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一人一狗一座城,裝備全靠打……
是不是很熟悉的句子?
當然,這裡不是要給遊戲打廣告,而是這部誕生於2007年的喪屍商業大片
——《我是傳奇》
這至今看來都極其「囂張」的片名,的的確確有其「囂張」的資本。電影於2007年聖誕節在北美上映,最終斬獲全球票房5.85億美元,在當時甩了《生化危機》幾條街。
2007年,已經有《生化危機》誕生且票房表現也很亮眼的成績後,好萊塢的喪屍片基本形成了以世界末日喪屍圍城,僅存的人類升級打怪拯救世界的格局。
但是《我是傳奇》卻與這種模式「背道而馳」。
01 前60分鐘「真正」世界末日
大概不少人都曾想像過如果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會如何?
無論是一個人的「放肆」,還是一個人的恐懼,都比不上一個人的孤獨來的讓人無法呼吸。
科學家,不,科學瘋子為了治療癌症,不惜使用病毒用一萬多名患者做臨床試驗。
結果病毒發生變異,開始空氣傳播,90%的人類都會消失,只有1%的人具有免疫力,剩下的9%則變成了夜魔(也就是生化人或喪屍),又時刻威脅著這1%的人。
想想吧,這樣的一個人,是孤獨與恐懼最大化的結合。
想知道這種末世的孤獨和恐懼會如何摧毀一個人的意志力嗎?
電影的前60分鐘,一人一狗一城,讓奈佛(威爾·史密斯 飾)從堅信能夠拯救世界走向崩潰。
空無一人的紐約城中,荒草和破舊的汽車佔領了道路和廣場。
奈佛帶著相依為命的狗,開著豪華跑車,在城中「狩獵」,就在獵物唾手可得之時,同樣在狩獵獅群奪走了獵物,此時這倖存者仿佛與這獅群毫無區別,世界的一切回到了原始的獸性狀態。
奈佛極力地保持自己的「人性」,他看到獅群的幼獅後放棄了搶奪獵物。奈佛也許是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吧。
一個人的世界,枯燥,但你要活下去就得守住心裡的防線,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世界。
每天鍛鍊,逛超市,跟「人」聊天,看DVD,有時候還打打高爾夫……這是奈佛在堅守的心理底線,他要作為一個人而存在於這個孤獨的世界!
但表面的「正常」,恰恰掩蓋的是最脆弱的內心。
愛犬或者是「摯友」山姆的死,徹底擊潰了奈佛的心理防線,身邊唯一讓自己能感受到不是「一個人」且親切的生命戛然而止,自己的內心也隨著已然瓦解的人類文明而崩塌。
前60分鐘的戲,在電影營造的空曠的氣氛中顯得格外沉重。
再配上威爾·史密斯的極致表演,讓末世的壓迫感直擊人心。
這60分鐘,是文藝片,也是威爾·史密斯告訴觀眾他為什麼總能保證的票房的60分鐘,他在假裝「搭訕」時候的輕鬆,在面對夜魔時的的恐懼,在發現模具人被移動後的暴露,以及在最後親手終結變異山姆時的極度悲傷,或許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了吧!
02 40分鐘商業結尾
關於電影的後半部分,一直以來都很具有爭議。
為什麼一個堅持狩獵,堅持人類生活習慣的人,突然就固執地認為人類已經毀滅的沒多少了?
為什麼如此悲觀的一個人還要堅持自己拯救夜魔的試驗?
嗯,細細地推敲電影邏輯,似乎總有些問題。
毫無疑問,如果說電影前半部分是偏文藝的商業片,那麼後半部分就是純粹的商業片拍攝。
經過一次「自殺」的奈佛心理防線已然崩潰,他已經開始悲觀地活著。
所以他怎麼也不相信還會有所謂的「避難所」。
他也絕不相信,吃人的夜魔會有智商,他始終覺得他們只是一群沒有思想的野獸。
打臉時刻到來,個別夜魔經過進化後仍具有人類的智慧,並且還進化了靈活度,重要的你以為連人性都沒有的喪屍,竟然會有感情?
所以影片最後,奈佛領悟「蝴蝶」的意思,看似不可思議甚至荒唐,實際上已經被賦予「喪屍」情感的設定衝淡這種不適。
我們大可以理解為,人類創造出的夜魔,是人類進化後的「新物種」,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是世界的毀滅者,真正毀滅世界的成了自食其果的人類。
這樣的結局還會有爭議嗎?
奈佛為什麼活著?
奈佛為什麼那麼固執經過一次夜魔襲擊後就轉變成要去找避難所?
我想,《我是傳奇》中的「傳奇」大概不是指奈佛的孤膽英雄,而是每一個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固執的倖存者想要消滅夜魔存活下去,但殊不知人類一手「造就」出來的夜魔又何嘗不想存活下去?
所以,誰是「傳奇」?反正他們只是倖存者!
其實影片較為「樂觀」的結局留給了觀眾很多思考,只不過後半部分的電影摒棄了前半部分以營造氣氛,表現人物複雜內心的表現形式,「空降」女主,讓「末世」的孤獨感下降,讓「希望」更多地出現在影片中,很顯然是商業片標準地迎合觀眾口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