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多年的 macbook 用戶,對蘋果雙 11 發布的 M1 電腦很感興趣,我沒有買,但一直在關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了解到的信息吧。有點長,大概一萬字。
下文把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分別簡稱為 MBA、MBP。
M1 的 CPU 是什麼水平
M1 有兩個版本,7 核 GPU 版、8 核 GPU 版,只有入門款 MBA 是七核 GPU,其他都是八核 GPU。
CPU 性能測試使用 Cinebench、Geekbench,兩款軟體均已適配 M1。以下是 The Verge 的測試結果,三款電腦都是 8 核 GPU 的 M1:
Cinebench R23 之所以跑了一次 30 分鐘,是為了觀察長時間高負荷工作後,M1 的性能是否下降。結果顯示 pro 和 mini 不受影響,但 air 性能下降了,多核跑分從 6803 下降至 5369。Cinebench R23 單次測試,air 的得分也低於 pro 和 mini,應該也是發熱導致。
Geekbench 跑分帶來的發熱還不至於讓 air 性能下降,所以三款電腦得分一致。
air 沒有風扇,體積小,散熱效率相對低,所以 air 的性能更易受發熱影響。mini、pro 散熱好,性能很穩定,真的很穩定。
下一個問題是,M1 和 intel、AMD 比,大概處於哪個位置?
Anandtech 用 M1 Mac mini 進行了對比評測,由於三款 M1 電腦所配置的 CPU 是一樣的,所以跑分可供其他兩款參考。
Anandtech 一個有趣做法是,分別使用適配了 M1 的 Geekbench,以及沒有適配 M1 的 Geekbench 進行測試。根據後者的跑分,我們可以推測運行那些未適配的軟體時,M1 性能如何。
上圖是 Geekbench 跑分,黑色是 M1 的數據。
使用未適配的 Geekbench 進行跑分,M1 得分大概打 7.6 ~ 7.8 折。
M1 的單核得分超過了 Ryzen 9 5950X,這是 AMD 最新微架構 zen 3 下的產品,是目前已發布的性能最強的 zen 3 處理器(注意是已發布的),發燒級定位,主要用於桌上型電腦。比 5950X 還強的 zen 3 處理器就是 Threadripper 系列了,用於工作站和高端臺式機,但還沒有發布。
M1 的單核得分也超過了 intel i9-10900K,它是 intel 10 代中最強的 S 系列處理器,S 系列是臺式處理器,比 S 系列定位更高的是 X 系列,例如 i9-10900X,定位於高端臺式機。但事實上 10900K 的 Geekbench 跑分比 10900X 還高。
蘋果在發布會上表示,就單一核心而言,M1 的高性能核心全球最強,這在 Geekbench 的跑分中得到了驗證。
至於多核得分,4 高性能 + 4 節能核心的 M1 明顯落後於 10 核的 intel 10900K,更比不上 16 核的 Ryzen 9 5950X 以及 zen 2 架構的 Ryzen 9 3950X。這在意料之中,畢竟核心數量不同。
和中高端臺式處理器對比,多核跑分 M1 自然處於劣勢,所以下面的 Cinebench 主要對比筆記本處理器。
M1 在 Cinebench 中的位置沒有 Geekbench 那麼靠前,媒體通常認為前者更能反映 CPU 的性能。
黑色是 M1 的數據,沒有適配 M1 的跑分,大概打了 6.5 ~ 6.7 折。
單核方面,儘管在 Geekbench 的測試中 M1 高於 Ryzen 9 5950X,但在 Cinebench 的測試中,M1 稍弱於 5950X。intel 參戰的是 i7-1165G7(筆記本處理器) 而不是前面提到的 i9-10900K(臺式處理器),單核得分 M1 比 1165G7 低了一點點,可以認為幾乎一樣。
多核方面,AMD 派出 Ryzen 7 4800U、Ryzen 9 4900HS 上場迎戰,它們都是 8 核高端筆記本處理器,都是 zen 2 架構(zen 3 臺式處理器發布了,但筆記本處理器尚未發布,所以這裡對比 zen 2),其中 4900HS 差不多是 zen 2 最強的筆記本處理器,僅次於 4900H。這輪對比,M1 明顯敗下陣來。
多核測試 i7-1165G7 遠遠落後於 M1,畢竟 1165G7 是四核。因為核心數不同,這樣對比對 intel 有點不公平,而且 1165G7 遠遠不是 intel 最強的筆記本處理器,所以接下來和 intel 進行更多對比。
