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奇妙的登月方案,為何最後一個讓人類成功登上月球?

2020-11-14 科學史評話吳京平



上文書講到了蘇聯為登月的火箭方案頭疼。現在的 R-7 系列火箭顯然是不夠用的,這款火箭的潛力也都挖得差不多了。要知道,在地球的引力場範圍內,飛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這就是一個用火箭燃料的化學能去換取引力勢能的過程。火箭把上面級推進地球軌道以後,全靠上面級自己的燃料從地球軌道飛向月球軌道,這還不算,還要落下去,這是要花費額外的能量的,下去以後還要返回,還要上來。這也要花費能量。滿打滿算,上面級怎麼也要 100 噸的重量,其實登月艙和火箭只佔小頭,大頭是燃料。


也就是說,一級火箭起碼要有這個本事,把 100 噸的東西送進地球軌道。現在東方號和上升號飛船也就那麼幾噸,差的太遠了。美國人也一樣,雙子座飛船也不大。


雙子座飛船很小,不滿足登月的需要


這簡直是一個連環套,上面級輕一點,整個火箭就可以小一點。怎麼才能讓上面級輕一點呢?換用高能燃料是個辦法,每公斤燃料含有能量最大的是氫,一公斤氫氣完全燃燒,可以產生 1416 億焦耳的熱量,汽油只有 473 億焦耳。柴油更低,只有 448。數值上差的太遠了。


但是氫有個毛病,體積巨大,密度低的可憐。即便是壓縮成了液態氫,密度也很小,大概是 70.8 公斤/立方米。要知道 1 立方米的水,剛好是 1 噸重,差了不止 1 個數量級。煤油比水輕,也要 820 公斤左右。液態氫小了 10 倍都不止。那麼大的罐子,其實沒多重。


液態氫溫度非常低,低於-252℃


液氫的另一個麻煩是溫度極低,氫氣是僅次於氦氣,第二難液化的氣體。必須冷卻到 -252℃ 以下,這個溫度非常的低,隔壁的液氧溫度是 -183℃,溫度差了幾十度,這兩者的溫度差就會是一個超級大麻煩。液氧碰到液氫,立馬凍成固體的冰坨子。


儘管麻煩很多,但是,氫氧發動機的優點真的很誘人,氫氧發動機的比衝比煤油發動機要高不少,特別適合上面級使用。比衝這個概念大約就相當於「百公裡耗油」,比衝越高越好,你能不能開到目的地,就取決於百公裡耗油和你帶了多少油,只要這兩個數相乘是夠用的,你早早晚晚都能到。省油就可以少帶油嘛,那不就輕鬆嘛。


最終,美國人決定去啃這塊難啃的骨頭,因為未來的巨型火箭是缺不了這個東西的。這就是 J-2 氫氧發動機,這東西對如今航天市場的格局都有重要的影響


直擊月球方案


與蘇聯人的徘徊不一樣。美國的 NASA 倒是完全發揮了統一協調的作用,早早就開始論證登月的技術路線。如果要造一枚巨大的火箭,直接飛向月球,那麼這枚火箭的起飛重量起碼要 4000~5000 噸。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不要說當年,就算是現在,也沒有這樣的火箭。所以這個方案顯然是不靠譜兒的。


第二個方案就算地球軌道集合的方案。用大型火箭發射登月艙,在地球軌道上先慢慢轉悠。然後再發射一枚火箭,運送屁股後頭的一大堆輔助艙段。在太空裡交會對接,把登月艙和輔助艙段拼裝好,再開動火箭飛向月球。到了月球,直接下去。然後在月球上溜達溜達,搬幾塊大石頭,採集樣本帶回地球。這個方案的好處是不用一次性把整個登月艙和輔助艙段送上太空,那也就不需要巨型火箭了。但是當時根本沒有人掌握交會對接技術,行不行啊?


