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感冒,一晚上沒睡好,後半夜全是做夢在寫觀象臺。我就納悶了,這是觀象臺在提醒我嗎?明明我的計劃裡沒想寫它。
觀象臺可能是青島為數不多,全國獨有且免費對市民開放的景點之一吧。下半年我每到周末就帶著我家二年級小妞,坐地鐵穿山越海到青島老城區玩,觀象臺是其中之一,我想去看看那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雖然很多人看來就那麼一處小石頭房子,還不開放,但我覺得它已經足夠美,足夠震撼。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看一個景點不是為了眼前那一點點的風景,更多的是它背後的歷史風雲變幻。
觀象山在老城區觀象二路上,一座75米海拔的小山,周圍已經被住宅佔滿,從一條窄窄的山路上去,走不了多久眼前就豁然開朗,11月8日正值深秋,尚未凋落的紅葉,滿地的黃葉,還有依然挺拔蔥蘢的各種樹木,小山上五彩斑斕、清幽安靜。
以下資料來自百度:
1898年,德國侵佔青島,帶來西方現代天文氣象學先進的「器測」方法。當時的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氣象天文測量所,就是後來在1912年正式落成的青島觀象臺新臺的前身。由此這座青島著名的小山被命名為觀象山。
1898年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在館陶路1號建氣象天文測量所,1905年改稱「皇家青島觀象臺。」
1914年,日本侵佔青島後,曾將青島觀象臺改名為青島測候所,又改稱氣候測量所。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之後,任命著名天文學家蔣丙然先生作觀象臺臺長。
1924年,我國正式接收改稱觀象臺。
周日觀象臺不開放,只能遠觀,但建築之美也足以撼動人心。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網上說的21米的觀象臺原址我沒看到,不光是我,我爸爸、我妹妹也都沒看到,所以為了看1912年完工的觀象臺原址我還得再去一次。)
(圖片來源:網絡)
網絡介紹:天文圓頂屋建於1930——1931年。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天文觀測室。整體建築是花崗巖圓體,直徑為7.8米,高約14米,頂部的球形是鋼木結構,以紫銅皮包裹,銀光閃亮,可轉動,轉動一周為9分鐘。
萬國經度測量碑位於圓頂屋北坡下。落成於1987年8月7日。背面刻有第一屆(1926)萬國經度測量青島地理坐標:東經120˚19′ 北緯36˚04'。
碑文如下:1926年5月,國際經度聯測委員會致函邀請青島觀象臺參加第一屆萬國經度測量,青島觀象臺作為唯一獨立代表中國本土科學界的科研院所參加此次活動;1933年,觀象臺參加第二屆萬國經度測量,所測結果頗得國際稱譽。
我心心念念想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位於山前一座方形小石屋內,是中國海拔的起點,中國永久性水準原點。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於1952年測定。方形小石屋外形為歐式建築。四周石柱石欄相護,佔地68平方米。
(圖片來源:網絡)
綠蔭下,建築安靜矗立,無論石材、造型、線條、雕花,美輪美奐,渾然天成,美的震撼人心,讓人覺得:這座小房子,它原本就是這樣,它原本就該這樣,只有這樣的端莊凝重才能彰顯它守護的水準原點的「大中至正」。
石屋不開放。也無從了解水準零點到底怎麼回事。巧合的是,不久後的12月8日,中國和印度聯合公布了新的珠穆朗瑪峰測量結果。報紙上登載了這次測量,也介紹了觀象山,青島觀象山就是珠峰的起測點。原來,這所石屋裡面的旱井下,鑲嵌了一個長18釐米的瑪瑙,其上以銅護罩與石護蓋覆蓋。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瑪瑙頂部的海拔高度為72.26米,國家測繪局將它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這是一個多麼有意義的地標啊!
(圖源見水印)
令我念念不忘的,還有青島觀象臺後面的歷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首任臺長蔣炳然和孫壽甡。
(△ 蔣丙然(左三)與青島觀象臺的同事們
來源:青島檔案公眾號)
1921年冬天,華盛頓《九國公約》籤署,要求日本將其在「一戰」後佔領的青島和膠濟鐵路交還中國。日本人答應了所有條件,惟獨留下了青島觀象臺。理由是中國沒有合適的技術人員能夠讓這個觀象臺順利運轉,膠州灣來來往往的各國船隻,會失去科學的指揮和管理,將給這個繁忙的港口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不過,他們還是留下了最後一道口子——只有時任中央觀象臺氣象科科長的蔣丙然能夠勝任這裡的工作,如果他來上任,觀象臺馬上就交。
通過蔣丙然的努力,東亞16處重要地點——東京、長崎、貝加爾湖、馬尼拉、關島等地的氣象資料,以免費急電的方式,每天兩次拍發至中央觀象臺。1916年元月,中央觀象臺正式每天兩次向社會作天氣預報,上午9時在臺內懸掛信號旗,晚間由北京各報館向社會公布。這便是我國現代天氣預報的開端,蔣丙然也被當時的輿論稱為「開千年未有之先河」。
(▲孫壽甡先生在天文圓頂室內 來源見水印)
「青島文物保護建築」公眾號還提到了這樣一段歷史:觀象臺於1978年撤銷建制,但時任孫壽甡臺長認為青島觀象臺堪稱我國近代天文、地磁、地震、海洋諸學科的發祥地,其撤銷對科學普及工作及天文觀測的持續性等方面是嚴重的損失。因此他堅守於此,持續進行天文觀測及設備維護,並於1986年,使用青島觀象臺設備參與哈雷彗星的觀測,主持完成一系列有關哈雷彗星的著作。經孫壽甡先生15年的奔走呼籲,於1993年原名原隸恢復建制。
了解了這些歷史,你會不由得對這些無言的建築肅然起敬。感慨於青島的海洋、地理、軍事優勢,使得日本久久覬覦,兩次侵佔;又感慨於青島的回歸之路坎坷曲折,但總有人為了家國挺身而出;還感動於時代風雨之下,一群科學家追光不止,螢火前行——這是對心靈的蕩滌,也是旅行打卡的意義,更是我堅持不懈帶著我家小妞兒到處走走看看的最大願望——用歷史啟迪心靈,在遊歷中學會思考。
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
這一年,
公眾號因我的疏懶更新不多,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
(鞠躬)
許個新年願望吧!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流年不負,歲月可期——
願你我去危就安,得償所願;
願錦繡河山,春風萬裡,
願疫情散去,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