intel 已發布的 11 代處理器中,i7-1165G7 僅次於 i7-1185G7,即 1185G7 是已發布的 11 代處理器中最強的產品(注意是已發布)。根據 ars 提供的數據,M1 的 Cinebench 單核跑分低於 1185G7,但差距很小可認為一致,多核跑分因為 1185G7 還是只有 4 核,所以 M1 明顯領先,如下圖所示:
為了充分了解 M1 所處的位置,最好可以和 intel 最強的 8 核筆記本處理器進行對比。
intel 的筆記本處理器性能從低到高,大概可以分為 Y、U、H 系列,並不是 H 系列的每一款都強於 U 系列,但 H 系列的最強者通常比 U 系列的最強者要快。目前看來 1185G7 是 11 代 U 系列(現在改名叫 UP3 系列)最強者,已證明不敵 M1,但 11 代 H 系列還沒有發布,所以無法對比,不過可以和 10 代 H 系列的最強者 i9-10980HK 比比。10980HK 是八核筆記本處理器。
laptopmedia 的測試結果顯示 Geekbench 跑分,M1 單核比 10980HK 高 22%,多核 10980HK 比 M1 高 19%。兩款處理器都是 8 核,但正如我前面說過的,M1 是 4 + 4 的設計。
蘋果目前在售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價格超過 2 萬,是最貴的蘋果筆記本,可選配 i9-9980HK 或 i9-9980H,它們是 intel 第 9 代 H 系列八核處理器。11 代 H 系列未發布,10 代 H 系列單核敗於 M1,可推斷 9980HK、9980H 的單核也比不上 M1。至於多核,根據 appleinsider 給出的數據,Geekbench 跑分 M1 勝出,Cinebench 跑分 M1 不敵,如下圖所示:
appleinsider 給出的這張表格還包括了 2019 年發布的最低配的 Mac Pro 工作站,它搭載 intel Xeon W-3223 處理器,這是一顆 8 核 3.5GHz 可 Turbo Boost 到 4.0GHz 的處理器。前面提到的 i7、i9 等等都是 intel 的 Core 子品牌處理器,而這裡的 W-3223 是 intel 的 Xeon 子品牌處理器,主要定位於伺服器、工作站等。
從跑分可知,單核性能 W-3223 明顯不敵 M1,但多核跑分強於所有 Macbook 處理器。換言之,M1 電腦的 CPU 多核性能比不上最低配的 Mac Pro。
appleinsider 沒有給出 iMac Pro 的數據,但目前在售的 iMac Pro 最低配也是搭載 10 核的 Xeon W-2150B 處理器,geekbench 跑分是 1069、8701,多核跑分也超過了 M1。換言之,M1 電腦的 CPU 多核性能也比不上最低配的 iMac Pro。
最後看看下面這份由 wccftech 整理的數據,數據給出了 intel、AMD 高端筆記本處理器的製造工藝,M1 是 5nm,AMD 是 7nm,intel 是 10nm 甚至 14nm,這說明 intel、AMD 可以通過提高製造工藝拉大或縮小和 M1 的差距。
總結一下 M1 的 CPU 跑分:蘋果表示 M1 的高性能核心全球最強,這在 Geekbench 中得到了驗證,但 Cinebench 認為 M1 單核比 AMD 最強的處理器還差了一點,和 intel 的最強者大體相同;至於多核性能,目前 AMD 有多款筆記本處理器明顯強於 M1,intel 似乎也有三四款。臺式處理器無論是 AMD 還是 intel,由於可以擁有更多核心,多核跑分比 M1 高的有很多,當然也有比 M1 差的臺式處理器。
所以 M1 並沒有所向披靡,有對手,而且不少。
和蘋果自家的 mac 產品線進行對比,16 英寸 MBP、iMac Pro、Mac Pro 所搭載的 CPU 多核性能均強於 M1,M1 只是比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MBA、13 英寸 MBP、Mac mini 強,還強不少。如果以 Geekbench 跑分為準,M1 也強於 16 英寸的 MBP。
當然啦,M1 畢竟是蘋果第一代處理器,也是蘋果最入門的處理器,蘋果只要把 4 + 4 改為 6 + 2 或 8 + 2,完全可以挑戰 iMac Pro、Mac Pro 的部分配置。
以上只是根據跑分得出來的結論,具體到某個實際工作,M1 電腦可能快於 iMac Pro、Mac Pro,後文會有相關例子。
接下來看看 M1 的 GPU 性能。
M1 的 GPU 是什麼水平
目前搭載 M1 的三款蘋果電腦均沒有獨立顯卡,僅依賴集成在 M1 的 GPU 核心。本文開頭已經說過,M1 有 7 核 GPU 版、8 核 GPU 版。
