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蘋果今年下半年開的第三場發布會了。
11日凌晨 2 點,趁著大伙兒都在雙十一買買買,蘋果在 Apple Park 發布了自家 Apple Silicon 平臺的第一款晶片—— M1 ,並由 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以及 Mac Mini 三款產品率先搭載。
這次的發布,或許是蘋果這幾年來最關鍵的一次產品發布,毫不誇張的說,它可能決定了未來個人電腦的發展潮流,開啟了電腦從 X86 架構全面轉向 ARM 架構的大門。。。
關子不多賣,就讓託尼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蘋果這次到底幹了些啥。
M1 晶片
首先閃亮登場的,當然就是這塊蘋果獨家秘制 M1 晶片,它的誕生正式宣告了蘋果從這一天開始,設備上將不止搭載新的英特爾處理器。
這塊 M1 基於 ARM 架構設計,採用了全新的臺積電 5nm 工藝,集成了 160 億個電晶體,是目前為止第三張商用的 5nm 晶片( 前兩張分別是蘋果的 A14 和華為的麒麟 9000 )。
在設計思路上, M1 晶片不同於以往的電腦端的 CPU ,它更像是由CPU 、 GPU 、內存、 PCIE 控制器、雷電接口控制器、神經網絡引擎等一系列功能型的組件 N 合一的一款晶片,從而大大節省了機身內部的空間和功耗。
人有新名字,叫 UMA ( 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 )
而在最關鍵的 CPU 和 GPU 部分, M1 採用的是 4+4+8 的分布設計( 4 個大核心 CPU + 4 個小核心 CPU + 8 核心的 GPU ),官方宣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 CPU 核心。
為了形象的表現這枚晶片的強悍性能,蘋果貼了一張讓人一目了然的圖標,這驚人的曲率不管是誰都能馬上看出這代 M1 的強大。
然而這個所謂的 Lastest PC laptop chip ( 最新的 PC 筆記本晶片 )到底指的是哪一款晶片,我們還不得而知。。。
不過從外面披露的 Geekbench5 跑分來看,不管是單核還是多核成績,都已經能夠吊打上一代蘋果配置使用的 10 代英特爾晶片了。
但這數據也就看著圖一樂,真正的性能到底咋樣,還是要等具體機器上手了才能知道。
在 GPU 部分也是如出一轍, M1 的 8 核圖形處理性能比最新的 PC 筆記本處理器要快出兩倍,同時功耗更低。
根據官方給出的參數來看,這塊 GPU 每秒 2.6 萬億次的浮點運算可以吊打一眾的筆記本顯卡了,不過實際表現會受散熱、供電和內存的影響,在不同的電腦上,會有所差異。
總的來說, M1 這塊晶片是目前集成度最高的電腦端晶片,依靠著 ARM 架構天生低功耗高性能的特點,蘋果冠以 「 地表最強 U 」 ,也沒啥毛病。
託尼推測, M1 的實際表現大概能和英特爾最新的十一代 EVO 平臺晶片相當,但由於人牙膏廠並不掌握 5nm 的製程技術,所以在發熱方面,還是 M1 的表現要更好一點。
Big Sur
接下來就是那款 Mac 用戶心心念念的 Big Sur 。
對,沒錯,那個在 WWDC 上發布的全新版本 macOS 正式版它終於 lei 了!
在介紹上基本和之前的差不多,全新更換的 UI 設計、自帶 Chrome 功能的 Safari 瀏覽器以及最關鍵的 ARM 三件套, Universal 編譯器、 Rosetta 2 轉譯工具以及虛擬機。
這三個程序保證了搭載了 M1 晶片的 Mac 在前期生態還沒有完善的時候,打通 X86 與 ARM 直接程序不兼容的問題。
由於之前的 WWDC 主要是面對開發者,所以在這次的發布會上,蘋果特意給消費者端帶來了一個歡樂的功能。
根據蘋果的說法,在這次搭載了 M1 晶片的 Mac 設備上,你可以運行 iPhone 、 iPad 上任意一款移動端的軟體。
這就意味著,不管是王者榮耀、和平精英還是原神,都可以直接在 Mac 上玩了!
