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振華重工這家頗具傳奇經歷的企業而言,內部的錯綜複雜或許並非如其表面上光鮮。8月16日上午,振華重工前任總裁管彤賢在網上發布重磅消息:振華重工當天有重大人事調整。
記者從中交集團內部獲得證實,當天上午振華重工召開幹部大會,宣布現年55歲的總裁康學增卸任,另有任命。同時,振華重工董事長周紀昌因年齡關係退出董事會,新的董事長和總裁兩職,分別交由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院長宋海良,以及振華重工原副總裁陸建忠接任。
針對上述人事變動,振華重工董事會秘書王珏並未予以否定,但稱這只是推薦名單,近期還需召開董事會討論再定。與此同時,王珏也未對康學增的非正常離任給予解釋,但有振華重工員工與股民稱,康任期內振華管理混亂,人浮於事,以致虧損連年。
而振華重工前任總裁管彤賢甚至直言批評:「多行不義必自斃。」
康學增爭議
康學增離去是否與振華重工持續縮水的業績有關,各方均未回應。
8月16日上午,振華重工召開了全體幹部大會,任職兩年有餘的總裁康學增宣布卸任。同時,從2006年就出任振華重工董事長,同時任職中交集團董事長的周紀昌也宣布卸任。
伴隨著康學增與周紀昌的謝幕,兩位新的接替者也浮出水面——一位叫宋海良,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院長,另一位則是目前振華重工的副總裁陸建忠,兩人均為1963年生人。
據在場的振華重工人士透露,會議氣氛熱烈,有人竊笑之餘也不乏對康學增幾年功績予以褒獎之聲。但這位年僅55歲、尚未到退休年紀的總裁突然離任仍引發了諸多猜測,而康學增的非正常離任也似早有隱情。
2009年12月6日,原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總經理康學增接替振華重工的創始人管彤賢,出任振華重工總裁一職。執掌振華重工後,康學增進行了「二次創業」,控制基建投入,大力削減成本(「三費率」下降近50%),加強風電設備等新市場的開拓。
但康學增的多項振興之舉卻遭遇金融危機,此後數年,市場狀況持續低迷,振華業績也一落千丈。
據公開資料,振華重工2009年的營業收入275億元,淨利潤尚有8.4億元。到2010年,振華重工營收一下子降至170億元,虧損約7.38億元。
2011年,振華重工的運營狀況仍然堪稱慘澹,營業收入僅191億元,毛利率也降至5%,不得不依靠土地出讓才勉強達到3000萬的利潤,也就此逃過因持續虧損而被打入ST陣營。
但振華重工的頹勢仍未結束,2012年一季度,振華重工營業收入為38.12億元,同比減少8.57%,淨利潤再虧1.2億。
振華重工的持續萎靡也在資本市場凸顯無遺,資料顯示,振華重工的前身振華港機股價曾一度高達32.8元,而如今其股價已跌至4元左右。
華寶證券分析師王合緒認為,振華重工行至此步,有宏觀市場的緣故,畢竟整個機械市場需求下行。安信證券高級行業分析師張仲傑則指出,除了市場原因外,管彤賢時期激進發展遺留的諸多問題,事實上都是在康學增任期內消化,如產能過剩問題和08年採購的大批高價鋼材待消化。
而對於康學增的離去是否與振華重工持續縮水的業績有關,振華重工董秘王珏則不願予以回應,中交集團高層也沒有給予回答。
管彤賢炮轟
振華重工內部人士證實,管彤賢揭露的問題確實存在。
康學增帶著諸多疑團謝幕時,前總裁管彤賢的一系列言論則似乎揭開了部分原因。管彤賢在微博上稱,「振華今日人事重大變動,有上有下,有走有來。使我想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名句。」
而除此以外,管彤賢更為激烈的言辭也均有所指。「二年多來,因為有權,他可以以二次創業為名,處心積慮否定振華過去的輝煌成功經驗;他可以弄虛作假,置黨紀國法於不顧,帶親屬週遊世界,他可以花言巧語,將自己重大失誤導致企業虧損推之於客觀,他可以送人情安排數十親友到公司任職,致使人心渙散,士無鬥志。」
管彤賢還批評道,「他可以對公司重要骨幹的違紀甚至觸犯法律行為不做查究,致使企業風氣日益敗壞,上行下效,上班混日子甚至去賭博,打高爾夫球者不乏有,他可以昏招迭出,例如幾個大標的丟失他有不容辭的責任,但不見任何公示自責,再如企業有新建高檔會議室,卻要到外地租場地開會,甚至遠到去大慶開總結會,此類勞民傷財之舉,已屢屢不鮮。」
同時,「他可以慷慨地花公款,自己揮霍先不算,對工作重大失誤不查究、不總結,更不敢公示於眾,糊裡糊塗賠款動輒百萬美元計,毫不痛心;他喜歡講哥們義氣,這次為支援當年他所在的公司,甚至可以出售公司的關鍵設備4000浮吊,『挖振華之肉,補小兄弟之瘡』。」
雖然管彤賢未直接點名炮轟的對象,但「掌權兩年多,二次創業」等標籤卻是暗指康學增。對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管彤賢沒有予以肯定回答,他表示「能說的已經在微博中予以闡述」。
一位接近振華重工的業內人士則向記者證實,管彤賢反映的情況確有存在,振華重工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士氣渙散得厲害,中層人才流失也比較多。「當初中交集團把管彤賢換下後,接替者的選擇並沒有做好。康學增並不是沒能力,但是確實不夠能力在管彤賢之後將團隊凝聚到自己旗下,雖沒人能夠超越管彤賢這個創業者,但完全有更合適的人選。」
也有分析師替康學增叫苦,該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事實上康學增這幾年做得很辛苦,業績不佳也令其壓力極大,而內部管理不暢也是其受制原因之一。有中交集團內部人士向記者稱,不排除卸任是康學增自己主動做出的決定,原因是「振華情況真的很糟糕」。
如今似乎是中交集團重新洗牌的機會。按照新的人事任命,兩位49歲的新高管將出任振華重工掌舵人。外界對二人並無太多了解,記者幾經打聽也不得其詳。而這場人事地震能否使振華重工走出泥潭也仍有待觀望。
「只怕影響有限。」張仲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