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老藝術家 九行
微博男神薄霧君@博物雜誌最近做了一系列「網絡熱傳生物鑑定」的視頻。
視頻裡包括但不限於世界上現存最小的龍、集體搬家的美人魚、巴掌大的河馬,還有最喜聞樂見的水猴子環節。
△@博物雜誌正在介紹熱傳的「水猴子」 / 視頻截圖
看著薄霧君用半是戲謔半是生無可戀的語氣給這些收割中老年流量的營銷號短視頻打假,網友們紛紛在被長輩踢出微信群的邊緣瘋狂試探,留言表示要「轉發到家族群裡去」。
眾所周知,每個人的家族群就是一本當代山海經。只要你在家族群裡潛水夠久,積累的素材就足以拍上十幾部《神奇動物在哪裡》。
這些短視頻雖然製作粗糙,但總能吸引爹媽的注意力,畢竟視頻是不可能P的。
△在@博物雜誌的視頻中,不止一種生物被傳成是「水猴子」 / 視頻截圖
看慣了好萊塢特效的年輕人在嘲諷長輩毫無分辨能力的時候,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書櫃最裡面那本蒙塵的《世界未解之謎》。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伴隨著千年蟲、世界末日等都市傳說,市面上曾出現了大量的《世界未解之謎》叢書。
這些書往往印刷低劣,出自名不見經傳的出版社,卻能憑藉其獵奇的內容成為每個90後童年陰影。至於這些書到底賣了多少本,成了另一個世界未解之謎。
△《世界未解之謎》更像是恐怖小說 / 微博截圖
有去無回的百慕達三角、神農架裡呼嘯山林的野人、尼斯湖中若隱若現的水怪,配上座機清晰度的黑白照片,在初戀之前,讓90後第一次嘗到了輾轉反側的味道。
誰能想到,手機像素堪比望遠鏡的今天,這些奇珍異獸、水月洞天還能又一次迎來文藝復興。
沒有景點,怪物來湊
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尼斯湖在哪兒,但人人都知道尼斯湖的土特產,水怪。
作為世界級的怪物IP,尼斯湖水怪衍生出大量的文藝作品,因為其特殊的形狀,以色列一家名為OTOTO的創意公司甚至把它做成了萌萌的泡茶器和書籤。
△做成尼斯湖水怪的書籤 / odditymall
尼斯湖水怪與其說是被發現的,不如說是被發明的。這個位於蘇格蘭高原北部大峽谷中的淡水湖,雖然是英國第三大淡水湖,但實際面積並不大。
湖長有37公裡的尼斯湖,最大寬度只有2.4公裡。不過其深度卻非常少見,平均深度達200米,最深處有298米。
而且尼斯湖的水溫很低,即使是夏天,水溫也僅僅12度,水下5米的更是低到只有5攝氏度,因此尼斯湖底幾乎沒有生物。如果有,那只能是怪物了。
△尼斯湖 / 圖蟲
其實在尼斯湖水怪衝出英國,走向世界之前,早已經是當地人口耳相傳的故事。關於水怪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阿德曼在公元七世紀所著的《聖庫侖的一生》。
根據阿德曼在事件發生一世紀之後的描述,愛爾蘭修道士聖庫侖與他的同伴途徑尼斯湖,遇見當地居民在湖邊舉辦葬禮。居民解釋說,這名死者在湖裡遊泳時被水怪襲擊身亡。最終聖庫侖使用神力幫助村民驅逐了水怪。
尼斯湖水怪的最初版本帶有明顯的宗教傳教色彩,是一個老套的得道高人降妖除魔故事。除了這些文字記錄,並沒有足夠令人信服的證據,水怪的傳說也只局限於當地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許多遊客會到尼斯湖等水怪出現 / Unsplash
尼斯湖水怪真正出道,還得等到1933年。這一年,海軍中尉魯伯特·古德爾聽說了尼斯湖水怪的傳說,於是搜集了近10年來的「目擊報告」,彙編成書出版了,一時間成了暢銷書。
當時正在尼斯湖附近演出的馬戲團老闆米爾斯也讀了這本書,作為一個只信奉金錢的生意人,他壓根兒就沒把這種怪力亂神的地攤文學當回事,但卻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業利潤。
米爾斯發出公告,懸賞兩萬元捕捉尼斯湖水怪。
△人們想像中水怪的樣子 / Wikipedia
重賞之下,必有憨憨。尼斯湖邊瞬間聚集了大量中二病晚期的怪物獵人,米爾斯的馬戲團藉此大發橫財。
1934年,倫敦醫生羅伯特·威爾遜也跑到尼斯湖看水怪,意外拍下了那張經典的水怪照片。
