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收藏+關注,謝謝(●''σ)σ*
一說到上龍,你可能會很陌生,但如果說大名鼎鼎的滑齒龍,你腦子裡肯定立即就有畫面了。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滑齒龍的歷程
滑齒龍
「慶賀吧,他就是擁有25米重150噸的終極海怪!」作為BBC1999年的科普紀錄片《與恐龍同行》中的數據真的非常經典,但今天看來硬傷不少。
準確來說滑齒龍封神的開始應該在墨西哥。1985年古生學家在墨西哥的。阿蘭伯利發現了一具巨型上龍類化石。其體長估計為15米。
沒錯,這就是傳說中的阿蘭伯利怪獸。後來媒體又將其誇大為18米長,並且有研究者認為他和1873年定名的滑齒龍是一個物種。 BBC正是以它為原型並參考了一些當時未確認的零星化石(其中的一塊脊椎骨,後來發現屬於蜥腳類恐龍)造就了25米的終極滑齒龍。
根據目前已確認的化石推算,華齒龍平均體長只有5~7米,體重約1.5噸。即使是大個體,也不過8米長兩噸重。不過他依然是晚侏羅世,歐洲前海中的強大掠食者,一米長的嘴部和兩排利是足以撕碎當時的中小型魚龍、蛇頸龍。
但是據說滑齒龍可能又要變回10米級別的海怪了!
馮氏上龍——掠食者X
很多朋友已經都看過BBC的另一個科普紀錄片——《恐龍星球》。其中的掠食者X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擁有40米50噸的海怪。但你以為衛星只在英國嗎?
No,美國也有。
劣勢者X最早是被美國歷史頻道捧出來的。這也是一種晚侏羅世的上龍類化石,於2004年發現於挪威的斯皮茨貝爾根島。該島位於北冰洋上,位置偏遠,每年還有一半的時間是極冷的寒夜(極夜),因此發掘工作花了三年,最後動用直升機才把化石運到碼頭裝船。
在化石發掘清理和研究期間,美國歷史頻道一直跟蹤拍攝,並於2009年播出了相關紀錄片《掠食者X》引起轟動。在紀錄片中,體長可達15米,也是一個「水生霸王龍」般的海怪。2012年古生物學家正式將它命名為馮氏上龍,體型估計為13米長,45噸重。差距並沒有滑齒龍那麼大 ,依然是個大傢伙(現在體型可能會稍微小一點)。馮氏上龍與同屬的,具上龍是整個尚龍家族中最大的成員,也是晚侏羅世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從外表看馮氏上龍就像一隻加大號的滑齒龍,但腦袋比例更大,2.5米的長度幾乎佔了全長的1/5。口中長滿尖銳的大牙,咬合力極強,肌肉又賦予它極強的咬合力,古生物學家參考現代短文鱷,重建了上龍的咬肌,最終估算其咬合力可達15噸,相當於普通霸王龍的三倍。他們很少遨遊深海大洋,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前海,因為那裡的食物更加豐富,能滿足對食物的大量需求,他也同樣採用了上龍的傳統套路「伏擊」。
但是就我看來,以現代短吻鱷的咬肌復原可能有點不太科學,因為上龍類的頭部狹長,更像鱷魚。並且上龍的咬合方式與鱷類不太一樣,鱷類有著動物界僅有的特殊咬合方式:其他動物都是張開下頜骨,而鱷卻是打開上頜骨咬的時候把上頜骨砸下去,因此鱷類靠著這一招在現身動物中有著最強的咬合力,包攬前三甲。不過上龍類的牙齒粗大鋒利的確酷似今天鱷的牙齒。而有些上龍類也進化出了能提供更大殺傷力的牙齒,如三稜狀的。更有甚者,甚至還帶有「血槽」。其實如果從形態結構上來分析,上龍類的頭部更像植龍類:頭骨狹長,鼻孔在眼睛前方,打開下頜,有著驚人的趨同演化,不過也只有頭部而已,與植龍有著更相同的趨同演化特徵的還是鱷類。
古生物愛好者更多認為的最大上龍——克柔龍
