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是代表一個人主要精神能力的總稱,它既包括人的記憶力,也包括對事物的思考、想像和判斷能力等等,智商的高低,是大腦對輸入信息處理、加工能力的外在反應,而決定這個能力和效率,主要取決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灰質的數量以及分布狀況,因此與遺傳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繫。但是,無論是第幾個孩子,這種通過遺傳所傳遞的性狀,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也就是說,第一個孩子也好、第二個孩子也好,都會從父母的遺傳基因中得到傳遞。至於孩子的智商,到底是從父親那裡遺傳得到的多,還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多,至今仍然沒明確的定量結論。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關於智商的「二因素」論,將人類的智商劃分為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是流體智力,決定著大腦對行為能力以及信息處理、加工能力的高低,一般情況下受先天因素影響,也就是說遺傳因素對人類學習和認知能力起到關鍵作用。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決定著大腦對已知信息的調取、處理和反饋效率的高低,一般情況下受後天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後天的生活和成長環境,對人類記憶力、感性思維能力起到關鍵作用。
所以說,影響人類智商的因素非常多,雖然它的確真實存在,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測試,但是所有的測試方法都帶有人為的主觀色彩,很多測量出的結果,基本上都是反映一個人的「聰明程度」,但是並不能解決人的創造力、靈感以及在遺傳過程的貢獻值。自從心理和生理學提出智商與遺傳的關係這個「命題作文」之後,眾多科學家為深入研究人類複雜的基因性狀進行了孜孜探索。特別是近年來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能夠影響人類智商的基因,被越來越多地挖掘了出來。
首先,從智商在遺傳方面的貢獻來看,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智商,肯定有一部分來源於父母的遺傳基因,但是這個佔比值具體是多少,一直在科學界爭論不休。科學家們只有通過大量的樣本數據,來儘量進行修正。比如,有研究人員2015年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對14萬個雙胞胎及其父母的基因分析,得出遺傳因素對智商的貢獻值約為50%左右,也就是說人類的智商有一半左右來源於父母的遺傳。
第二,從影響智商高低的基因數量來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在人類基因組中,能夠影響到智商的基因數量是越來越多,比如在2017年,有科學家通過對數萬人的基因進行研究,發現了40個可以影響智商高低的基因組。而到了2018年,又有研究機構對近30萬人進行全基因測序分析,發現了高達1000多個基因,都或多或少地對智商產生影響。
第三,從父母的遺傳物質對後代個體智商的影響程度來看,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決定智商的基因都位於人體的X染色體上,由於母親有兩條X染色體,所以後代的智商,母親的貢獻要比父親高得多,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準確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決定智商的基因,並不完全在X染色體上,剛才也提到了,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多達1000多個基因能夠影響到人類的智商,估計以後還會發現更多,而這些基因的分布,既有位於X染色體上的基因組,也有很多存在其它染色體上。
二是即便是處在X染色體上的智商基因,父親和母親的貢獻也是不相上下,有研究機構做過監測和統計,後代的智商與父親智商的相關性為0.411,而母親為0.433,母親的貢獻只比父親高出一點,這與通過傳統的性染色體組合概率,理論上推導出來的2倍關係相差甚遠。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智商高低,固然有遺傳的因素,但遺傳的貢獻到底有多少,還沒有統一、明確的定量結果,很多時候人們只能以父母都為高智商,孩子高智商的出現機率要高一點這樣來定性描述。而後天生活和成長環境,對孩子性格、性情和行為習慣的塑造,以及飲食等方面的因素,對孩子的智商也會起到很關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