Anandtech 通過 Mac mini 測試了 8 核 GPU 的 M1,測試工具是 GFXBench,結果如下:
黑色是 M1 的數據,數據顯示 M1 的 GPU 性能和是否適配 M1 無關,這意味著 macOS 的所有遊戲能馬上從 M1 GPU 受益。
當然,任何一款遊戲的運行都需要 CPU、GPU 同時發力,而 M1 的 CPU 需要適配才能充分釋放性能。GFXBench 是純 GPU 測試,所以上圖 M1 的兩個分數相等。
運行 GFXBench 5.0 Aztec Ruins 離屏測試,在 1440p 的高解析度下,M1 的幀率達到 77,在1080p 的解析度下,幀率達到 204。
數據顯示 M1 的 GPU 性能不敵獨顯 GTX 1650,但差距不是很大,GTX 1660Ti 則比 M1 領先了 60% ~ 70%,至於 RX 560、RX 560X,均落後於 M1 的 GPU。
Tomshardware 提供的數據還表明 M1 強於 GTX 1050Ti,如下圖所示:
GTX 1050Ti 是英偉達 GeForce 10 系列的中端 GPU,發布於 2016 年 10 月。GTX 1650 和 1660Ti 則分別是 GeForce 16 系列的入門、中端 GPU,16 系列是為了填補 20 系列所沒有覆蓋到的入門 ~ 中端市場而推出的。20 系列是高端 ~ 發燒友級別,30 系列作為 20 系列的延續,也定位於高端 ~ 發燒。
所以 M1 的 GPU 性能大概相當於 4 年前的英偉達中端獨立顯卡,和一年半前發布的入門獨顯 1650 有差距,和 20 個月前發布的中端獨顯 1660Ti 差距較大。有觀點認為,GTX 1050Ti 可以滿足諸多 AAA 遊戲的最低配置要求,所以性能與之類似的 M1 GPU 應該也能滿足 AAA 遊戲的最低配置要求。
RX 560、RX 560X 都是 AMD RX 500 系列的入門獨顯,分別發布於 2017 年和 2018 年。
Anandtech 用《古墓麗影:崛起》這款遊戲進行了實測,數據如下:
數據顯示,在 1366 x 768 中等設置下,搭載 M1 處理器的 Mac mini 幀率可以達到 73,相當於 560X 的水平。如果是 1080p 高設置下,M1 幀率為 39.6,優於 560X。
雖然在前面 GFXBench 5.0 的跑分測試中,M1 並沒有比 GTX 1650 低多少,但在實際的遊戲表現中,M1 的幀率比 GTX 1650 差不少。可能的原因是,雖然 GPU 性能和是否適配 M1 無關,但遊戲運行和 CPU、GPU 都有關,而該遊戲並沒有適配 M1。
Anandtech 還測試了 M1 的能耗,使用 GFXBench 5.0 Aztec 跑分時 GPU 的功率是 10W,GFXBench 差不多是純 GPU 測試,所以 CPU 功率低至 0.16W,10W 應該也是 M1 的 GPU 最大功率了。運行《古墓麗影:崛起》,CPU 和 GPU 同時作用,功率分別是 7.5W、7W,如下圖所示:
作為對比,1660Ti、1650、1050Ti、560 所設計的顯卡功率分別是 120W、75W、75W、60 ~ 80W,遠遠高於 M1 實測得到的 16.5W。
蘋果目前在售的筆記本中,只有 16 英寸 MBP 配置獨顯,最低採用 Radeon Pro 5300M。至於臺式機,21.5 英寸 iMac 可能配置入門獨顯,而 27 英寸 iMac 最低也採用 Radeon Pro 5300。定位更高的 iMac Pro、Mac Pro,可配置的 GPU 性能就更強了。
所以 M1 的 GPU 性能比不上 16 英寸 MBP,比不上 27 英寸 iMac,更比不上 iMac Pro、Mac Pro。
總的來說,Anandtech 認為 M1 的 GPU 是核顯的王者,是入門獨顯(諸如 560、560X、1050Ti)的挑戰者。對於很多 AAA 遊戲,不要期待 M1 能在高解析度、高畫質的設置下還能達到 60fps 的流暢度,但調低解析度、調低畫質應該能應付大多數遊戲。
Anandtech 的測試是基於 Mac mini 的 8 核 GPU 版 M1,基礎款的 MBA 搭載 7 核 GPU 的 M1,它的性能表現如何?macworld 在基礎款 MBA 上測試了兩款遊戲表現,結果如下:
左邊是《古墓麗影:崛起》的數據,最上面是 M1 MBA,在 1920 x 1200 高設置下幀率為 37.4,在 1280 x 800 中等設置下幀率是 60.6。右邊是 《文明6》,1280 x 800 中等設置、高設置的幀率分別是 33.8、54.5。
M1 電腦的實際體驗
Rosetta 2 真的這麼好嗎
