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主舞臺與東西南北四個分會場有機聯動,共賀新春,共同演繹「大美中國夢、金雞報春來」的主題。
秉承著節儉辦春晚的指導理念,春晚導演組因地制宜,結合四地既有的演出場地和文化特色,打造了「水、光、火、冰」四大創意舞臺。接下來我們走進四地分會場,揭開其中的秘密。
四川涼山分會場:水火交融 火舞歡騰
大年三十晚上,四川涼山分會場以「火」為核心創意,依託大涼山彝文化風情實景劇《阿惹妞》演出現場,在表演中融入了彝族傳統的「打火把「等民俗,加入焰火、噴火等高科技特效。表演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其中水、火等特效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
56個直徑為2米的民族文化柱群燃燒起熊熊的火焰,3300名演員圍繞著巨大的火堆,男孩們點燃火把,女孩們轉動黃傘,吟唱著彝族傳統歌曲「朵洛河」,為全國人民送上新年的祝福,這也創下了春晚舉辦35年以來,分會場節目表演人數最多的記錄。
2017央視春晚涼山分會場導演 劉冰:這個場地最吸引我們的一點就是在原本場地內布置了數百個火的噴頭,水火是這個場地最大的特點,我們也把這個特點放大,能夠極致化呈現出火這個特效。在這個場地中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特效,我們叫它「水火」,觀眾朋友可以看到頂起的水柱上面有燃燒的火焰,把水火真正做到了交融。
節目《火舞歡騰》中,單手玩轉「火立方」的小夥子們,也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是誰?來自何方?
原來這是導演組專門從臺灣請來表演的「即將成真」火舞團,將火元素融入現代舞是他們舞蹈的特色,只要是能夠點燃的東西,都能成為他們的舞蹈道具。這群小夥子平均年齡只有22歲,大部分是機械、建築等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都不是專業舞蹈演員。去年十一月,火舞團收到了春晚節目組的邀請。
崇拜火的民族遇上了火一樣熱情的火舞團,熊熊燃燒的火焰點燃了熱情,更串起了海峽兩岸的同根情誼。
臺灣火舞團團長 郭彥甫:我們的火舞團跟當地的火文化非常契合,我們燒的是同一把火,我也希望這把火能一直燒下去。
廣西桂林分會場:上善若水 舞臺盡在天地間
了解了大涼山分會場「火立方」背後的玄機後,我們移步廣西桂林,揭開水舞臺背後的秘密。在廣西桂林的水舞臺上,演員們乘著竹排,踏浪歡歌的場景至今令人記憶猶新。
「美麗中國、青山綠水」的主題在碧波蕩漾的灕江之上,呈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水舞臺是怎樣設計的呢?演員們又是如何做到在水中翩翩起舞的?
晚會主舞臺採用黑白相間的環保防滑塗料粉刷,距離水面僅有20釐米左右,夜晚在燈光的照射下,與山水融為一體,演員們在上面跳舞,就如同在水波上起舞一般美妙。
桂林分會場舞美設計 王姍:舞臺形狀本身就是一種水的漣漪的感覺,到晚上有些部分會隱去,再加上燈光,包括水上這個黑白的線條,也是讓它若隱若現,更像水的漣漪。
演出中,通體發光的輕舟、紅帆,船工,與灕江一道,組成了一幅最美的山水畫卷。為了打造「一江燈火滿江紅」的完美視覺效果,主創團隊可是煞費苦心。
這是專程從《印象劉三姐》調來的120名船工,他們的表演主要分為「紅綢」和「漁火」兩個部分。10根紅綢,最長的有200米,按照導演組的要求,他們將腳踏竹排,手裡拉著百米長的紅綢,聽著音樂的節奏舞動。而掌握好時間和節奏,則需要經過上百次反覆的現場排練磨合。
當32名威亞演員穿著華美的服飾從天而降,仿佛32隻「金鳳凰」翩躚於山水間,這一絕佳的創意是今年春晚桂林分會場的點睛之筆。儘管這樣的表演是世界首創,但難度也是首屈一指。通過64臺機器編程威亞在空中的造型,呈現出人與山水相得益彰的3D效果,並精確到每個威亞演員的定位,這都是專家和團隊經過反覆試驗、反覆計算,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測算出來的。
2017央視春晚桂林分會場威亞設計 徐龍濤:我們控制是在一尺,就是300(毫米),不能超過這個,每次做完以後,在演出的過程中、在排練過程當中對燈的時候,都有專家專門測試的。如果超過300(毫米)的話,這個節目就得取消了。
