堅勁,皮紋細密,上多白點,枝條多有刺,葉比桑葉甚小而薄,色頗黃淡,葉稍皆三叉,亦堪飼蠶。綿柘刺少,葉似杮葉微小,枝葉間結實,熟則亦有紅蕊。味甘、酸。葉味甘,微苦。柘木味甘,性溫,無毒。採嫩葉煠熟,以水浸洳,作成黃色,換水浸去邪味,再以水淘淨,油鹽調食。其實紅熟,甘酸可食。」
周王此書,意在救荒活民,其仁者之心昭然可見。然其中所說葉「薄」,「稍皆三叉」,卻與事實未副。李時珍畢竟科學家,觀察事物之細,往往勝過錦衣玉食的王爺:柘樹「喜叢生,幹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這就是了。
後來人們發現了柘樹的兩個用途:
一是染黃。《本草綱目》云:「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天子所服。」從隋文帝楊堅開始著柘黃袍,唐人仍之,其後柘袍即泛指皇袍。唐王建《宮詞》之一:「閒著五門遙北望,柘黃新帕御床高。」元歐陽玄《陳摶睡圖》詩:「陳橋一夜柘袍黃,天下都無鼾睡床。」
二是作弓。《考工記》雲,弓人取材,以柘為上。蓋柘樹枝長而堅,宜作弓。《太平御覽》卷九五八引漢應劭《風俗通》云:「柘材為弓,彈而放快。」北周庾信《春賦》云:「金鞍始被,柘弓新張。」又有烏號弓。《風俗通正失封泰山禪梁父》云:「烏號弓者,柘桑之林,枝條暢茂,烏登其上,下垂著地,烏適飛去,後從撥殺,取以為弓,因名烏號弓。」
由此可見,柘樹在古代的用途是非常廣泛的,一與皇帝有關,二與戰爭有關,三還可食用,這顯然十分重要。從中國的歷史看,建立一個王朝,多則幾百年,少則數十年,種上柘樹,等它成材,一等就是幾百年,確實有點不可思議。這可能就是柘樹栽培長期為人們所忽視的原因吧!
到了現代,因成材的柘樹十分罕見,小樹則被人們多以藥用為主,在醫書上也叫穿破石,以根入藥,味甘,溫,無毒。入肝、脾二經。有清熱退黃,活血化瘀功效,民間多用於治療各種肝病,結石,跌打損傷等症,因其有軟肝功效,民間治療肝硬化多喜用之。
草藥裡叫穿破石的有幾種,最常用的就有兩種,一種是柘樹,一種是葨芝,這兩種長得很相似,無論是葉子還是果實甚至根都差不多,區別在於柘樹是灌木,直立生長的,根比較硬,葨芝雖然也是灌木,卻帶點蔓性,多斜長,根比較軟,兩者根都是黃色的,有易脫落的鱗片,因此又被稱為黃龍脫殼,功效相似,可以互用。
顏色看著就很舒服,關鍵味道也淡,也沒有那股難聞的中藥氣味,實在是難得的好藥,有刺能消腫,所以也是傳統的跌打損傷藥。
生長到一定年份的柘樹芯材淺黃褐色,其木材細緻,光滑沉重,材質堅硬,抗壓強度大,抗腐性、耐磨性高,也是製作高級家具、雕刻工藝品珍貴材料,並具較高利用、收藏價值。
關於柘樹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請您識別好,告訴家鄉人,此為珍貴物種,若山上遇見,別當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