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畢業生選報學校和專業的時候,知乎上的一則提問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清北垃圾專業和浙大硬核專業,怎麼選?吃瓜群眾們眾說紛壇。
在現實中,不可能人人都考清華和浙大,但選擇名氣高的學校還是有前途的專業,是每個學子都要面臨的問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下面小編來總結一下選學校和專業的利弊。
選學校的優勢&選專業的弊端
1.學校光環和風氣
縱觀商界的大佬,基本上都畢業於某某名牌大學。他們未必從事本專業,卻在某一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劉強東畢業於人大的社會學專業,卻做起了全國最大的電商零售平臺,俞敏洪畢業於清華的西語專業,卻成為首個在美國上市的教育企業老總。
這不僅是因為母校的光圈效應,更是獨立積極的環境帶給人的影響,就像同一片肥沃土地裡生長出來的麥子,個個都顆粒飽滿。都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我們見過太多埋沒在大學校園裡的人了,剛入大學的時候努力奮進,但是受到懶惰消極的風氣影響,漸漸就和所有人趨同了,比如說周末你想早起看書,但看著一宿舍的人都在呼呼大睡,就放棄了,這就是重專業輕學校的後果。
2.圈子不同
綜合實力強的學校往往聚集在經濟、文化和交通繁榮的大城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眼界的開闊比知識的積累更加重要。在大城市,增長更多的見識,積攢更多的人脈和資源,說不定畢業以後就能夠在那裡紮根,打破階級的禁錮。如果你要讀一個硬核專業,難免要降低學校的層次,在比較偏僻的地方讀書,周圍的人大多數都來自於小地方,環境也不太利於年輕人的刻苦奮鬥。
2.考研和就業
大學不是最終的目的地,它是我們實現理想的跳板。如雷貫耳的大學名稱是通往社會高層的入場券,大企業們往往願意給學校排名靠前的畢業生機會,考研複試時,導師們也傾向於看那些出身較好即本科學校更好的學生。對於排名靠後本科學校畢業生,人們往往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除非你能把本專業吃透,又能表現出超常的臨場發揮能力,才能有一絲機會降臨。
選學校的弊端&選專業的優勢
1.對求職的影響
前幾年有這樣的一個新聞,一個男孩為去清華,放棄了復旦的硬核專業,學了考古,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成為別人的笑柄。這不是誇張的故事,但每年踩坑的人還數不勝數。
對於貧困家庭的孩子,如果選擇了名校裡最差的專業,面臨的風險十分大。名企的獵頭不是白吃乾飯的,就業的不順利有時能拖死一個人。已經讀了名校,顯然有能力可以翻身?但這浪費的4年誰來彌補呢?那些硬核專業出身的人,如金融、IT,雖然在學校名氣上不佔上風,但社會上對這類人才的缺乏和自身對專業的擅長,短短幾年內身價就會上漲。
2.轉專業的問題
如果優先擇校,進入大學後又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就不得不面臨轉專業這個問題。重點院校轉專業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他們對名額的限制非常嚴格,能在專業考試中脫穎而出的人寥寥無幾。
有些即使成功轉專業了,可能還要回到大一重讀。有人費盡心思也轉不了,無奈修了雙學位,一心兩用,累得要死。而如果重專業選了排名越靠後的學校,轉專業的難度會越低,就業的靈活性會提高,浪費的時間也比較少。
3.生活成本
好的學校地處大城市,生活的各類消費都比較高。到了那裡你會發現身邊的同學個個都有背景,你不刻苦努力,很難留得下來。
如果突然從一個城市跳到另一個城市去工作,難免會讓人有心理落差,也失去了積攢的人脈。
即便是能夠留下來,但在繁忙的大城市,擁堵的交通、昂貴的房價,也會壓得你喘不過氣。相反,如果注重專業的話,學校很有可能在一個相對並不發達的地方。非熱門城市生活成本會比較低,不會讓人在喧鬧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靜下心來享受知識的樂趣和生活的寧靜,不失為現代人追捧的一種生活方式。
無論是選專業還是選學校,都有他的利弊,如何選擇還是要根據個人自身的情況而定。
1.根據個人性格來選擇
對於樂於接受新事物、學習能力強的人來說,以後從事跨專業領域也能有自己的一番天地,應該選擇名氣好的學校。對於默默耕耘、踏實沉穩的人來說,風險的承受能力較低,但做事認真、從一而終,選一個含金量高、可發展的專業才是正途。
2.從長遠上來考慮
如果本科畢業後即工作,那麼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就是你的出身,這時一個知名度高的學校能為製造優勢。如果畢業後打算繼續深造,那麼專業就是最重要的,確定一個好專業,並在這上面長期發展,研究生乃至博士畢業出來,馬上就會盆豐缽滿。
3.根據個人的目標和意願
如果有很感興趣的專業,建議還是以選專業為主。以這個專業為特色的院校,必定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穫,即便就業前景看似不如那些熱門專門,但只要是真心熱愛,能夠一頭扎進去,也能混出一片天地。如果暫時找不到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也不明白將來要做什麼,建議選擇好一點的院校,為自己積攢優勢和資源。
結語:選專業還是選學校,是個值得仔細斟酌的問題。此時的你,正站在人生的轉角路口,朝哪裡走,決定了你以後遇見什麼樣的風景。在這裡,希望大家都能走進理想的學校、讀理想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