第三個方案就算月面集合方案。先用火箭把返回艙和亂七八糟的輔助物資發射到月球上。等這些東西都落了地,安頓好了。再派第二枚火箭帶著太空人飛過去。這時候,火箭不帶那麼多東西,相對來講,不用那麼大。太空人必須坐著登月艙精確地落到月亮上的返回艙附近。在月球表面折騰完了,扛著大石頭,徒步走一小段,來到返回艙,乘坐返回艙升空,飛回地球,登月艙咱就不要了。


其實這個辦法也不是很靠譜兒,因為對落月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你要是登月艙落到離返回艙好遠的地方,太空人就回不來了。他們哪有這個體力在月球上徒步幾十裡地啊?不可能的。


那麼,在月球軌道上完成拼裝行不行呢?地球軌道的交會對接都八字兒還沒一撇呢?就考慮千裡迢迢飛到月球軌道去對接?這是哪根筋搭錯了吧?


約翰·胡博爾特在解釋他的登月方案,這一方案最後變為現實


最靠譜兒的一個辦法,那就是飛到月球附近,被月球的引力捕獲,飛船聯合體成了月球的衛星,咱不下去。下去,那就是勢能變成了動能,在落到月亮上的一刻,動能全都消耗光了。再飛離月球,還要付出相同,甚至是更多的能量。這樣是非常不划算的。只要讓登月艙這一小坨下去,指令艙+服務艙那麼一大坨仍然停留在月球軌道,這是最划算的了。


最終,阿波羅計劃就是按照這個思路走的。即便是這最靠譜兒的方案,美國人當時也沒把握。因為要想讓 2 個太空人登上月球,他們要把 140 噸的大傢伙送上地球軌道,這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兒。


布勞恩和甘迺迪,左側是土星-1型火箭模型


研發這種大型火箭,重擔就落在了馬歇爾太空中心的掌門人馮·布勞恩的肩上。其實布勞恩早就憋著造大型火箭呢。但是他也是心急,他巴不得早點登月,因此在 50 年代末,他就開始研發土星系列火箭了。他以前研發的火箭不是叫「木星」嘛。下一枚火箭肯定叫土星嘛。他還是想在地球軌道拼裝成聯合體,然後再飛向月球。他的土星火箭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做的。


在 50 年代末,布勞恩手裡擁有的發動機也就是洛克達因的 H-1 發動機。更大的 F-1 發動機還在研發之中。這東西被用在納瓦霍飛彈上,後來還在紅石飛彈上也用過。現在最新的改進型,推力也才幾十噸。發射大型火箭是肯定不夠的。只能多枚火箭捆綁在一起使用。所以,最早的 C-1 構型運載火箭顯得有點土,因為構造太難看,燃料箱都是分離的,一個發動機配一個,你想想這毛重要增加多少啊,一根一根分離的管子,這都是皮啊,要是合在一起,不是更節省嘛,當時沒這個技術,穩妥起見,還是分開吧。


土星-1型火箭第一級是8臺H-1發動機


C-1 火箭 1963 年改名叫土星 1 型火箭,這是土星火箭家族的開山之作。第一級捆綁了 8 個 H-1 火箭發動機,內圈 4 臺,外圈 4 臺,足足的一大捆。


火箭的第二級採用了 6 臺 RL-10 氫氧發動機。RL-10 算是美國人第一次嘗試使用氫氧作為燃料。反正第一個吃螃蟹的難免出事兒。炸掉試車臺這種事兒,他們是碰上好幾次。火箭發動機不炸才怪,就是炸出來的。這臺原始版本的氫氧發動機,比衝達到 433,液氧煤油的 H-1 發動機,比衝才 289,氫氧發動機的比衝優勢是很大的。但是這臺發動機的推力卻很小,只有 7 噸的樣子,6 臺也不過才 40 多噸。


第二級裝有6臺RL-10氫氧發動機


布勞恩就用這兩級火箭拼裝出了第一代的土星火箭,也就是土星 1 號。土星 1 的第一級是在克萊斯勒工廠製造的,第二級是在加州的道格拉斯飛機公司製造。NASA 是個不錯的教練員,帶著這些防務承包商一起進步。1961 年,土星 1 型火箭開始測試飛行。布勞恩他們還是比較謹慎的。第一次發射,上面的第二級是假的,是個配重。第一級是真的,就是看這個第一級工作正常不正常。實驗還是很圓滿的,第一級的 8 臺 H-1 發動機把火箭送進了 136 公裡高的亞軌道。


