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蒲風曾在《青島》一詩中說,天主教堂是青島的雙眼,而
觀象山則是「她凸起的頭顱」。順著僻靜的觀象二路前行,便可登上觀象山山頂。這裡高聳的7層「石頭樓」,曾是德佔時期的觀象臺。1931年,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圓頂天文臺又在此誕生,併入選當時的青島十景之一「穹臺窺象」。而這座幽靜的小山不僅是中國氣象學會的誕生地,還有青島人熟知的「望火樓」。也許您不知道,其實珠峰的海拔也是由此測得,青島的城市坐標也設在山巔,而山下蜿蜒的兩條小路上還有眾多的名人故居。下面,讓我們穿越百年風雲,走進這座氣象萬千的小山。
■觀象山上的「石頭樓」曾是「遠東三大觀象臺」,青島水族館由其建造「遠離故土的德國使者,建此高樓於異國海濱;任是風暴洶湧,抑或電閃雷鳴。危急時總會向您通報,遠航的船舶啊,請放心。這巍然聳立的城堡,就像是德意志人在向世界問候。」
——1912年,青島觀象臺樓內刻詩
說起古人的傳奇故事,大都講一句「夜觀天象,掐指一算」。而在青島,就有一座名為「觀象」的山。
「觀象山是個小山頭,以前人們管信號山叫大石頭山 ,管這裡就叫小石頭山。」島城文史學者魯海介紹 ,位於市南區的觀象山曾經一片荒涼,連正式的名字也沒有。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後 ,在該山興建貯水池,這裡才開始被人稱為「水道山」。然而,風雲變化,誰也沒有想到這座不起眼的小山頭卻在日後成為青島乃至近代中國的「科研之山」。
走在老城區的中部,可以看到一座掩映在紅瓦綠樹間的褐色「石頭樓」。這座立於觀象山山頂的7層德式建築,便是青島觀象臺最初的辦公樓。1898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在如今的館陶路1號設立的一座簡易的氣象觀測點,用以「為海港業務及船舶航行之發展」而收集青島的氣溫、風力、潮汐等氣象資料。之後 ,這處「氣象天測所」又搬到了如今的上海支路一帶,並於 1904年在大港碼頭設立了驗潮井,還安裝上了自動驗潮儀。1905年,觀測所又搬遷到了當時的「水道山」上。青島觀象臺臺長孫立南介紹 ,根據資料記載,觀測所剛搬到山上時,只有兩間簡陋的觀測室。到了1910年才開始籌建這座21米高的觀象大樓,「這個樓是歐洲中世紀城堡式的建築,1912年才建成,很雄偉。我進去看過,這裡面的牆上還嵌著一塊漢白玉的石碑,上邊刻著一首德國詩,說『這巍然聳立的城堡,就像是德意志人在向世界問候。』」而在德國海軍的備忘錄中,則這樣記載了當時情況:「所完成的建築包括一座主辦公樓。內設辦公室、寬敞的實驗室、圖書館、公共閱覽室、存放時鐘的恆溫地下室、金工車間及其他附屬房間。除此之外,地磁觀察室也在規劃之內。」「石頭樓」建成之後 ,這裡被命名為「皇家青島觀象臺」。而當時除了預報天氣以外,這裡還負責天文觀測、準點報時、地磁地震、水文測量、地形繪測等多個項目,並管轄濟南及膠濟鐵路沿線設立的10多個觀測點。
但之後的歲月,並沒有像詩歌中所說的那樣,1914年日軍攻佔青島,讓德國人從這裡發出的「問候」戛然而止。觀象臺也被改名為「青島測候所」。日軍對這裡的科研價值十分看重,以致於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時,仍以「中國沒有氣象專業人才」為由拒絕交出觀象臺,並繼續盤踞在此。「當時派來接收觀象臺的是北京中央觀象臺氣象科科長蔣丙然,還有氣象學家竺可楨,天文學家高平子,結果日本人不讓他們接手工作,臺裡的職員也還是日本時期的僱員。」孫立南介紹直到1924年,蔣丙然、高平子、宋國模等人才順利接收了觀象臺,而竺可楨則沒有再來。同年,中國氣象協會在觀象臺成立,並延續至今。而當時同屬於「遠東三大觀象臺」的「上海觀象臺」仍歸法國人掌握,「香港觀象臺」更是到了1997年之後才由中國政府接管。所以,這裡也成為當時唯一一座在我國主權下進行獨立科研的觀象臺。
回歸後的觀象臺迅速發展,1928年這裡成立海洋科,我國的海洋科研工作由此起步。到了1931年,山上又建成了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圓頂天文臺,並於次年引進了法國生產的天文望遠鏡。而1932年建成的青島水族館及海產博物館起初也是由青島觀象臺設計建造並進行管理的。再加上德國人留下的地磁觀察室,觀象臺涉及的學科一度涵蓋了「海陸空」三大領域。
青島解放後,觀象臺的工作被一分為五,天文、地震、地磁 、海洋交由中科院管理,氣象部分則歸海軍管轄。之後地震、地磁、海洋三部遷離該山,天文部則搬入1931年建成的天文臺中,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並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