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上太空的經驗豐富與否,英國太空人麥可·福勒絕對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他已經參與過6次太空任務,在國際空間站中總逗留時長超過1年,完成了4次太空行走,甚至執行過史無前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修復任務。
(國際空間站,由太空梭於2011年拍攝)
不過這種傳奇般的人註定不會太多,作為美國領導的太空合作項目,國際空間站使用至今已經有20年歷史,未來所剩的日子已經不太多,各國太空機構認為國際空間站頂多還能夠使用到2024年。即使後期還能修修補補一段時間,但國際空間站撤下地球運轉軌道、在太平洋上空焚燒殆盡將會是遲早的事,各國將喪失在太空的唯一長期駐足地。
(國際空間站將於2024年報廢退休)
但是可別忘了中國,中國事實上曾經表達過加入國際空間站的請求,不過從2011年至今,中國仍然沒有得到美國國會的審批通過,美國國會認為如果允許中國進入國際空間站,可能會存在國家安全問題,所以這個國際衛星標識代號為1998-067A的"浮空金屬艙",從來沒有任何中國人活躍的蹤影。
是不是覺得荒唐而屈辱?冠以"國際"之名,卻公然拒絕某個國家的加入,即使天體物理技術幾乎毫無發展的巴西、馬來西亞都能獲準進入國際空間站,但中國由於遭到美國的阻撓,始終無法被接受。
(國際空間站更像是西方國家在太空的"後花園",名義上進行科學研究,其實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標籤)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容易被困難擊倒的民族,過去不會,現在不會,未來也不會,既然我們在2011年確認無法進入國際空間站,那麼我們就自己建造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站"。從2011年起,中國空間站開始分兩個階段進行,包括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2020年後常駐太空的"天宮"號空間站就將被組建。
(天宮空間站模型)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要求,"天宮"號空間站核心艙通過三個對接口和兩個停泊口與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其他飛行器進行對接,此外還有一個出艙口,供航天員外出執行任務使用。空間站配備緊急逃生飛船,如果空間站發生意外,太空人們完全可以通過逃生飛船安全返回地球。
(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展示於2018年的珠海國際航展上)
中國空間站從如今的組建程度來看,噸位不小於60噸,最大可以升級到180噸,雖然小於現有的國際空間站,不過開展大規模的空間應用完全不成問題。
既然國際空間站計劃於2024年報廢退休,那麼屆時中國的"天宮"號也將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軌運行的空間站,也是世界各國唯一能夠開展太空實驗的場所。這麼好的地方,中國也不藏私,願意與其他國家合作舉行大規模國際合作,如今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
(中國"天宮"號空間站2022年前後就將正式投入運營)
不過諷刺的是,美國也遞交了進入中國空間站的申請,但是卻被拒絕,原因是"從科學價值和技術層面考量,美國的項目並沒有達到相關標準",故而沒有通過篩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介紹,我國空間站選項目,是有一套嚴格遴選標準的,從來不是排斥某些國家。
不要認為中國人好欺負,中國人只要想認真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成功,昨天的"北鬥"、今天的"天宮"、明天的晶片,中華民族前行的腳步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