後來,在 1962 年和 1963 年又搞了幾次測試。都是只測試了第一級,但是上面的配重越來越重,飛得越來越高,但是都是亞軌道。一直到 1964 年,才把真正的第二級給裝上。真正飛進了遠地點 760 公裡,近地點 264 公裡的軌道。有效載荷足有十幾噸重。按照這個量級。拼湊成登月飛船聯合體,起碼要發射 10 次,拼裝 9 次啊,這多麻煩啊。所以,布勞恩也就明白了。靠這個土星 1 號火箭,離登月還很遠



布勞恩當時規劃了從 C-1 到 C-4 各種火箭發動機的搭配。其中 C-2 和 C-3 都沒落到實處,只是一個構想。倒是 C-4 比較靠譜兒,那就是第一級用 4 臺巨大的 F-1 發動機,第二級用 4 個 J-2 發動機,第三級用 1 個 J-2 發動機。J-2 發動機的推力足有 100 噸,比現在的 RL-10 大多了。


C-4 火箭只要兩枚,就能在太空裡拼裝出登月飛船聯合體。布勞恩算計著,這總夠用了吧。這時候,手下的技術人員提出了新的建議。假如放大 C-4 火箭。第一級用 5 臺 F-1 發動機,第二級用 5 臺 J-2 發動機,這樣的火箭就足夠採用月球軌道停留方案實現登月。


也就是火箭直接把登月飛船聯合體送到月球軌道。然後登月艙下去,實現登月,指令艙和服務艙在太空軌道裡等著,等到月面上的事兒搞定了,登月艙返回太空,再和指令艙對接,把人裝進指令艙,拋棄登月艙,大家返回地球。


NASA 覺得這個辦法是最合理的,於是,布勞恩就按照這個構想設計了一個新的型號,那就是 C-5,這種火箭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土星 5 號。


土星-1B型火箭可以打阿波羅飛船,也能打一般的載荷


可是,如果要測試阿波羅飛船,當然不需要把飛船打到月球軌道上去。只要在近地軌道進行測試就可以了,當然就犯不上使用那麼巨大的土星 5 號火箭。用小火箭打上去就行了。為此,布勞恩還要改進土星 1 型火箭。把第二級的 6 臺 RL-10 發動機,改成 1 臺 J-2 發動機。這就是後來的土星 1B 火箭。你會發現,土星 1B 的第二級和土星 5 號的第三級幾乎是一樣的。沒錯,都是用了一臺 J-2 發動機,這倒是一舉兩得。


所以,美國人的計劃已定,剩下就是甩開膀子加油幹了。蘇聯人還在到處轉悠,猶豫不決。科羅廖夫要研發新型火箭,那麼他所要做的,也和美國人是一樣的。你起碼要把 100 多噸的東西送進近地軌道吧,否則免談。


科羅廖夫 vs 切洛梅


科羅廖夫去找格魯什科,兄弟啊,你那裡有沒有大號的煤油發動機啊。格魯什科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一樣。液氧煤油發動機,我這兒裡沒有大號的,我在研究常溫燃料發動機,沒空鼓搗液氧煤油。


常溫發動機就是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作為燃料的發動機,反正都是聯胺類的燃料。這東西都是有強烈腐蝕性,有劇毒的燃料。但是好處是常溫下是液態的,不需要伺候那麼冷的液氧,特別適合洲際飛彈,可以提前加注。


環保鬥士科羅廖夫特別不喜歡毒發動機,因為這東西比較危險,而且比衝不高,他一扭頭,拋開老搭檔格魯什科,找庫茲涅佐夫去了。另一邊,切洛梅就非常喜歡這種毒發動機。他設計的 UR500 火箭,用的就是毒燃料。這枚 UR500 火箭很特別,甚至有點另類。


