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經典物理學方面來講,人死後只是失去了意識,而肉體則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組成宇宙的一切物質都來自於宇宙初始時的基本粒子,所以說,無論星系、植物、山水、動物,其組成元素都是源於同一處。人死後,肉體分解為各種元素,如果這些元素被一棵樹吸收,你豈不是以一棵樹的形式重生了嗎?只是這棵樹沒有意識。
如果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講,聽起來就有些玄乎了,量子力學內的幾乎所有理論支系都是詭異的,如果說量子力學可以理解,那就真的沒有理解它。量子力學說明,世間的一切組成物質,在微觀層面上來說都是呈量子態的(當然,也有科學家說弦理論才是世界的終極微觀層)。
有科學家(外國人的名字不好記)說過,宇宙是一個具有意識的智慧體,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都來源於多重宇宙的意識庫,人在胚胎孕育的中後期,意識從多重宇宙意識庫中分離出來進入胚胎(中國合理中「虛歲」的說法可能也不無道理),所以說為什麼世界上有部分孩子會記得未出生時對外界事物的一些感知。人的一生,意識會持續與多重宇宙意識庫裡的源意識相互糾纏,我們常說的本能、似曾相識、第六感官這些現象的根源可能就是因此而產生的。
題外話:【地球上存在過的人的數量一共是1000億人,而銀河系剛剛好有1000億顆恆星,如果真的是一一對應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恆星系統。——《2001.太空漫遊》】
在宏觀觀測中,人的意識源於大腦內的物化反應所產生的電波活動,除去因觀測而影響到的弱相互作用力不守恆外,能量是守恆的。即意識也是一種物質化的量子,也有其振動頻率。
人的心臟停止跳動後,血液不再往大腦輸送氧氣等物質,大約經過4分鐘後(也有個別的4~6小時的案例),大腦單條波消失,此時才是真正的死亡。大腦死亡後,意識因與多重宇宙意識庫裡的源意識的相互糾纏作用而回歸源意識庫,準備開始下一次的星體投射。
所以,死亡只是做為意識載體的肉體死亡,而非真正的死亡。意識是永存不滅的。意識不具備思維,所以說死後變鬼化神之類的說法是不存在的。
但無法讓人理解的是,意識為什麼要參與生命的進化?是誰安排了這一切?
組成宇宙結構的一切參數是如此的精確,哪怕微調一點點,恆星系就不會形成,如此精確的設計,讓人不得不懷疑宇宙是不是真的有一個造物主或是一個類似於《異次元駭客》一樣的虛擬世界,而意識的投送是為了讓這個機制有效且生生不息地運行下去。意識也需要進化,就像我們人類設計的AI,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終有一天也會自主產生意識一樣。意識隨著人類的進化到一定程度時,振動頻率得以進一步提升,就會打開更廣闊的時空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