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無疑是殘酷的,但是古往今來沒有一場戰爭不是為了進步而發動的,戰爭題材電影就是為了讓人們銘記人類進步的腳印,讓人們明白進步的每一步腳印都是踩著屍山血海而來,今天就帶大家盤點一下五大史詩級戰爭題材電影。
亞瑟王
主角和同伴用生命奮鬥了15年的信仰竟然不存在,竟然是一個騙局,是一個謊言。也許這很可悲,可是亞瑟的信仰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的,羅馬教會的信仰已經不存在了,那就信仰自己的心,自己內心的自由與平等,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為奴的。
無疑,亞瑟是一個英雄,當他一個人面對敵軍的時他所說的每一個字將這份英雄氣概推向頂峰。
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Dagonet,那個在冰面上犧牲的騎士,他的鐵血柔情,他的柔情不是對女人,是對一個小孩,冰面上的揮手便是訣別,為了自己要守護的,為了自己的團隊,他最後給孩子的笑容,那樣純真,他也像一個孩子。這也是最讓我難忘的鏡頭。
斯巴達300勇士
這是一部詮釋暴力美學的影片。
影片的受眾應該是廣泛的,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能在裡面找到滿足。整場都是白花花的壯男小鮮肉,晃的人眼睛都快花了。恰到好處的女性裸露鏡頭也給充滿暴力的劇情添加了一些調料,食之不膩。
故事情節還算簡單,為了榮譽而戰。雖然國家沒有給予這個國王有力的軍隊支撐,但是他的身邊還是有三百個忠心耿耿的死士。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斯巴達的戰士們做到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勇士也!
影片內容唯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王后為了救國王而獻身於叛徒。也許這是王后對國王的愛,也是她認為唯一能幫國王做的事情,但是王后太過於天真了,叛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國王去死然後取而代之,他又怎麼可能出手相救呢。
國王在前線殊死搏鬥的時候,他的王后卻在後方與人通姦,雖然王后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她將國王置於何地?即使她成功了,國王活著回來以後豈不成為子民的笑柄?影片開頭就說了,斯巴達戰士視為國家戰死為最高榮譽!
國王是真的男人,整部影片看過以後讓人感到非常震撼!
辛德拉的名單
從電影的任何一個角度都達到了直擊人心的力量,面對人性,面對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讓歷史銘記的選擇。
主旋律,片段化,但是掩飾不住那份執著和認真的製作態度。最美的攝影果真都是黑白。光影運用極其出色。
若干小高潮和小細節令人驚愕。經典之至,感人至深。當片尾處影片中被救的猶太人原型出現時,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指環上的那句希伯來經文的深刻。
敦刻爾克
"我這個歲數的人發動了戰爭,為什麼要讓年輕的孩子去戰場上送死呢?"
從聽到這句話開始就忍不住想哭。
是諾蘭擅用的時間錯亂表達方式,卻並不是那麼諾蘭的一部片子。沒有過多的鋪墊,也沒什麼臺詞,但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看兩遍以上去細細推敲。
雖然是一部以二戰經典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卻幾乎鮮有邱吉爾、希特勒的身影,講的都是些普通小兵,歷經種種艱險後一登火車就睡去的男主,為生存偽裝身份的法國小哥,被一聲afternoon生生迷住的飛行員,保存最後一絲英倫紳士氣息的船長,以及望遠鏡背後那雙像大海一樣藍的眼睛,這些人物,解構了歷史,重塑了戰爭的意義,渺小的個體也是偉大的,這些渺小個體的犧牲,也都是有意義的。
電影從始至終沒有慷慨和熱血,畫面是陰沉的,情緒是壓抑的,沒有英雄沒有光環。大海廣袤而深情,卻又那麼地令人絕望,阻隔了回家的路,這種矛盾就像電影本身一樣讓人著迷。生命那麼執著,尚存一絲希望就要全力以赴,卻在戰爭面前變得那麼脆弱。
是對home的追求連接了全片的情感,在絕望的最後迎來希望,就如同演講所說,新世界終會解放舊世界。而戰爭永遠沒有輸贏,只有活下去,才是勝利。珍惜和平,太過來之不易。
從畫面到配樂到結構到故事本身都很完美,堪稱年度最佳。
建國大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中的這一句鏗鏘有力的誓言仿佛將我們帶回了那個崢嶸的歲月。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我的腦海裡久久迴蕩,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一件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主席,周總理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紛紛登場,帶觀眾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今,中國已然成為國際社會中重要的一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最後請允許我向各位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