在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人們篤信攝影術的絕對真實,這張照片迅速引發全球範圍的水怪熱,並成為水怪最有力的佐證。
△威爾遜拍到的照片 / Wikipedia
只是沒有人想到,照片是真的,照片裡的東西是假的。
距離這張照片面世60年後,一位名叫克裡斯蒂安的90歲老人才通過路透社揭開了水怪之謎。原來當年湖邊的怪物獵人裡,有一位是他的繼父。
他精心偽造了水怪的腳印,並拍下照片四處炫耀,結果大英博物館的鑑寶專家一眼就看穿了,當場掏出護寶錘,還在《每日郵報》上發了闢謠文章。
手工達人覺得很沒面子,於是又拉著克裡斯蒂安用塑料、木頭,還有灰色的油漆弄了一個玩具潛艇,重新拍了照片。這次他沒有自己搞個大新聞,而是找了自己的朋友,倫敦醫生羅伯特·威爾遜。
△當時製作的玩具潛艇 / Ness
不過對於尼斯湖當地人來說,有沒有水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為當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旅遊收入,他們甚至為這個虛構的生物建了一個展覽中心。
正如大西洋上的百慕達三角、中國的神農架一樣,那些在外人聽來毛骨悚然的怪物,早已成了當地人眼裡的吉祥物。
走近玄學,中國人的科學啟蒙
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學》完成了它二十年的歷史使命,最後一期的主題定格在《治理水花生》,再無下回分解。
看到消息的網友以為自己走錯了頻道,小時候那個比老乾媽還下飯的沙雕節目,怎麼變成農業科普了?
如果說《世界未解之謎》系列叢書給中國人種下了一顆玄學的種子,那麼《走近科學》就是那柄辣手摧花的洛陽鏟。
△《走近科學》的口味有時候很重,真的不適合下飯 / 視頻截圖
1998年6月1日兒童節,《走近科學》開播。作為配合科教興國戰略在央視一套推出的科普節目,《走近科學》一開始的畫風其實很正經。
2000年11月1日,節目組甚至請來了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和丁肇中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八十多位中國優秀青年學者,主題是「展望21世紀的科學,共話未來」。
你能想像主持人張騰嶽一本正經地從量子物理講到基因工程嗎?靠著這種對於科學的嚴謹追求,《走近科學》終於迎來了它的歷史性時刻,0收視率。
△張騰嶽後來回憶當時的收視率,形容其「慘不忍睹」 / 視頻截圖
2003年,央視出臺《中央電視臺欄目警示暨末位淘汰條例》,連續兩次或累計三次被黃牌警告的節目直接撤檔,連隔壁小崔都被一張黃牌罰到抑鬱,屢創佳績的《走近科學》岌岌可危。
好在這一年,《走近科學》迎來了一位新製片人——張國飛。張國飛參與創辦過《今日說法》,對於什麼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早已心知肚明。
△《走近科學》可能是標題黨的鼻祖 / 央視官網截圖
於是從2004年開始,《走近科學》的節目單變成了《殯儀館離奇事件》、《發怒的「鬼火」》、《血染趙莊》,主持人張騰嶽也在說書人的道路上越跑越偏。
匪夷所思的事件,恐怖片式的剪輯,吊足胃口的解說詞,《走近科學》迅速攀升至科教頻道第一名。
熟悉《走近科學》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檔前面嚇死人,後面想罵人的節目,憑藉其不怕閃著腰的神轉折,連歐亨利看了都直呼內行。
△夜半「鬼剃頭」,後來發現是因為食用的蔬菜「蓮花白」裡含有過多的鉈元素 / 視頻截圖
河北省一縣城天降冰塊將地面砸出兩個直徑約70釐米,深約20多釐米的坑。一農民抱了兩塊回冰箱裡凍著,說這叫「無根之水」,每天一舔可包治百病。
專家進行現場調查,結果發現墜冰的地點正處在飛行航路之上,原來是飛機衛生間掉下來的「藍冰」,即化學處理後的排洩物。
△「藍冰」,被當地村民誤以為是寶貝 / 視頻截圖
湖南78歲老太太聲稱自己懷孕三四個月,不僅有孕吐,還有胎動。
經調查老太太早已絕經三十年,老太一口咬定是菩薩送的,村裡人也連連稱是。
結果送去醫院檢查,肚子大是因為吃胖了,胎動是因為腸子脹氣了,噁心嘔吐是因為高血壓沒按時吃降壓藥。