蘇聯四海分割,互相不連通


蘇聯的地理位置,實在是不佔便宜。蘇聯四海分割,北邊的北冰洋沿岸,常年冰封,交通不便。太平洋地區又遠離經濟中心,海參崴被對面被日本擋住了進出太平洋的路。黑海是個內海,被土耳其掐住了黑海海峽的出口,即便是進了地中海,仍然是在澡盆裡打轉轉,波羅的海也是個非常狹窄的海域。


所以,蘇聯發射火箭一定是在陸地上,因此才選定了拜科努爾。只要是在地上,火箭就必須靠鐵路運輸。那就必然受到隧道的限制,火箭是不能太粗的。所以,火箭直徑就沒辦法超過 4 米。造超大火箭,首先這一關就過去不去,直徑就受到限制。除非在拜科努爾進行組裝,在拜科努爾建立廠房。但是這個廠房和在大城市周邊的相比,條件肯定是不好嘛。這就是蘇聯的一大麻煩。美國人沒這個問題,可以用船運到卡納維拉爾角。工廠選址,儘量靠海或者是靠近河邊。


UR-500的後繼型號


切洛梅設計的 UR-500 火箭,首先就要考慮到這一點。所以,他設計的火箭,中間是個 4 米粗的氧化劑燃料箱。周圍一圈,布置了 6 臺 RD-253 火箭發動機和燃料儲箱。可以先把光杆火箭拉到拜科努爾,通過隧道沒問題,到了拜科努爾,把周圍的6臺火箭發動機和燃料儲箱給裝上。這時候粗就粗了,沒關係,前方已經不需要過隧道了。所以。切洛梅設計的 UR-500 火箭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捆綁火箭,其實不是。只是第一級的發動機在周圍擺了一圈,中間杆子上是沒有發動機的。


早期的UR-500火箭


這顆 RD253 發動機可不簡單。格魯什科不愧是火箭發動機大師。這臺發動機用到了補燃技術,或者叫分級燃燒技術,當時只有格魯什科的設計局掌握。目前,液氧煤油的高壓補燃技術也只有俄羅斯和中國是實用化的。美國後來在氫氧發動機上採取過部分分級燃燒,煤油機也研究過,但是沒有實用化。目前 SpaceX 的馬斯克在全力以赴攻克液氧甲烷的全流量分級燃燒技術。可見這種技術是每個火箭發動機研究者都夢寐以求的。


布勞恩早期的火箭發動機,都要帶上過氧化氫,用過氧化氫的催化分解來驅動渦輪泵,這個泵把大量的燃料壓進火箭的燃燒室,點火燃燒,產生巨大的推力。這就是火箭發動機的基本原理。但是,每次總要帶過氧化氫,似乎有點多此一舉。


使用燃氣發生器循環的發動機結示意圖


於是,就出現了第二個辦法。用火箭的燃料,先送進一個小燃燒室燃燒,產生的熱氣吹動渦輪泵,渦輪泵把燃料送進噴管的管壁上走一圈,噴管裡邊其實就是主燃燒室,先利用噴管給燃料預熱,順便也幫著噴管降溫,省得被燒壞了,然後加熱以後的燃料被壓進主燃燒室,點火燃燒,產生巨大的推力,這就是所謂的燃氣發生器循環。


廢氣沒有用啦,直接弄個管子排掉就行了。這點廢氣不產生推力,主要能量都用來吹渦輪泵了。土星 5 號用的 F-1 發動機推力巨大,推力大約 700 噸,這個渦輪泵的功率就有驚人的 5.5 萬馬力,1 秒鐘要向燃燒室送進 5.8 萬升煤油和 9.4 萬升液氧。一眨眼的功夫,這麼多燃料就燒光了,全都噴出去了。


F-1發動機左側的那跟管子,就是排放驅動渦輪泵的廢氣的,採用燃氣發生器循環的發動機必定有排放廢氣的管子


這種燃氣發生器的方式能夠簡單粗暴地把發動機做的非常大,變態的大。F-1 發動機到現在也是最大的單噴管火箭發動機。俄羅斯的 RD-170 推力比它大,但是噴管也比它多。但是,F-1 的比衝是很難看的,只有 260 多,人家 RD-170 的比衝有 300 多呢。RD-253 這顆毒發,比衝也比 F-1 要高。


這個分級燃燒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為什麼這個技術就這麼誘人呢?


