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陳彥仿報導)11月份,新疆有3人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遠在千裡外的3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11月30日,記者通過電話聯繫了3名受捐者的主治醫生了解到,重慶的8歲患者蛋蛋於11月13日凌晨手術,南京的31歲患者白先生於11月26日凌晨手術,北京的10歲患者樂樂於11月28日凌晨手術。3人目前身體恢復狀況都非常好,術後一個月之內如無異常情況,就可出無菌倉,轉入普通病房。待觀察一個月後,無不良反應,即可出院。這意味著他們將開啟新的生活。
當記者將患者蛋蛋的近況轉告給為他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張先生時,張先生非常欣慰:「只要能幫到他,我所做的就是值得的。」
29歲的張先生是庫車市一所學校的老師。2015年他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從黑龍江來到新疆,2017年在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支教期間加入中華骨髓庫。
張先生的公益路要從上高中時說起。
「2010年,從一期電視節目中,我知道捐獻器官可以讓生命延續。我就想,如果我能為延續生命做點什麼,就太有意義了。」張先生說,2011年,他邁入大學校門,開始了每年兩次的獻血。2016年,他遭遇了一次車禍,也是在那一次,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時堅定了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延續生命的想法。
「出院後,我就籤訂了遺體捐贈志願書、器官捐贈志願書,第二年加入中華骨髓庫。」張先生說。
對於患者白先生的狀況,為他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周先生一直惦記著。在家休息的這段時間,他時常拿出白先生妻子寫來的感謝信讀,字裡行間滲透著對生活從絕望到燃起希望的心路歷程。
白先生的妻子在信中說:「丈夫是家裡的頂梁柱。面對突然倒下的他,再看看兩個年幼的兒子,我看不到一點希望。我害怕他會丟下我們母子,我不想好好的一個家就這樣散掉……」
周先生說,自己也為人夫、為人父,能體會到家的重要。他說:「滴在信紙上已經幹了的淚痕也深深觸動了我。」
11月25日,捐獻完造血幹細胞,周先生就回到了工作生活的地方——博州阿熱勒託海牧場。回去後,他多了一項工作,向身邊人宣傳造血幹細胞捐獻。
他說,在自己捐獻前一周,每天早晨都要在自治區人民醫院血液科打動員劑,那個時間段會經常碰到很多排隊打飯的醫護人員和患者。當醫護人員將他來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事告訴身邊的患者後,再次見到周先生,患者們都會默默地為他豎起大拇指。「我當時感到很溫暖,更感受到了莫大的支持。」
方亞今年27歲,她的造血幹細胞混懸液輸入到了小患者樂樂的體內。說起捐獻,她說,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方亞的父親是一名基層紅十字會會長,在父親的影響下,方亞從小就對「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有了認識。
2017年,方亞加入中華骨髓庫。她說,當時布爾津縣第一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成功捐獻後,當地紅十字會舉辦了一個志願者活動,當場就有很多人加入,方亞也在其中。她說,因為父親的年齡已經過了允許捐獻的範圍,她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繼續行走在公益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