沒有適配 M1 的軟體是通過 Rosetta 2 運行的,Rosetta 2 就像一位翻譯,它把 M1 不能直接識別的代碼翻譯為 M1 能識別的代碼。前面 Cinebench 和 Geekbench 的測試顯示,通過 Rosetta 2 翻譯後再運行,會讓 M1 的 CPU 得分打 6 - 8 折,GPU 不受影響。
很多用戶對 Rosetta 2 的第一印象是快,從跑分看它確實影響了軟體運行速度,但還是很快,用戶通常感知不到 Rosetta 的存在。
但事實上沒有這麼簡單。
Adobe 軟體沒有適配 M1,The Verge 表示使用非常流暢,速度很快,只是評測期間他們發現了 Premiere 一個奇怪 bug:導出的視頻碼率可能只有 intel 電腦的一半。多了一步,增加了複雜性,Rosetta 2 可能無意之間增加了軟體的 bug。
因為還沒有適配 M1,微軟表示第一次打開 office 可能要等大概 20 秒,但下次打開速度就正常了。這是因為 Rosetta 2 是在應用安裝或首次打開時完成編譯的,並不是實時編譯。當然啦,第一次打開雖然慢,但通常不需要 20 秒。
有些應用,例如 screenflow 無法通過 Rosetta 2 運行,即完全不可用,只能等修復或適配。再比如字節跳動出品的飛書完全無法運行,無限重啟。
有些應用,例如 Handbrake 1.1 雖然可以通過 Rosetta 2 運行,但根據 pcmag 的測試,其導出視頻的速度可能慢於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開發者 Steve 表示 Rosetta 2 會嚴重影響視頻的編碼/解碼效率,因為這個環節不能事先編譯。
有些軟體,例如未適配 M1 的 Chrome,The Verge 表示它在 M1 電腦的耗電量高於它在 intel 電腦的耗電量。
有一個網站 isapplesiliconready.com 整理了一些軟體的兼容性,如果你好奇某款軟體能否正常使用,可以去看看:
過去 15 年寫給 macOS 的軟體都是基於 intel 晶片寫的,從 intel 到 ARM 的過渡恐怕不是一時半會的事,但目前看來開發者的反應還是比較積極的。
蘋果以身作則,隨著 Big Sur 的發布,蘋果更新了一大波應用,Final Cut Pro 、Logic Pro 等所有蘋果自家的應用均已適配 M1。macrumors 連續點擊差不多 20 款蘋果應用,打開速度很快,如下:
蘋果在發布會上表示 Adobe Lightroom 將於 12 月適配 M1,Photoshop 將於明年上半年完成適配,至於 Premiere 的適配計劃我沒有找到。
微軟也表示在安排了,mac 版 Office 有望變得更快。因為根據已有的數據,應用適配之後速度提升都很明顯。
Chrome 也很快適配了 M1,ars 使用 Speedometer 測試的數據顯示,適配後的 Chrome 速度提升了 80%,但和 Safari 比還是差了一點。我沒有找到 Chrome 適配以後的續航,但推測會有提升。
Handbrake 的最新測試版 1.4 beta 適配了 M1,導出同一個視頻,M1 MBP 從 17 分鐘下降到 8 分鐘,M1 MBA 從 18 分鐘下降到 11 分鐘,而配置了 GTX 1650Ti 獨顯的 Spectre x360 是 10 分鐘。
ars 安裝並測試了 120 個應用,除了少數 3D 遊戲之外,其他應用都能正常打開,不會覺得慢,個別 UI 不協調,但不至於影響使用。
Mac 應用商店不會標誌應用是否適配 M1,Jonathan 發現活動監視器會用 Apple、intel 進行區分。
打開 Finder - 應用程式,選擇一個應用,通過 command + i 可查看該應用的信息,這裡會標記該應用是 universal 還是 intel 還是 native 應用,如果是 universal,還可以強制它總是通過 Rosetta 打開: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 Homebrew 無法正常使用,但強制 Terminal 通過 Rosetta 的方式運行之後,問題就解決了。
糟糕的 iPadOS、iOS 應用
The Verge 表示 iPadOS、iOS 應用雖然可以運行在 M1 電腦,但使用體驗有點混亂:1)並非所有 iOS 應用都能運行在蘋果電腦,開發者可以選擇不上架 Mac 應用商城;2)有些應用,例如在線視頻應用 HBO Max,無法全屏播放,甚至不能調整窗口大小;3)有些應用,例如 Telegram,收到新消息通知時,Telegram 窗口會自動跳出來,擋住正在使用的其他應用;4)有些應用,例如 Tumblr 打開時閃退,無法使用。
運行在 mac 電腦的 iOS 應用可以通過鍵盤上的按鍵模擬觸控操作,例如按下空格鍵相當於單擊窗口中間的位置,按下方向鍵模擬左右滑動屏幕,可以想像體驗並不好。