我們下回再說。


相關焦點

  • 蘇聯從未登上月球,美國卻成功登月6次,簡直是「反人類」的操作
    近期中國的「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了,這也是中國首次正式向火星開啟了探索之旅。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越來越頻繁,對於太陽系內星球的探索也從月球轉到了火星,金星這些星球上,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起人類第一次探索月球的事情。
  • 上世紀60年代,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為何至今無法登上火星?
    一開始,前蘇聯遙遙領先,因為他們先是在1957年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後來在1961年,前蘇聯的太空人也成功進入太空之中。但不甘落後的美國也在暗中努力著,想要趕超前蘇聯,於是阿波羅計劃便應運而生了。1969年,美國太空人成功從地球出發,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踏上地球之外的其它星球,人類的太空夢也由此被正式點燃。
  • 《登月第一人》讓人類登月真假再掀質疑,人類到底登上過月球嗎
    在美國登月計劃之前,蘇聯一直在載人太空航天技術上,總比美國先行一步,但美國突然載人登月的成功,這科技發展速度比蘇聯快了10倍都不止。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美國的航天科技在幾年間發展如此迅猛,這就由此產生了登月陰謀論。
  • 最後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先走了 一生三次飛向太空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晧然】「最後一個在月球上留下腳印的人」、美國「阿波羅17號」太空人尤金·塞爾南於當地時間16日去世,享年82歲。在美國領銜的6次人類登月活動中,共有12名太空人於1969年到1972年期間先後登上月球,分別留下了不平凡的足跡。
  • 自美國NASA登月以後,人類再也沒有登上月球,原因為何?
    自從人類有了文明記載後,便一直想要探索宇宙。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且地球只有一顆衛星存在,那就是月球。月球的直徑為3470千米,它和地球的距離為38.4萬千米,可以說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了。
  • 登上月球散步很簡單,為什麼不再次登月呢
    大家好,這裡是【把話說】,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個登月,登入月球。50年前,人類第一次登上地球以外其他的星球,但是遺憾的是,人類只在阿波羅計劃1969-1972年期間,共登上月球6次,之後人類就再也沒有去過月球。那麼今天,在這個登月50年後,我們再來討論分析下這個登月事情,你越是理性的分析這個登月事件,你就會越覺得它有很多的可疑點。
  • 美國50年前到底有沒有登上過月球?人類為什麼現在無法登月?
    1969年7月20號,美國登月,這是人類第1次登上地球以外其他的星球,但是很遺憾,除了1969年到1972年這幾年的阿波羅計劃6次登月之外,人類就再沒有去過月球。現在很多人包括科學家都懷疑美國到底有沒有登上過月球。
  • 為何人類不再登月呢?月球在「盯著」地球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文/仗劍走天涯為何人類不再次登月呢?月球在「盯著」地球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早在上個世紀,人類就已經可以實現載人登月了。可是除了美國阿波羅號登過月之後,就再也沒有國家和太空人登上月球,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在月球中有什麼不得了的東西,或者說是月球的獨特性,使得人類對月球感到害怕了嗎?近代以來,人類的科技和上個世紀相比,已經有了飛躍的提升,這也就意味著,人類是完全可以實現載人登月的。畢竟美國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實現載人登月了。
  • 美國成功登月後,太空人怎樣從月球回來的?難道都是假的?
    美國成功登月後帶領人類進入一個新時代,自從美國登月後,關於外界的質疑聲從來沒有停止,從上個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全都是質疑美國是否成功登月言論。據了解目前為止,美國一共成功登月6次,即便如此大家還沒有打消質疑聲,讓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僅僅只有美國能夠登月,其他國家無法實現登月呢?即使有很多人向美國學習載人航天知識,全都遭受拒絕,在上個世紀美國是如何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呢?如何把人類帶回來?
  • 美國為何在登月之後停止了對月球的探索?嫦娥4號被寄予眾望!
    美國為何在登月之後停止了對月球的探索?嫦娥4號被寄予眾望!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對月球就是充滿嚮往的,很多神話故事都能夠找到我們追逐月球的腳步,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月球對於我們來說是美好的。同時也是冰冷的。因為月球在我們的說法中又叫做廣寒宮。
  • 下一個登上月球的將會是誰
    下一個登月概率:35%中國2003年,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下一個登月概率:30%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地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足跡,這為美國航天局提供了比其他任何競爭者都豐富得多的經驗。
