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一個搞右腦開發的培訓機構粉墨登場,號稱參加完培訓,孩子的專注力、記憶力、創作力將得到讓人驚異的提升,比如1小時能做詩20首,甚至可以蒙著眼睛辨別色彩。以免費形式推廣「量子心智閱讀」及「間腦潛能開發」課程。經執法人員調查,這兩樣都是虛假宣傳,蒙眼、隔空看物沒有相關科學依據,至於學員為何能答對,有時是作弊,有時是純屬偶然。一場關乎「超能力」的培訓一時火熱,主要針對中小學生。現場展示「蒙眼看物」、「隔空看物」等所謂的神奇能力:新聞畫面上,接受測試的一名女孩用藍布蒙著雙眼,卻能通過聞紙牌、摸紙牌等,準確說出記者手中的紙牌顏色和數字;另一名蒙眼男孩甚至能逐字念出書上的內容。雖然培訓費不菲,但望子成「神童」的家長趨之若鶩。當然,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場花樣翻新的騙局。
且不說這個培訓機構的效果是否真的能夠如願以償,單單憑著「蒙眼辨色」這個聳人聽聞的效果,事情的眉目已經瞭然於胸。早在2006年就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當時有一位名為馬承傑的奇人能夠培訓孩子掌握蒙眼辨物、識字和過目不忘、倒背如流的特殊本領。在現在看來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場偽科學的鬧劇罷了。著名的魔術大師秦鳴曉曾對此表示,蒙眼辨物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魔術表演,最早起源於印度,實際上是有不少魔術師熟練掌握了這個技巧。
逍遙右腦相信正規的教育培訓機構再怎樣也不會誇下如此大海口,這個培訓機構正是利用了人們急功近利的功利心態,才會撒下如此彌天大謊,吸引存在僥倖心理,想要走捷徑的人們蜂擁而至。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正如論語裡所講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教育要循序漸進,違背了自然發展規律,就等於揠苗助長,不僅無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還阻礙孩子智力的進一步發展。
逍遙右腦認為,家長受騙是被急功近利之心蒙住了雙眼。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在筆者看來,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當今社會上,尤其是家長中流行的「成功焦慮」。讓孩子參加這個培訓的家長的直接目的,應該是提高其智力。提高智力的目的是提高學習能力和成績,進而成為「人生贏家」。
追求成功,無疑是個人與社會前進的動力,但社會如果充滿成功焦慮,卻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因為,這不但會阻礙人們對成功的正確理解,而且會扭曲社會的文化生態,讓人際關係趨於功利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焦慮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個體心態依託於一定的文化土壤。成功焦慮與這些年過度強調競爭的文化氛圍大有關係。在這種氛圍影響下,人們以超越別人、強於他人為成功。為了在競爭中獲勝,人們就會希望擁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為了代際競爭的勝利,家長自然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超越於常人的「神童」。
在這個騙局的字裡行間,我們分明可以讀出一句流行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幾年前,媒體已經報導過類似的騙局,但騙子的伎倆依然屢試不爽,秘訣就在於這種文化土壤。因此,要杜絕此類騙局就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焦慮心態,以平常心看待成功,以理性和韌性追求實實在在的進步。
如這個事件所顯示的,成功焦慮在家長身上體現得很明顯。另一方面,對校外教育培訓行業管理存在主體不明、措施乏力等問題,這是導致騙術不絕的直接原因。鑑於此,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明確校外教育培訓的性質:它不僅是一門生意,而且是一項社會事業。教育培訓是一種事關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服務行業,應該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兩者產生矛盾時,經濟效益應服從於社會效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教育培訓機構不僅要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還應接受屬地教育部門的統一管理。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根除類似這樣的騙術當然不易,但應該想方設法儘可能綜合施策,尤其要從加強管理入手,切斷其傳播渠道。遺憾的是,雖然騙局已被媒體曝光,相關監管部門已經對其「亮劍」,但是打開網絡搜索頁面,首先跳進眼帘的依然是一堆與之相關的浮誇廣告,而那些揭露其騙術的客觀報導卻被放在很不起眼的位置。在網際網路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主渠道的今天,本應造福於人的網絡平臺卻淪為騙子們的幫兇,成為其危害社會的工具,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構建一個風清氣正的網際網路輿論環境是減少和消除騙術危害的必要條件。
俘獲眾多受騙者,對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敲響了警鐘。只有對症下藥,有效緩解大眾的成功焦慮,讓大家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競爭,並切實築牢社會保障的底線,才能少給之類的騙術以可乘之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