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島·專訪青島的匯泉灣畔佇立著兩座老建築,自1932年建成對外開放,經歷了88年歷史更迭,以獨特的姿態見證了時代的進程、海洋科技的進步,這就是青島水族館。這裡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東接第一海水浴場和匯泉廣場,西臨青島海軍博物館和小青島,北靠小魚山。它是中國第一座水族館,也是中國現代水族館事業的搖籃。八十多年來,青島水族館經歷過榮光也遭遇過動蕩,但老一輩科學家深耕海洋科普的精神卻從未中斷。認識海洋從這裡開始,青島新聞網記者近日獨家專訪青島水族館館長齊繼光,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青島水族館背後的那些故事。
青島水族館「當為吾國第一矣」
「青島水族館是中國也是亞洲的第一座水族館,由中國人設計,1931年1月動工,1932年2月竣工,1932年5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蔡元培先生稱之為『吾國第一』,青島水族館也是當時東亞最好的海洋生物展覽館。」齊館長說著,拿出一張青島水族館的黑白老照片影像,傳統的中國宮殿式建築顯現出宏偉的氣勢。
「在當時青島紛紛採用歐式建築的情況下,唯獨青島水族館選擇了中國城垣式古典民族建築造型。這是為什麼呢?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先生是這樣解釋的——青島先後被德日殖民,『一切建築物,純為西洋化。今水族館能以中國古代建築,表現吾國固有文化,在青島可稱鳳毛麟角。』於是,一座中國風的宮殿式建築出現在碧海綠樹的掩映之中,這座建築也賦予了青島水族館獨特而典雅的氣質。」
整個建築用紅色粗花崗石砌造外牆,與紅色礁石相協調,建築色調與周圍環境極為融合。城牆垛上方為二層城樓式建築,歇山頂並飾以青絳紫色琉璃瓦。高4層,佔地10餘畝,建於海灘巖石之上,主入口面對匯泉灣,兩側拾級而上,愈顯建築的宏偉氣勢。晚於水族館四年建成的青島海濱生物研究所高二層,同樣採取了仿中國古典建築的設計手法,平面採用軸線布局,為重簷歇山屋頂宮殿式的建築。在隔路相對的歐式建築群襯託下,兩座建築互映生輝,顯得格外燦爛奪目。
齊館長告訴記者,在青島水族館的誕生過程中,凝聚著許多近代中國文化人對青島的鐘愛。青島水族館的起源要追溯到1930年,時任山東大學圖書館主任的著名學者、戲劇家宋春舫和時任青島觀象臺臺長的氣象學家蔣丙然共同倡議,在青島海濱建立水族館及中國海洋科學研究所。這一倡議,得到了蔡元培、楊杏佛、李石曾等人的支持。經過他們歷時一年的多方奔波籌資,青島水族館開工建設。青島水族館開館後的第三年,蔡元培等人又建議在青島創設海洋生物研究機構,青島水族館由此真正成為兼具科普和科研功能的機構,為青島海洋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一個世紀來,青島水族館歷經多次改造和擴建,形成了目前以夢幻水母宮(水族館)、海洋生物館、海獸館、淡水生物館和青島海底世界為主體的展覽場館。
認識海洋從這裡開始……
「認識海洋從這裡開始……」這是青島水族館的宣傳語,也是對於青島水族館最恰當、最接地氣的描述。青島水族館現有海洋生物標本二萬餘件,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是全國唯一的海產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的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題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藏標本之豐富,歷年來發表的科學論文、專著和科普著作、研究成果之豐碩,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近年來,青島水族館先後進行了幾次大規模改造,展出水平和規模有了很大提高。展廳池壁採用高檔裝飾材料裝飾,並採用全新技術製成的亞克力玻璃分別建造了蔚為壯觀的大型洄遊水槽、水母展池以及海龜池等,還特別邀請國際一流造景師模擬真實海底景觀進行池內的布景製作。
如今,步入改造後的水族館,仿佛置身於真實的海洋世界。一個個玻璃展池向人們展現各種水母的生活情景:海月水母、咖啡金黃水母在池中輕盈飄過,大腹便便的海龜步履蹣跚地爬行;大洄遊池中,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魚群川流不息,珊瑚和海葵搖曳觸手向你致意。這些婀娜多姿的水生動物,同居於這個熙熙攘攘的大家庭中,構成了光怪陸離的水族世界。
巍巍水族館,悠悠海洋情,青島水族館已走過了八十八載歲月。在這八十多年裡,青島水族館秉承「普及海洋知識、構築藍色文明」的辦館宗旨,以發展海洋科普事業為己任,為推動海洋科普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從1932年全國第一座水族館的誕生到當下的夢幻水母宮;從1937年海濱生物研究所的成立到現在的青島海產博物館海洋生物館。這座古老的城堡也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升級,見證了青島海洋生物展覽的歷史,引領我們以更先進的技術探秘海洋。
【來源:青島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