  •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不是科技不允許,而是這幾個原因太現實
    從上個世紀後半段以來,世界的科技就以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在進步著,人類甚至靠著自己的智慧政府了天空,繼而將腳步踏上了宇宙之路,這些都是得益於人類的航天科技有了非比尋常的突破。但是距離人類最後一次登月已經過去了這麼久,為何人類不再向月球進軍了呢?
  • 50年前,美國在月球插的國旗,如今怎樣了?為何美國登月被質疑?
    美國不管是在經濟還是在軍事上,都處於世界的排頭,所以科技水平就不用多說,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美國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登月,並把他們的國旗插上月球表面,那麼如今50年過去了,美國在月球留下的國旗怎樣了?
  • 太空人連登月都不怕,卻為何從月球上眺望地球時,會感到恐懼
    那麼如果我們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呢?於是人們開始了自己的探索。1961年5月,美國宣布正式開啟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劃工程。該工程的第一步是確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布局。最後選定月球軌道交會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布局。1960年7月20日,&39;阿波羅11號&39;成功登月。
  • 美國成功登月後,為何宣布放棄殖民月球?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離開地球去往其他星球。這項計劃開始於1961年的5月,但直到1972年12月才正式結束。美國並不是唯一一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而是進行了六次登月的工程。可見工程之浩大,共斥資達255億美元。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也被載入到了史冊中。他還在月球上留下了一個腳印。這是人類的一小步,但卻是地球的一大步。
  • 為何近50年來再沒有國家登上月球?背後隱情讓人難以相信
    為何近50年來再沒有國家登上月球?背後隱情讓人難以相信 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探索月球,這次登月意味著人類在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自從這次登月成功後美國就再也沒有探索過月球,而作為航天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蘇聯儘管一直在和美國軍事競賽,但是卻從來沒有探索月球,美國登月成功後,蘇聯始終沒有行動,五十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一個國家再次登月。
  •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難道登月行為受到月球背面的外星人警告?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關係著我們的未來,每一代科學家都在這一方面努力,無論是哪個國家,都不會輕易放棄對太空的探索,總想要將太空的奧秘進一步挖掘出來。眾所周知,美國在太空事業的發展當中佔據了世界第一位置,曾經也是對月球進行探索的第1個國家,可是「阿波羅17 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艘曾經登月的載人飛船。
  • 美國人真的登上了月球嗎?人類壯舉還是世紀騙局,這裡告訴你答案
    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在國會發表演說,請求國會支持登月,並承諾在1970年之前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並成功返回。「水星計劃」後,美國又實施了第二個載人太空項目「雙子星計劃」,該計劃作為登月計劃的準備和積累,一共進行了10次載人飛行。後來我們所熟知的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就是「雙子星8號」的一名太空人,也正是在這次飛行中因為推力器故障阿姆斯特朗差點犧牲。
  • 美國人真的登上了月球嗎?人類壯舉還是世紀騙局,這裡告訴你答案
    還有人認為美國確實登月了,但是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見到了UFO和外星人,所以美國就再也沒登過月球。但事實上美國在阿波羅11號之後又登上了月球5次,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並承諾在1970年之前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並成功返回。
  • 為何人類至今不再登月?美俄兩國一清二楚,原因很現實
    載人航天技術越發成熟,但近半個世紀人類卻從未踏足月球,這當中究竟有什麼隱情?人類從很早以前就對太空充滿嚮往,中西方都流傳著很多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漫步太空是人類千百年以來的共同心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止步,而登陸月球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星球,人類目前的技術足以到達月球並對其進行相關研究,現在,距離美國最後一次登月行動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但是美國卻從來沒有做出有關登月計劃的實質性舉動,不免有人提出疑問,月球上究竟有什麼秘密?致使美國至今不願重提登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