Techcrunch 表示,在 mac 上運行 iOS、iPadOS 應用聽起來振奮人心,實際體驗下來更像是營銷噱頭,用戶體驗令人失望。
我個人認為 iPadOS、iOS 應用在 mac 電腦體驗雖然不好,但畢竟提供了更多選擇,目前的問題主要是交互問題,還有很多優化空間,相信會改善。
一位在阿里巴巴工作的博主 @蒸米spark 表示,允許 iOS 應用運行在 macOS 可能存在令人擔憂的安全問題:1)沒有在 Mac 應用商店上架的應用,也可以通過先在 iPhone 上安裝,然後把該應用的 ipa 安裝包從 iPhone 導出至電腦,最後雙擊 ipa 包安裝在電腦;2)在 macOS 運行的 iOS 應用,其用戶數據保存在可見的文件目錄,可輕鬆獲取。
人見人愛的續航
M1 MBA、MBP 電量不變,但續航大幅增加。蘋果表示 MBA 續航最長 18 小時,比之前多出 6 小時,MBP 續航最長 20 小時,比之前翻倍。
這些數據可能有點理想化,The Verge 評測後表示,MBP 綜合使用可達 10 小時續航,要想在 8 小時內消耗完,你要出力地去壓榨它。MBA 日常使用可達 8 ~ 10 小時,對大多數用戶而言,8 ~ 10 小時就是一個完整的工作日。當越來越多的應用適配 M1,它們的續航還會繼續提升。
WSJ 的測試顯示,M1 MBP 可以連續觀看 16 小時 YT 視頻,MBA 可以連續觀看 10 小時 45 分鐘。
Engadget 在文章中表示,今年上半年發布的 intel air 九點上班開始用,下午四點就要充電,而 M1 MBA 下午五點下班時,還有 38% 的電量。
Techcrunch 認為:M1 MBP 性能確實強,但令人震驚的不是它的性能,是它的續航。
下圖是其他用戶關於續航的表述。用戶一:在 M1 MBP 上寫了 40 分鐘腳本,電量依然顯示 100%。用戶二:使用 M1 MBA 聽音樂、發推、安裝應用、用 Safari 衝浪,一個小時後,電量顯示 99%。用戶三:在 M1 MBP 安裝系統、傳輸數據、初始設置等,3 小時後電量顯示 94%。
M1 電腦在盒蓋的情況下幾乎不消耗電量,如下圖所示:
雖然合蓋時耗電極低,但 M1 依然保持定期活躍,Surge 的開發者 Yachen Liu 測試後表示:
即使在電池供電且合蓋的狀態下,M1 設備 CPU 依然會定期的保持活躍,和 iDevice 一樣,而且這個活躍不是系統特權。 舊的 MBA 合蓋後幾分鐘內依然活躍,然後就徹底休眠了。
於是搭載 M1 的 Macbook 可以像 iPhone 那樣實現立即喚醒,Yachen 發現即使合蓋了一整晚,第二天依然能「瞬開」,這和 iPhone 的體驗差不多。作為對比,Yachen 還補充說:
在原來 Intel 的機器上,未接電源下喚醒時先要黑屏個幾秒,再卡頓個幾秒,解鎖後的幾秒也是卡的一筆,沒個十秒根本無法進入正常使用狀態。
說到黑屏,開發者 Steve 表示 M1 Macbook 另一個令人讚嘆的表現是:更改解析度或連接外置顯示器,電腦能立即顯示新畫面,沒有任何延遲。
這個我有經驗,我的 2017 年 13 英寸 MBP 連上外置的 4K 顯示器,馬上黑屏,等,接著屏幕重新點亮,先顯示桌面,等,最後再顯示應用窗口,總耗時大概 9 秒。更換壁紙,我的 macbook 大概有 2 秒延遲。
關於噪音、散熱
續航其實和噪音、散熱是直接相關的。M1 性能雖然強悍,但能耗低、散熱少。
得益於此,M1 MBA 取消了風扇,僅採用鋁金屬散熱片,始終靜音。
M1 MBP 雖然保留了風扇,但 The Verge 表示 M1 MBP 的風扇不會輕易轉起來,一些很容易讓 intel MBP 風扇轉起來的應用,卻很難讓 M1 MBP 的風扇轉起來,例如在 Chrome 使用 Google Meet。
The Verge 讓 M1 Mac mini 連續跑了 30 分鐘 Cinebench,竟然沒有聽到風扇在轉。
WSJ 的評測重點恰好是散熱、噪音,作者做了多項對比測試。
測試一:在 M1 MBA、MBP 分別使用未適配的 Chrome 打開 25 個網頁,兩部電腦都很流暢也很涼爽,打開 50 個網頁,依然涼爽,但 air 速度變慢,pro 繼續打開 100 個網頁,依然流暢,並且完全靜音。
作為對比,今年年初發布的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air 使用 Chrome 打開 35 個網頁時,風扇就發出明顯噪音。對於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pro,打開 65 個網頁時,風扇也發出了明顯噪音。
測試二:打開一個四人在線的視頻會議,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air 和 pro 都發出了噪音,但搭載 M1 的 air 和 pro 完全靜音。