都說 Mac 上沒啥遊戲可以玩,這下有了 iPad 和 iPhone 的遊戲庫,總算是有了這麼一點 「 娛樂本 」 的味道。
一塊晶片,三臺硬體
這次率先吃上 M1 的,一共有三款硬體,分別是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13 寸以及Mac Mini 。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這三款 Mac 的 SoC 都是一模一樣的 M1 ,但實際上在性能上還是有差別的,值得肯定的是,這次蘋果終於上了 Wi-Fi6 !
先來看 MacBook Air ,得益於 M1 的低發熱,它沒裝風扇,完全靠被動散熱。
在官網上它分為高低兩個配置,其售價為 7999 的入門款上的 M1 晶片的 GPU 為 7 核心, 9799 元的高配版和新款 MacBook Pro 一樣, GPU 都是 8 核心,同時硬碟來到了 512 GB 。
在續航上,因為 M1 的功耗做得非常低, MacBook Air 提升到了 18 個小時的電池續航。
總結一下, MacBook Air 搭載 M1 晶片以後,可以說完全摁死了早些時候發布的搭載英特爾的前輩。
搭載 M1 晶片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則對標機身自帶兩個 TB4 接口的入門款老 MacBook Pro 13 。
同樣搭載了 M1 晶片, MBP13 是這麼和 MBA 拉開差距的:
13 寸 MacBook Pro 加上了主動散熱風扇,在跑一些對性能要求更高的工作時, 13 寸 MacBook Pro 應該會更有優勢,續航相比英特爾版本的前身也有了成倍的提升。
同時,在發布會時官方還提到了新款 MBP 13 可以在達文西不掉幀播放 8K ProRaw 原素材。
具體的產品線性能差異,還是要等上手之後才能見分曉。
至於這次蘋果為什麼沒上 16 寸的版本,託尼猜測可能是因為目前 ARM 架構下的獨立顯卡還沒有開發完全,所以蘋果暫時沒有把 16 寸納入升級的範圍內。
原本 MacBook Pro 13 寸的高性能英特爾版本,也沒有隨著 M1 版的上架而被替換。
售價 9999 元起。
對於桌面端用戶,蘋果還更新了更便宜的 M1 設備 Mac Mini 。
M1 版本的 Mac mini 除了在性能和功耗上更有進步以外,起售價較英特爾版本砍掉了 1000 元, 5299 元起。
不過可惜的是,同時砍掉的還有兩個 TB 接口以及萬兆網口,這對於影音工作者來說可能是個不小的打擊。
到底應不應該買?
其實託尼覺得,蘋果這一次算是走出了其他廠商都不敢走出的一步。
在推動電腦 ARM 架構化的過程中,谷歌、微軟都有過嘗試,就比如之前微軟出的 Surface X 以及谷歌許久為更新的 ChromeBook 。
他們都想要推動 ARM 筆記本的發展,但奈何 X86 實在太好用,谷歌和微軟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把硬體廠商們限制過去,制約後者的是英特爾和高通。
但蘋果,它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從硬體端去整合,躍進,升級。
這次替換 ARM 看起來只是略微提升入門款 Mac 系列產品的性能與續航,但你仔細一想, 15 - 20 小時續航的筆電幾乎可以像手機一樣出門,同時性能還是電腦級別。。。
如果再猛一點,也許就成了個 " 沒見過的神奇玩意兒 " 了。
如果你想當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託尼認為可以入手一臺 MacBook Air 嘗嘗鮮,在輕娛樂和辦公上沒有大的問題。
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使用者,需要 Mac 電腦提供生產力的那種人群,我覺得還可以再等等。
首先, Adobe 的不少軟體其實需要硬體級別的加速,而在 ARM 上還需要時間去適配,這也是為什麼蘋果官網目前還沒有下架同類產品的英特爾版本。
更別提目前為止搭載 M1 的 Mac 電腦們雖然上了 TB4 接口,但其實它們還無法外接顯卡塢,這次應該也接不了了。
這最後一場開到了入冬的蘋果秋季發布會,也許沒有公布新 iPhone 那樣絢麗,但我覺得它帶起的影響遠超新 iPhone 。
在發布會最後, Mac 上開機的那聲 「 咣 ~ 」 它又回來了,託尼覺得,蘋果或許對於未來的電腦,又有了一些 Think Different 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