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媽媽
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高考狀元父母職業多為教師的文章,寫完後發現,很多讀者對孩子的智商遺傳規律很感興趣,認為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老師,那麼孩子的智商也會比較高,所以成績才會比較好。
這又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了,今天我沒就來討論一下父母智商的遺傳問題。
在大眾的印象中,高智商的父母,孩子應該也是智商高的,所謂虎父無犬子麼。但是有很多人會舉出自己身邊的例子,父母都是高材生,博士碩士,甚至也從事教育工作,但他們的孩子卻是學渣……
那麼智商遺傳到底有什麼規律呢?高智商父母,會不會把高智商遺傳給孩子呢?
在《最強大腦第七季》的一集節目中,幾位嘉賓就曾經聊到過這個問題。
那期節目中,體驗嘉賓有郭麒麟和劉維,劉維就提出一個疑問,」我們平時可以看到星二代富二代,那麼有沒有遺傳了爸爸媽媽智商的『腦二代』呢?」
導師攸佳寧回答到:「有可能,但是概率比較小,因為智商遺傳有一個均值回歸現象。高智商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基因組合,在正態分布裡面,智商極高和極低兩端的人是數量很少的,高智商的父母生的孩子,他的基因組合很可能就沒有那麼罕見了,不過他的智商大概會比正常人高一點。」
其實,從宏觀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不是有這個均值回歸的規律來進行把控,那麼人類在一代一代的遺傳過程中會出現什麼現象呢?
高智商的人會被當成培育對象,就像基因良好的種子一樣,高智商的人和高智商的人結合,生下來的孩子智商也高,甚至更高,然後這些後代再繼續結合,那麼這部分人的智商會越來越高……
但顯然不是這樣。
天才是少數,他們是罕見的基因組合,在遺傳過程中,不見得會完美複製到下一代身上,所以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天才是耀眼的,也是少有的,他們的後代可能也比較優秀,但是不見得會成為驚才豔豔的明珠。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均值回歸理論是一個保持公平的規律,這個世界,更多的還是普通人。
有一項調查也能證明這一點。
有人曾經研究了1980到1994年之間考上985、211學校的學生,能夠考上,說明他們的成績在當年考生的前30%。
把這些人人數和而他們的父母中,上過大學、大專(當時大學和大專還未擴招,能考上的成績差不多也是當年考生的前3%)的人數之比分析來看,發現父母成績水平處於前3%時,子女成績仍然處於前3%的概率,只有10%。
不過,孩子發育出的智商水平,並不能和基因決定的智商水平等同;也不能完全和高考成績等同。
基因對孩子的智力水平的影響佔比大約為70%-80%,後天的飲食、睡眠、運動、教育等因素,也會成為影響孩子智力水平的因素。
而孩子是否聰明,和他是否學習成績好,也不完全是等同的。
學習成績的好壞,和孩子的領悟能力有很大關係,畢竟孩子是學習的主體,也就是內因,孩子領悟能力強不強,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是決定成績的主要因素。
另外,就是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了。
高智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和孩子自身因素比起來,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畢竟如果孩子不想學,孩子學不會,就是教授博導來教孩子,效果也不會很好。
再加上父母所謂「高智商」的光環,作為學霸的孩子,他反而會更有壓力。
就像郭麒麟。小時候選擇說相聲,每次出場都會被觀眾拿來和他爸爸說相聲的水平相比。
郭麒麟很苦惱,因為大家都說他比不上他的爸爸,對他很失望。
剛開始他很苦惱,不過後來他也就釋然了,在說相聲這件事上,父親郭德綱一個天才,是一座高峰,他比不上也很正常。
但是他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可能永遠比不上我的父親,但是我一輩子都要要為我熱愛的事業而奮鬥。」
師傅于謙也評價他:「立於皓月之邊,不弱星光之勢,傍於巨人身側,不頹好勝之心」,形容得很貼切了。
郭麒麟這樣的態度,值得所有面臨這個問題的孩子學習。
而作為一個「學渣」孩子的父母,即使自己很優秀,也需要接受孩子滿足不了自己期待的那份失望,因為這份失望並不是孩子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