某80年代修建的小區裡,據傳其中一棟單元樓裡曾經發生慘案。
居民遛狗結束路過這棟單元樓時,狗都會不願再往前走,還會狂叫哀嚎。附近居民都懷疑是狗能看見一些「不乾淨的東西」。
△「發燒」的樓道 / 視頻截圖
節目組立刻展開調查,請來專家,並用人和狗進行多次實驗。
最後發現,大樓年久失修,樓道口有一處電線裸露在外,有漏電情況。人穿著鞋走過沒事,但狗每次經過就會被電,所以才狂叫。
△狗狗承受了太多 / 視頻截圖
老藝術家還記得每次看完《走近科學》時那種虛驚一場而又無言以對的心情,沉吟良久只能化作一句「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但也正是這種突兀轉折後的荒誕,一次次揭開了怪力亂神的底褲,讓科學走近每一個普通人。
七擒水猴子,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
在@博物雜誌的生物鑑定視頻裡,作為保留節目壓軸出現的就是抓水猴子,每次看到這裡,網友們就會齊呼:又到了最喜歡的水猴子時間。
從掉毛的馬來熊到《瘋狂動物城》裡的「閃電」,乃至扮演水猴子的禿頭大叔,雖然這些視頻裡除了沒抓到水猴子,啥都抓到了,但人們就是對於抓水猴子這件事樂此不疲。
△水猴子在網友的微博裡頻頻露面 / 視頻截圖
水猴子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源自於孫悟空的原型無支祁,一隻狀似猿猴的水妖,有人則說是類似於日本河童的水鬼,是溺死者死後的化身,需要找到替死鬼才能投胎。
無論如何,中國人對於水猴子的恐懼由來已久。
△@博物雜誌介紹,一些傳說的「生物」如河童等,是人為拼湊的 / 視頻截圖
早在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就曾爆發了大規模的「毛人水怪」恐慌。
這一謠言傳播範圍跨越了江蘇、安徽和山東三省,涉及幾十個縣,上千萬人口,從謠言的爆發到結束,延續的時間超過一年,有百餘人因此喪命,上千人被捕。
△「毛人水怪」的謠言引發了頗為嚴重的後果 / 微博截圖
在早期的謠言版本中,具有明顯的民間恐怖故事色彩,把 「毛人水怪」描繪成一種源於水中的怪物,比較典型的說法是:「毛人水怪」渾身是毛,挖人眼,扒人心,變化多樣。
到了1953 年,謠言有更加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
主要內容是:「政府放出毛人」,「要人眼、人心、奶頭、卵蛋」,「送蘇聯造原子彈」;受害對象為普通民眾,而非官員。因此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黨員幹部就成為民眾攻擊的對象。
△「毛人水怪」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最大的謠言 / 視頻截圖
這一如今看來無比荒謬的謠言卻在建國初期嚴重擾亂著社會的穩定。
學者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這次集體恐慌中雖然也有煽風點火的特務、渾水摸魚的地痞流氓,但傳播謠言的主體卻是那些在社會變革中無所適從的普通民眾,對於未來的不安最終演變成騷動的火種。
謠言作為一種集體記憶的存在,其實是被重新建構的歷史傳說。
或許正如克蘇魯之父洛夫克拉夫特所說:「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參考資料:
呂蓓卡.(2019).童年的陰影終於消失,以後再沒人拿「科學」嚇唬你了.8字路口
醺子.(2019).《走近科學》停播:中國少年童年陰影終結了.ELLEMEN睿士
馬俊亞.(2005).恐懼重構與威權再塑:淮北「毛人水怪」歷史背景研究.社會史研究
李若建.(2010).謠言的建構:「毛人水怪」謠言再分析.開放時代
你還聽過哪些民間傳說?
曹徙南
編輯 | 二叔公
排版 | 薯片
封面圖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景點的神秘傳說,騙了全世界多少遊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