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香農,資訊理論之父,在科學史上,香農是足以和牛頓、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的天才。而且按照有些學者的說法,愛因斯坦開創了相對論,卻沒有把我們帶入相對論的時代,而香農開創了資訊理論,並且把人類帶入了資訊時代。所以,香農的影響比愛因斯坦更大。
青年 克勞德·香農
1、香農的一生
香農的人生軌跡看上去有點四平八穩。他1916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一個小鎮,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成績不錯,但並不拔尖。相比之下更突出的,是他搗鼓各種機器、研究小發明的本領。他在密西根大學念本科,然後到麻省理工念研究生。在每個階段,他都能同時獲得兩個學位,一個數學,一個工程學,正好代表了他兩個方面的興趣和才能。畢業之後,香農進入貝爾實驗室數學部,這是全球著名的企業研發機構。在這兒工作了三十多年之後,香農又回到了麻省理工當教授。這個時候他已經功成名就,名聲大振,獲獎無數,但他始終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繼續著童年時的愛好,繼續搗鼓各種小機械、小發明,直到八十五歲去世。
晚年的 克勞德·香農
這段簡要的人生經歷看上去甚至有點平淡,但香農做出的貢獻一點也不簡單。他幾乎從零開始,為人類打開了資訊時代之門。
2、彪悍的人生
那麼,香農究竟做了什麼呢?通俗點來說,他就是用「1和0」解決了人類兩大難題。
一個是計算機。計算機誕生的早期,它的功能局限於數學運算,跟我們現在用的計算器沒什麼區別,還遠不如計算器算得快。那是誰讓它變得無所不能了呢?正是香農。
香農做了什麼呢?他寫了篇論文,找到了用機器模擬人類思考的正確方法。這個非常關鍵。他依據布爾代數理論,把人類思考整理成邏輯判斷,所有的問題就兩個答案,是或者不是。然後就可以把邏輯判斷變成由1和0構成的數學運算,判斷為真就用1來表示,判斷為假就用0來表示。這個時候,香農想到,可以用電路開關的兩種狀態,也就是通電和斷開,來表示1和0,通電錶示1,斷開表示0。這樣就可以用電路來模擬人的邏輯判斷和思考過程。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人類可以設計出一臺機器,用電路開關來進行判斷和思考,幫助人類解決各種問題。問題變複雜了怎麼辦?只需要增加電路裡的開關數量就可以了。這就是現代計算機幫人類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原理。香農不是計算機的發明者,但他這篇天才的論文,讓計算機從簡單的運算工具,變成了無所不能的電腦,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方向。
二是他在通訊方面的重大突破。1948年,寫完碩士論文十年之後,香農在貝爾實驗室用另外一篇神作,開創了資訊理論,將人類帶入了資訊時代。
香農對信息傳播的解讀,直接越過了語言文字的糾纏,抓住了信息的本質。信息的本質是什麼?是消除不確定性。於是,香農又找到了0和1,傳送一個二進位數字給你,就相當於完成了一次二選一,實現了一次最基本的不確定性消除過程。這樣一個包含兩種可能的二進位數字,也就成了度量信息的基本單位,香農把它叫做比特,也就是bit。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那按照這個理論,不管最初形態是語言、聲音還是圖像,信息從發送者那裡出來,先通過編碼過程,變成一串串由1和0構成的二進位數字,完成數字傳輸,再通過解碼過程,重新變回原先的形態,被信息接收者收到。這就是所謂的數字通訊。無論是通過網際網路,還是通過手機無線網絡,無論是文字聊天、發送照片、傳送音頻和視頻,其實都是這樣一個過程。
你看,十年前,香農把電路開關變成0和1,把數字複雜的電路設計工作就變成了解數學方程,十年之後,香農又把信息變成了0和1,而改進通訊質量的工作,同樣也變成了解數學題。
所以說,對今天的每一位計算機和通訊行業的從業人士來說,香農都稱得上祖師爺。同時,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已經很難擺脫電腦、手機和網際網路,而這些都和香農的貢獻息息相關。
3、玩也要玩出境界
在寫完兩篇神作、開創兩大理論之後,香農成為學術名人,獲獎無數。不過,他最大的興趣似乎變成了雜耍,他花了很多時間刻苦練習,不斷提高雜耍水平。他學會了騎獨輪車和拋球遊戲。七十歲時,他參加一次嚴肅的頂級學術會議,主辦方邀請他上臺致辭,他卻從口袋中拿出三個小球玩起了雜耍,會場徹底沸騰了,西裝革履的科學家們變成了粉絲,排起長隊向他索要籤名。
香農與雜耍
你可能會覺得,香農是在用雜耍遊戲,作為自己研究思考的休息和消遣。並不是。香農曾經製造過幾臺拋球雜耍的機器,有的已經具備了人形機器人的雛形。另外,他又一次發揮了自己將一切抽象為數字的天分,試圖建立一套理論,用數學來證明,人到底能同時玩幾個球。
除了雜耍之外,成名之後的香農,還延續了少年時熱愛小機器小發明的興趣。相比在麻省理工上課和在世界各地參加學術會議,他似乎更喜歡在自家後院擺弄機器,做出很多東西,看上去只能稱之為玩具,毫無實用價值。不過,他這些玩心大發的小發明,多年後卻啟發了後人的重大創新。
例如,他曾經製作出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和人類下棋的機器,用150個繼電器開關,計算西洋棋棋子的走位。這臺機器下棋水平不高,不過,在他的啟發下,幾十年之後,AlphaGo 戰勝了所有人類圍棋高手。
他還做過一個人工老鼠,在迷宮中行走尋找奶酪,通過75個繼電器開關,這隻老鼠把一次次的道路選擇記下來,直到找到正確的道路為止。而一旦它記住了正確路線,下一次它就能直接做出選擇,不用再一次次嘗試。對香農來說,這是個設計精巧的玩具。不過,它已經具有了初步的學習能力,啟發了後來的人工智慧研究。
香農甚至還是可穿戴設備的發明者。1961年,他和同事索普做出一個香菸盒大小的小型計算機,小盒子藏在口袋裡,用大腳趾控制藏在鞋子裡的開關。這個設備用來幹什麼呢?用來預測賭場的輪盤賭結果,計算小球落在輪盤不同位置的概率。他們帶上設備,在拉斯維加斯大顯神通。由於害怕太過惹眼,惹來黑手黨注意,兩人試過幾次就不敢再試了。不過,這類設備後來不斷發展,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蘋果手錶和手環。
香農在搗鼓這類小發明的時候,其實和做理論研究時的心態有點相似,都是從單純的興趣出發,並不考慮做出之後有什麼實用價值。對他來說,遊戲和工作沒有天然的分隔。而恰恰是他這種完全放鬆的,將研究和思考作為遊戲的心態,將自己的天才充分激發出來,最終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最後補充一點八卦。二戰期間,由於美國和英國的同盟關係,香農和一位英國天才多次會面,結下友誼,這便是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兩人當時都在研究密碼,而都對機器思考和編碼的問題感興趣,在多次會面相互啟發後,成就了一段科學佳話。
香農獎
只不過,圖靈在41歲時就英年早逝,香農卻順順噹噹活到了85歲。信息學界設了一個最高獎,就叫香農獎,相當於基礎科學界的諾貝爾獎和計算機學界的圖靈獎。當時是1972年,香農仍然在世,所以他毫無爭議地獲得了第一屆香農獎,並且親自到場領獎。這種自己領自己名字命名的獎的做法,後來被人戲稱為「香農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