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君,一直作為「黑惡勢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且正值疫情期間,腫瘤患者作為免疫力薄弱群體更是倍感擔憂。今天圖騰專家要給大家介紹一種「心理口罩」——音樂療法。讓你做好心理建設,調整自己的治療方法,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音樂療法的出現
國外的音樂療法起步較早,從18世紀開始,就發現了音樂療法與疾病之間的奇妙聯繫。一位科學工作者在18世紀末時,率先用音樂來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治療,他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對病人的康復有促進作用。由此,音樂療法的萌芽開始產生,隨後直到1950年,美國率先將音樂療法正式應用於醫學領域。
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人約380萬例,而大多數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後,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在治療過程中(如放化療)容易出現噁心、嘔吐、抑鬱、焦慮等不良症狀。而通過實踐證實,音樂療法可緩解癌症患者的不良情緒,對康復起到了促進作用。
音樂療法臨床應用
音樂療法,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補充替代療法,它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學和心理為一體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在一些發達國家中,音樂療法已經廣泛被應用於癌症、自閉症、抑鬱症、阿爾茲海默症、心腦血管疾病等。
在一組臨床試驗中,汪冬珠等對乳腺癌病人術前和術中進行背景音樂療法,在手術過程中利用圍術期病人心理護理效果評分表對病人進行主客觀的量化評分,結果發現試 驗 組 病 人 評 分 高 於 對 照 組。Binns-Turner等發現音樂療法能降低乳癌根治術病人的術前焦慮及術中平均動脈壓和術後的疼痛,且認為音樂療法是一項經濟的、無創的補充療法,作為臨床癌症病人手術治療的輔助療法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音樂療法作用機制
音樂療法可以緩解癌症患者緊張焦慮情緒,減輕放化療中的噁心嘔吐症狀。那麼它是如何實現的呢?
共振理論
通常來講,大自然有自己的振動頻率,我們體內的細胞也有獨特的頻率。當音樂的頻率和我們體內細胞振動頻率達到吻合,就會產生共振。當人體臟器與音樂產生共振後,可改善神經內分泌,調節自體微循環,改善代謝功能。
大腦邊緣系統學說
音樂是可以讓人放鬆下來的。音樂可以通過調節軀體自主神經信號,改善大腦皮質杏仁核區和海馬區的狀態,調節機體神經以及內分泌系統,增強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弱交感神經活動,增加內啡肽分泌,讓患者達到放鬆的狀態。
中醫五志與五臟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五志分為:憂、思、怒、喜、恐。這五志分別與五臟相對應,心志為喜,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通過音樂療法的開展,可以改善人體的臟器功能,影響內分泌代謝。
結語
音樂療法作為一種心理幹預,幫助腫瘤患者緩解放化療噁心嘔吐症狀,幫助患者心理建設。音樂療法作為一種輔助治療,不能從根本上抑制腫瘤生長,需要幫助患者進行腸道微生態菌群建設。脆弱擬桿菌BF839可以幫助患者抑制腫瘤生長、減輕藥物耐藥性,緩解放化療後毒副作用,重塑健康體魄。
如想了解更多微生態治療腫瘤方法及音樂療法,請關注公眾平臺【圖騰益生服務平臺】諮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