測試三:運行同一款遊戲,intel air 風扇發出明顯噪音,M1 air 沒有噪音且流暢,M1 pro 風扇完全不轉。
測試四:極限測試來了,在 M1 MBP 上同時使用 adobe premere 導出一個 4k 視頻、運行遊戲、打開 chrome,這時候 M1 pro 的風扇終於轉起來,可以聽到噪音。
網友 myiphone 對比了 M1 air 和最新的 intel air 的發熱情況,高負荷工作一段時間以後,M1 air 的鍵盤處最高溫為 26.5 度,intel air 鍵盤處最高溫是 34.2 度。
Max Tech 做了類似測試,在開機但是空閒的情況下,M1 MBA 的鍵盤處最高溫度是 28 度,intel 是 33 度,intel 高溫部分面積更大。
先連續使用了一段時間,接著跑 Cinebench,期間測試鍵盤最高溫,M1 air 是 40 度(下圖左邊),intel air 是 41 度(下圖右邊),幾乎一樣。但 M1 air 僅通過散熱片散熱,沒有噪音。
有風扇的 pro、mini 發熱應該比 air 好,根據前面的 CPU 跑分,pro、mini 的連續高負荷工作下,性能依然表現穩定。
8GB、16GB 內存夠用嗎
M1 電腦最低只有 8GB 內存,最高只有 16GB,它的內存是所謂的統一內存,和 CPU、GPU 集成在一塊板子上,數據在它們三者之間傳輸的速度更快更高效。部分媒體及用戶認為 8GB 的統一內存相當於更多的一般內存。
下圖是 ifixit 拆解公開的 M1 外觀,左邊是處理器的頂蓋,右邊是集成在一起的統一內存,看起來有點奇怪。ifixit 拆解的是 8GB 的版本,所以右邊有 2 個 4GB 內存條。
techcrunch 用 16GB M1 MBP 做了一項測試,用未適配的 Chrome 打開 400 個網頁,雖然 Chrome 卡得無法用,但不影響繼續看視頻、聽音樂。接著他用 Safari 打開 400 個網頁,Safari 卻很流暢,點擊任意一個標籤,可馬上切換到該網頁。
techcrunch 用未適配的 Chrome 測試,網友 themaster 則用適配後的 Chrome 打開 400 個網頁,他說沒任何問題,也是 16GB 的版本。
以上是 16GB 的測試,下面看看 8GB 的。
9to5mac 的 Stephen 把 8GB 的 M1 MBA 連接到外置顯示器,用瀏覽器打開 7 個全屏 YT 視頻,還打開了 13 個其他應用,表現流暢:
Tyler Stalman 在 8GB M1 MBP 使用還未適配的 Photoshop 編輯多張 4500 萬像素的照片,照片還有很多圖層,零卡頓,絲毫不覺得變慢,完全靜音,他表示很意外。
Rust(腐蝕)這款遊戲要求最低 10GB 內存,有網友在他的 8GB M1 MBA 上測試了 Rust。把畫質開到最高,解析度設置為最高的 2880 x 1800,幀率只有 10 左右,很卡;把解析度降到 2048 x 1280,畫質不變,幀率超過 25。
但他沒有繼續測試下去,我猜測如果再稍微調低解析度,把畫質設置為中等,幀率應該能達到流暢。
其實 8GB 畢竟是 8GB,有時候還是不夠用的。
博主李自然分別在 intel 六核 i5 16GB Mac mini、M1 8GB Mac mini 上分別載入並顯示一個巨大的文本文件,用時分別是 66 秒、31 秒。我們不知道這個文件具體是多大,但 M1 可能輸在了內存。
另一位自稱非程式設計師/設計/工程人士的博主表示,『M1 8GB 完全夠用』這種說法極具誤導性,雖然 Safari 可以打開上百個標籤,但 70% 的標籤載入延遲,30% 是徹底 reload。這種說法和前面 techcrunch 用 Safari 打開 400 個標籤但依然流暢的測試,是矛盾的。雙方的觀點供各位讀者參考。
視頻處理能力
單獨說一下 M1 對視頻工作者的提升,先看數據。
techcrunch 用 final cut pro 導出一段 5 分鐘的 4K 60fps 視頻,M1 MBP 遠遠快於 2019 年 13 英寸 MBP,但不敵 16 英寸 MBP,如下圖所示:
但導出一段 5 分鐘的 8K 視頻(體積高達 81GB),三款 M1 電腦用時為 33 ~ 36 分鐘,16 英寸 MBP 用時不到 15 分鐘,Mac Pro 只要 5.5 分鐘。可見 M1 差距很大,如下圖所示:
M1 的用時差距,和它們的硬體差距是吻合的,16 英寸 MBP 和 Mac Pro 的配置明顯高於三款 M1 電腦:
2019 16」 MBP:8核 i9-9980HK、Radeon Pro 5500M、32GB2019 Mac Pro:12核 W-3235、AMD Radeon Pro Vega II、48GBtechcrunch 同時統計了它們的電量變化,結果是令人意外的。M1 MBP 連續工作 33 分鐘電量從 100% 降至 83%,16 英寸的 MBP 工作 15 分鐘電量就跌至 79%,13 英寸的 intel MBP 單次充電甚至無法成功導出這段視頻,需要再充電。
看看 MKBHD 的測試數據,導出一段 15 分鐘的 4K 視頻,M1 MBP 慢於 16 英寸 MBP 和 28 核的 Mac Pro,但差距遠遠小於它們的價格差。
其實導出視頻的速度,M1 不一定遠遠落後於 Mac Pro,有可能遠遠快於 Mac Pro,這和視頻的格式有較大關係,接下來的測試可以證明這個說法。
Max Yuryev 的 Mac Pro 和 techcrunch 的 Mac Pro 搭載了一樣的 CPU 和 GPU,用 final cut pro 導出一段 8 bit 4k 視頻,視頻長度未知,M1 MBP 和 Mac Pro 用時幾乎一樣:
H.265 10-bit 4:2:2 是一種有點特別的視頻格式,Canon EOS R5、Sony S7S3 等相機在拍攝 10 bit 視頻時,可以保存為 H.265 4:2:2 格式。市面上似乎還沒有支持硬解 H.265 4:2:2 的顯卡,所以沒有電腦可以流暢地剪輯 4k 10-bit H.265 4:2:2 視頻。Max Yuryev 的 Mac Pro 在 final cut pro 的時間線上播放這段視頻,效果是這樣的:
這裡要來一個轉折:雖然 M1 的 GPU 和 CPU 性能均比不上 Max 那部近 10 萬人民幣的 Mac Pro,但 M1 電腦可以流暢地剪輯 10 bit 4K H.265 4:2:2 視頻。其實 iPad Pro 也可以,M1 和 A 系列晶片有很多共同的設計。
Max Yuryev 在兩部電腦分別導出這段 5 分鐘的 4K H.265 4:2:2 視頻,M1 MBP 比 Mac Pro 快得多:
techcrunch 表示 M1 MBP 可以流暢剪輯 8K 視頻,但 Max Yuryev 的測試發現 M1 MBP 無法流暢剪輯 8K ,但 6K 沒有問題。我猜測可能和視頻的格式、剪輯效果等因素有關。
techcrunch 沒有加入 iMac Pro 進行對比,但我找到博主 @雪梨顧俊 的測試數據,他手頭的 iMac Pro 配置 W-2150B 十核 CPU、Radeon Pro Vega 56 獨顯、128GB 內存,售價 5 萬+,配置沒有前面的 Mac Pro 那麼高,但也明顯強於 M1。
@雪梨顧俊 測試的三段視頻如下,分別用兩部電腦導出這些視頻:
第一段視頻(4k h264 10bit 422 7分36秒):
- iMac Pro:11.5 分鐘左右
- M1 MBP:10 分 20 秒
第二段視頻(4k h265 10bit 422 30秒 100fps):
- iMac Pro:1 分 20 秒
- M1 MBP:45 秒
第三段視頻(8k h265 10bit 422 30秒):
- iMac Pro:2 分 47 秒
- M1 MBP:1 分 2 秒
@雪梨顧俊 還表示,他的 iMac Pro 在 final cut pro 上無法流暢播放 4K 10bit H.264 422 300fps 的視頻,注意不是 H.265 422 而是 H.264 422,降低幀率慢速播放,這時候才算流暢,但 M1 MBP 無需慢速播放,能直接以 100fps 流暢播放這個視頻。
總結一下:M1 剪輯 4K 視頻無壓力,8K 看情況;剪輯 H265 422 視頻 M1 似乎沒有對手;至於導出視頻的速度,@雪梨顧俊 的測試表明 M1 比他的 iMac Pro 快,但 techcrunch 和 MKBHD 的測試顯示 M1 可能慢於 16 英寸 MBP,和 Mac Pro 的差距更大,我猜可能和視頻格式、剪輯效果等有關係。
前面看了這麼多 M1 的積極評價,不妨再看看用戶小紫的觀點:
編程速度
還是先看 techcrunch 的數據,參與對比的三款 intel 電腦的配置和前面的一樣,分別如下:
2019 16」 MBP:8核 i9-9980HK、Radeon Pro 5500M、32GB2019 13」 MBP:4核 i7-8569U、16GB2019 Mac Pro:12核 W-3235、AMD Radeon Pro Vega II、48GB首先測試了 webkit 的編譯時間,M1 MBP、M1 Mac mini 用時和 Mac Pro 幾乎一樣,M1 MBA 慢了一點,但也比 16 英寸的 MBP 快。
有趣的是,編譯結束後,13 英寸 intel MBP 只剩下 24% 電量,16 英寸 MBP 只有 61%,兩款 M1 電腦均剩下 91%,搖搖領先!
