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生時代的課本上描繪了地球上存在了七個大洲,分別為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那你有沒有想過有第八個洲的存在呢?
2017年,多名科學家發表的研究報告宣稱,在「袋鼠國」澳大利亞的東部的海域中,發現名為西蘭蒂亞洲(Zealandia)的新大陸,也就是下圖中灰色的區域,他們請求將西蘭洲定為「世界第八大洲」。
這塊大陸面積達49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分之二的澳大利亞面積,但其94%的面積都淹沒在水下,只有少數幾個地區露出海面,其中露出的最高峰就包括我們熟知的紐西蘭。那麼問題來了,憑什麼說西蘭洲是大陸呢?被水淹的也算數?這就要從板塊構造學說說起。
大陸VS大洲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的一大塊,而是由若干板塊一塊塊拼合而成,板塊間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地質上主要將地球的地殼分為大陸地殼與大洋地殼兩種類型,也就是說板塊主要分為「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
那板塊又是如何劃分的呢?這裡要注意的是,在地質學上,板塊不是按照直觀的海陸分布來劃分的,而是依據並不直觀的巖石化學成分來劃分的。為啥這樣劃分呢,是因為海平面會發生變化。大規模的海平面升降變化可能幾萬年,十幾萬年就來一輪,但海底下的板塊還是那些。
洋殼和陸殼,由於二者的成分不同,存在著諸多差異 。
洋殼:
又稱海洋地殼,為構成洋底的地殼;
成分相對比較簡單,由沉積層和矽鎂層組成,以缺失矽鋁層為其 特徵;
洋殼比陸殼薄得多,厚度僅5~8公裡;
洋殼平均海拔高度低於海平面3000多米。
陸殼:
大陸地殼,主要表現為大陸、大陸邊緣海以及較小的淺海;
組成以矽鋁質為特點,可分為兩大類巖石:一類是地殼上部的相對未變形的沉積巖或火山巖堆積,另一類是已經變形變質的沉積巖、火成巖和變質巖帶;
陸殼平均厚度約40公裡;
陸殼平均高於海平面800米左右。
陸殼的厚度更大,密度更低,海拔高度也就高于洋殼(見地殼均衡學說)。
由於陸殼密度比大洋板塊小,說白了,就是陸殼比較輕!所以大陸板塊跟大洋板塊碰撞的時候總是大洋板塊往下,大陸板塊往上。地球的地表水又不足以淹沒一切陸地,所以被水淹的往往都是海拔低的大洋板塊。但這個西蘭洲卻是個大部分被淹的大陸板塊……
為什麼說西蘭蒂亞洲是「世界第八大洲」
首先,西蘭大陸雖然大部分沉沒於海底,但主要由大陸殼組成,而不是富含鎂和鐵的海洋殼。其地殼厚度10—30公裡,雖然不到其他大陸的30~46公裡厚度,但已明顯大於一般海洋地殼的5~8公裡。這就說明了這是大陸,而非大洋。
西蘭大陸也確實具備了成為大洲所需的四個要素。
其實早在1995年地質學家布魯斯·盧因迪克,就提出了"西蘭洲"這個名稱。當時這塊陸被認為具備大陸所需四大要素中的三種:巖石類型多樣化,海拔高於海洋地殼,以及地殼的厚度10—30公裡。近來運用衛星技術和海底重力圖,發現有一條狹長的大洋地殼把澳大利亞和這個西蘭大洲分割開,所以它是單獨統一的一塊大陸,且面積大於100萬平方公裡,滿足了成為獨立大陸所需要的條件。
因此,地質家們認為這個微型大陸完全可以稱作「世界第八大洲」。
西蘭蒂亞洲是否曾露出水面?
西蘭蒂亞洲既然是大陸板塊,那麼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是否也曾露出過水麵,成為真正的大陸呢?這是必然的。地質學家又是如何確信的呢?
對於一個淹沒在海裡的陸塊,想判斷它是否經歷過陸地環境,就看它發育的沉積地層裡有沒有陸相沉積物或者陸相化石。研究表明,8500萬到6000萬年前,西蘭洲是從包圍澳大利亞大陸的岡瓦那大陸分裂並脫離,隨後沉沒水下。它的表面還保存著從白堊紀以來的一系列陸相地層。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西蘭大陸是露出過水麵的。
目前還未得到官方的最終確認
一個大洲的確認需要什麼樣的程序呢?海洋專家簡俊:」從在現在情況看,它距離真正得到社會上普遍意義的承認還是有很大距離的,「新大洲」並不是只是地理概念,首先要得到國際、社會、輿論各界的普遍認可,其次要獲得聯合國的授權,成立理事會聯合周邊國家正式成立「新大洲」,並且做出後續一系列的安排。而「第八大洲」的地理概念一旦確認,這一大陸板塊上的資源劃分歸屬也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劃分新大陸中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界限,尤其是如何劃分該區域的海底開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