桂林分會場燈光設計 於福申:在《歌從灕江來》威亞演員的上邊有32臺跟著威亞運動的燈具,它可以在沒有電源拖線的情況下跟著節目的節奏隨著演員做上下左右的移動,有一種燈光運動的感覺,這個效果在國內、國際是第一次使用。
哈爾濱分會場:冰雪奇緣演繹北國風光
雞年春晚哈爾濱分會場設立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之內,這個佔地面積達80萬平方米的冰雪王國,成為今年春晚冰舞臺的整體背景。
這光與影,冰與雪交相輝映的神奇舞臺到底是怎樣打造出來的呢?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負責人 王曾鈺:我們用新研發的型冰切割機,把每一塊採上來的冰都切成成規模、模具型的冰體來建設天壇,使天壇建出來之後非常的規矩。
僅僅這個三層的冰天壇,用冰量就達到14000立方米,足足花了17天的時間來建設,而建設所使用的冰塊都是在2016年12月初從松花江面取出的天然冰。
除了舞臺主背景,這次春晚哈爾濱分會場的舞臺也是全部用冰面製成的,在冰面上進行燈光和舞美的設計,這對於春晚主創團隊來說還是第一次。
央視雞年春晚哈爾濱分會場燈光師 吳國強:之前也沒有在這麼大的場面下,全冰的狀態下做燈光,可能難度還是挺大的,因為冰面的染色、折射角度可能比以往,還是有所差別的。
在低溫情況下攝像機經常拍著拍著就瞬間關機了,如何能在春晚直播中保證萬無一失呢?走進晚會現場,在冰舞臺對面能看到幾個白色的小房子,正中間挖開了一個小窗口,用棉被當成了窗簾,裡面還裝上了電暖器,這就是攝像機的小暖房。而各種電線的保暖措施更加高端。
2017央視春晚哈爾濱分會場硬體總監 陶桂斌:這個暖槽就是我們想出來的,因為外邊是一層鐵皮,裡面是石棉,這個特別保溫,裡面裝了暖風機,一個暖風機(功率)是2500瓦,這些暖槽是裝了48個暖風機。就是保持它在零上五六度,不然這個線一凍,稍微一碰就折了。
幫助小演員們抵禦嚴寒的是一種專為此次春晚研製的石墨烯材料保暖衣,衣服是上下連體,全部為肉色,這樣穿在演出服裡面既保暖又不會影響美觀。
上海分會場:流光溢彩 家的溫暖
領略了千裡冰封的北國風光,現在讓我們走進上海分會場,上海分會場設在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下,是春晚四個分會場中唯一一個位於城市中心的舞臺。為了體現國際大都市的繁華,春晚舞臺建設者將「光」作為核心要素,運用超大面積的LED屏和燈光在黃浦江畔打造了一個神奇光舞臺,那麼這樣一個流光溢彩的春晚舞臺是如何建成的呢?
2017春晚上海分會場舞美總監 徐巍:這次主要用的材料比較環保,都是用鐵結構、或者是LED能源的,低耗的,這樣主要是體現綠色、時尚和炫酷。現場有大概兩千平方(米)的屏幕,有7600米的燈帶,將近600個電腦燈,在空中配合發光的LED彩球打造一個神奇的光舞臺。
除了神奇的光舞臺之外,上海分會場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情」。來自上海的文體明星家庭和普通市民家庭一起唱響上海特色的紫竹調,帶來了溫馨的家的味道。
紫竹調是上海地方戲滬劇的基本曲調,此次春晚上演出的《紫竹調·家的味道》就是為了在體現家庭親情而重新填的詞。
參加春晚,對於不少演員來說意味著不能和家人一起過年了,但今年上海分會場的舞臺上,明星們與家人一起登上春晚舞臺,對他們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感覺。
演員 黃豆豆:自己是和家人作為一個城市的家庭代表來參加,我覺得內心更加的有意義。我們一起在祖國的四面八方的分會場,跟央視大本營連線,和全國人民一起在除夕夜為我們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點讚。
運動員 吳敏霞:能夠跟家人一起,而且是在春晚舞臺上,我覺得首先是能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這是我不是運動員以後的第一個過年,我覺得在這樣一個舞臺上真的是像家一樣在一起,也是把更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