另一項測試是解壓縮 Xcode 壓縮包,測試結果和 webkit 編譯類似,由於所用時間較短(5 分鐘出頭),M1 MBA 性能沒有下降,所以三款 M1 電腦用時接近,遠快於 intel mac。該測試表明,M1 的多核跑分雖然比不上大部分 mac 臺式機,但處理某些工作時,可能更快。
Surge 開發者用三款電腦分別編譯 Surge 源碼,測試 3 次,結果都是 M1 勝出,如下:
MacBook Pro (2020, M1, 16GB):38 秒 / 39 秒 / 41 秒iMac Pro (2017, 3 GHz 10 核 Intel Xeon W):46 秒 / 43 秒 / 44 秒MacBook Air (2019, 1.6GHz 雙核 Intel Core i5):208 秒 / 207 秒 / 206 秒Overcast 開發者 Marco 編譯 Overcast,64GB 內存 10 核 iMac Pro 用時 56 秒,M1 MBA 用時 39 秒,即使性能受限,用時最高 49 秒。
以上數據對開發者非常有吸引力,但開發者對兼容性的要求也很高,一些重要工具,例如 Docker、Virtualbox 等暫時不兼容 M1 電腦。熊貓吃簡訊的作者 Baye 表示 M1 電腦可能不適合非 iOS 開發者用作生產力工具:
見到幾個後端開發的程式設計師買了 M1 後退貨了,因為還沒法用來幹活。目前嘗鮮並且給了高評價的基本都是 iOS 開發者,蘋果自己的生態肯定是沒啥問題的。非 iOS 開發者如果打算買來做生產工具,還要是慎重考慮下。
建議買嗎?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度有強烈的購買衝動。我最先看到用戶分享 M1 在視頻剪輯、代碼編譯、壓縮包解壓上的出色表現,數據顯示 M1 吊打 intel MBP,力壓貴得多的 iMac Pro 甚至 Mac Pro。我相信這些數據的真實性,但同時認為這只是管中窺豹,並不能全面反映 M1 電腦的使用體驗。
看了 M1 的跑分,你會發現 M1 的性能確實很強,CPU 的高性能核心如果不是全球最強也是最強之一,但說到整體性能 M1 還有很多對手。有人把 M1 和一些高端臺式機比,雖然某些任務 M1 更快,例如剪輯 H265 422 視頻、解壓縮 Xcode、iOS 軟體編譯等,但不要天真地認為 M1 已經打敗了大多數臺式處理器,事實上蘋果臺式機的 intel CPU 多核性能基本都強於 M1,沒辦法,它們核心多。但即使是筆記本處理器,都是八核,AMD、intel 也能拿出多核性能強於 M1 的晶片,而且並不少。
再說 GPU,有網友分享了很多用 M1 玩遊戲的視頻,效果似乎不錯,讓人誤以為 M1 已經上升到遊戲本的水平,事實上 M1 的 GPU 只相當於入門獨顯。遊戲性能提升大,只能說明 intel macbook 起點太低,從原來的卡成 PPT 變成 40fps,從原來的 40fps 變成 70fps,大概是這樣吧。M1 電腦要想獲得穩定的 60fps 的體驗,很多時候還是要降低解析度、調低畫質。前面 techcrunch 的測試也表明,使用 fcp 導出 8k 視頻,Mac Pro、16 英寸 MBP 因為配置了明顯更強的獨顯,速度比 M1 MBP 快得多。
總的來說 M1 在同級產品中擁有頂級性能,有時候甚至能挑戰高端臺式機,但不要被這個『有時候』蒙蔽了雙眼,不要過分地越級比較,比不過。
我覺得能耗才是 M1 最大的優勢,M1 電腦的發熱明顯低於 intel 電腦,因為省電,續航相對上一代產品大幅提升,也很安靜,很難讓它的風扇轉起來,如果有風扇的話。關於續航我還沒有看到任何負面觀點,完全是人見人愛。
intel、AMD 雖然有不少處理器強於 M1,但相似性能的處理器不可能用在 MBA 這種超長續航的輕薄本上,更不可能取消風扇。相似性能的處理器只能用在 16 英寸的 MBP 或桌上型電腦上,這樣才能塞入更大的電池、更大的風扇、更多的散熱片。M1 以更薄的機身,更低的能耗,獲得了中端 ~ 高端筆記本的性能,這是令人震驚的。
沒有風扇且空間狹窄的 MBA 對處理器而言,是嚴苛的生存環境,M1 即便在這種環境下還能如魚得水,說明 M1 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空間中,給它加上更好的散熱裝置,M1 肯定能把翅膀張得更寬,飛得更高。這讓創作者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這也是我最後決定暫時不買 M1 電腦的原因。蘋果這次發布的三款 M1 電腦外觀設計幾乎沒有變化,尤其是 Mac mini,網友拆機後發現它內部閒置了很多空間,完全可以做得更小。
目前只有 MBA、入門的 MBP 轉換了陣營,蘋果定位高端的 MBP、iMac、Mac Pro 也會逐步過渡,但蘋果需要拿出比 M1 更強的晶片才能配得上這些電腦的專業定位,另外,統一內存效率再高,16GB 也遠遠無法滿足專業需求,這意味著蘋果晶片未來兩三年會快速地升級迭代。
除了硬體,從 x86 過渡到 ARM,整個軟體生態也需要重新適應。雖然看看網頁寫寫東西之類的簡單需求完全可以滿足,但如果用作嚴肅的生產力工具還是再等一等比較好。
應該也不用等多久,我猜不出一年,各行各業的主流生產力工具都可以適配過來,屆時第二代蘋果晶片,姑且叫它 M2 吧,可能也發布上市了,MBA、入門的 MBP、mini 說不定也會採用新的內外部設計,高端的 MBP、臺式機說不定能用上比 M1 強得多的蘋果晶片。
文章有點長,看不完的可以收藏、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