在前兩個超級衛星海怪的面前滑齒龍並沒有什麼光彩可言。克柔龍的化石,19世紀末發現於澳大利亞,後來以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之父、泰坦神王克洛諾斯命名。早先估計客遊龍體長為12.8米 ,在20世紀80年代前是已知最大的海洋獵食者之一。但最新研究顯示。其體長在9~10.9米之間,體重10~12噸。儘管已經有了一班虎鯨的兩倍重,但仍然進不了最大的那一檔。
克柔龍生活在距今1.2億年前的早,白了是南半球淺海中(其中一具近乎完整的標本保存在哈佛大學博物館),是最後的巨型上龍類——短頸龍類,可是這個家族最終也和魚龍為走向滅亡。在當時一些蛇頸龍類和海龜的殘骸中都有克柔龍的咬痕,這些證據表明上龍類的確實力可怕。
在寫本篇文章前,我曾看過著名B站up主黑毛羊駝的視頻,和百度古生物科普up主我叫爪子的文章。他們的數據差不多。但我參考的資料是今年5月份的中國國家地理《博物》。比他的上龍的那一期文章晚了一個月多,一對比,不難發現他們的數據的確有點過時。但我還是挺不喜歡他們的科普的,非常詳細。
大頭王者的沉浮與他們的大本營:
上龍類屬於主龍形亞綱,被認為是龜鱉類的近親,恐龍的遠親。歷代從陸地重回大海的四足動物幾乎都往魚型身體演化,長出類似尾鰭的尾巴作為推進動力。而蛇頸龍和上龍類的海洋爬行動物卻是以巨大的鰭狀肢划水。類似海龜也表明著他們不會有較快的速度。因此他們才演化出了巨大的腦袋,鋒利的牙齒,用強悍的攻擊力彌補速度的劣勢。
上龍類的歷史可追樹到距今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代表物種,包括寬鎖龍巨板龍等。體型較小並且脖子不短,就是一條粗壯的蛇頸龍。到了距今1.08億年前的早侏羅是上龍類的海洋霸業才算開始代表就是菱龍,這時他們還有可怕的競爭對手泰曼魚龍。在這個時候上龍家族的尾部還相對較長,以水平左右擺動推進。在上龍「初代海王」菱龍身上已經有了未來上龍類的特徵,脖子變得更加短粗與蛇頸龍類明顯區別,眼睛長在頭頂暗示他們的攻擊方式,是從獵物下方發起突襲,或許是彌補深水對視線的影響(與鱷魚趨同演化),菱龍的頭骨上有複雜的鼻腔結構,當水流過鼻腔時,強大的嗅覺感受器就能捕捉到獵物的氣味。
隨後的中晚侏羅是上龍類到達頂峰滑齒龍「族長」上龍以及前文提到的阿蘭伯利怪獸大樓,生活在這個時代。上龍類可以說是統治海洋時間最長的爬行生物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明顯能看到上龍家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陣地,那就是歐洲。上龍家族崛起幾乎就是這裡開始的,也是上龍的大本營。畢竟這裡是溫暖食物充足,輕鬆愉快。並且英國尤其盛產衛星上龍。
《BBC與海怪同行》
《 BBC恐龍星球》
如果你再去細挑的話,你依然能挑出很多。
不能發現巨型上龍類的體型,總是先被吹大然後縮水。他們的身軀並不如三年級的巨型魚龍類強壯。但是他們穩坐海洋食物鏈的頂端,毫無壓力。上龍類非常頑強,他們撐過了侏羅系至三疊紀的滅絕事件,在早白堊世研發出了短頸鹿亞科前文提到過的克柔龍就是短頸龍亞科的最強王者。
到了距今9000多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曾經遍布海洋的魚龍類徹底消失,蛇頸龍類也開始走下坡路,因此導致上濃的食物嚴重不足。長期穩坐頂級掠食者的位置,是他們進行為捕食大型獵物的慢殺手,當夠吃的大型海爬減少後,追不上魚群的上龍類就此滅絕。
至於中生代最後雄起的滄龍類,在上龍滅絕失時,滄龍的祖先崖蜥才剛剛下海,也恰好因為上龍的滅絕得以迅速巨型化 ,成為中生代最後的海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