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觀象臺:星漢燦爛,氣象巋然

2021-01-17 淡雅玫瑰園

昨天感冒,一晚上沒睡好,後半夜全是做夢在寫觀象臺。我就納悶了,這是觀象臺在提醒我嗎?明明我的計劃裡沒想寫它。


觀象臺可能是青島為數不多,全國獨有且免費對市民開放的景點之一吧。下半年我每到周末就帶著我家二年級小妞,坐地鐵穿山越海到青島老城區玩,觀象臺是其中之一,我想去看看那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雖然很多人看來就那麼一處小石頭房子,還不開放,但我覺得它已經足夠美,足夠震撼。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看一個景點不是為了眼前那一點點的風景,更多的是它背後的歷史風雲變幻。



觀象山在老城區觀象二路上,一座75米海拔的小山,周圍已經被住宅佔滿,從一條窄窄的山路上去,走不了多久眼前就豁然開朗,11月8日正值深秋,尚未凋落的紅葉,滿地的黃葉,還有依然挺拔蔥蘢的各種樹木,小山上五彩斑斕、清幽安靜。


以下資料來自百度:

1898年,德國侵佔青島,帶來西方現代天文氣象學先進的「器測」方法。當時的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氣象天文測量所,就是後來在1912年正式落成的青島觀象臺新臺的前身。由此這座青島著名的小山被命名為觀象山。 

1898年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在館陶路1號建氣象天文測量所,1905年改稱「皇家青島觀象臺。」

1914年,日本侵佔青島後,曾將青島觀象臺改名為青島測候所,又改稱氣候測量所。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之後,任命著名天文學家蔣丙然先生作觀象臺臺長。

1924年,我國正式接收改稱觀象臺。


周日觀象臺不開放,只能遠觀,但建築之美也足以撼動人心。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網上說的21米的觀象臺原址我沒看到,不光是我,我爸爸、我妹妹也都沒看到,所以為了看1912年完工的觀象臺原址我還得再去一次。)

(圖片來源:網絡)

網絡介紹:天文圓頂屋建於1930——1931年。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天文觀測室。整體建築是花崗巖圓體,直徑為7.8米,高約14米,頂部的球形是鋼木結構,以紫銅皮包裹,銀光閃亮,可轉動,轉動一周為9分鐘。


萬國經度測量碑位於圓頂屋北坡下。落成於1987年8月7日。背面刻有第一屆(1926)萬國經度測量青島地理坐標:東經120˚19′ 北緯36˚04'。

碑文如下:1926年5月,國際經度聯測委員會致函邀請青島觀象臺參加第一屆萬國經度測量,青島觀象臺作為唯一獨立代表中國本土科學界的科研院所參加此次活動;1933年,觀象臺參加第二屆萬國經度測量,所測結果頗得國際稱譽。



我心心念念想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位於山前一座方形小石屋內,是中國海拔的起點,中國永久性水準原點。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於1952年測定。方形小石屋外形為歐式建築。四周石柱石欄相護,佔地68平方米。

(圖片來源:網絡)

綠蔭下,建築安靜矗立,無論石材、造型、線條、雕花,美輪美奐,渾然天成,美的震撼人心,讓人覺得:這座小房子,它原本就是這樣,它原本就該這樣,只有這樣的端莊凝重才能彰顯它守護的水準原點的「大中至正」。


石屋不開放。也無從了解水準零點到底怎麼回事。巧合的是,不久後的12月8日,中國和印度聯合公布了新的珠穆朗瑪峰測量結果。報紙上登載了這次測量,也介紹了觀象山,青島觀象山就是珠峰的起測點。原來,這所石屋裡面的旱井下,鑲嵌了一個長18釐米的瑪瑙,其上以銅護罩與石護蓋覆蓋。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瑪瑙頂部的海拔高度為72.26米,國家測繪局將它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這是一個多麼有意義的地標啊!

(圖源見水印)

令我念念不忘的,還有青島觀象臺後面的歷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首任臺長蔣炳然和孫壽甡。

(△ 蔣丙然(左三)與青島觀象臺的同事們

來源:青島檔案公眾號)

1921年冬天,華盛頓《九國公約》籤署,要求日本將其在「一戰」後佔領的青島和膠濟鐵路交還中國。日本人答應了所有條件,惟獨留下了青島觀象臺。理由是中國沒有合適的技術人員能夠讓這個觀象臺順利運轉,膠州灣來來往往的各國船隻,會失去科學的指揮和管理,將給這個繁忙的港口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不過,他們還是留下了最後一道口子——只有時任中央觀象臺氣象科科長的蔣丙然能夠勝任這裡的工作,如果他來上任,觀象臺馬上就交。


通過蔣丙然的努力,東亞16處重要地點——東京、長崎、貝加爾湖、馬尼拉、關島等地的氣象資料,以免費急電的方式,每天兩次拍發至中央觀象臺。1916年元月,中央觀象臺正式每天兩次向社會作天氣預報,上午9時在臺內懸掛信號旗,晚間由北京各報館向社會公布。這便是我國現代天氣預報的開端,蔣丙然也被當時的輿論稱為「開千年未有之先河」。

(▲孫壽甡先生在天文圓頂室內 來源見水印)


「青島文物保護建築」公眾號還提到了這樣一段歷史:觀象臺於1978年撤銷建制,但時任孫壽甡臺長認為青島觀象臺堪稱我國近代天文、地磁、地震、海洋諸學科的發祥地,其撤銷對科學普及工作及天文觀測的持續性等方面是嚴重的損失。因此他堅守於此,持續進行天文觀測及設備維護,並於1986年,使用青島觀象臺設備參與哈雷彗星的觀測,主持完成一系列有關哈雷彗星的著作。經孫壽甡先生15年的奔走呼籲,於1993年原名原隸恢復建制。

了解了這些歷史,你會不由得對這些無言的建築肅然起敬。感慨於青島的海洋、地理、軍事優勢,使得日本久久覬覦,兩次侵佔;又感慨於青島的回歸之路坎坷曲折,但總有人為了家國挺身而出;還感動於時代風雨之下,一群科學家追光不止,螢火前行——這是對心靈的蕩滌,也是旅行打卡的意義,更是我堅持不懈帶著我家小妞兒到處走走看看的最大願望——用歷史啟迪心靈,在遊歷中學會思考。

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

這一年,

公眾號因我的疏懶更新不多,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

(鞠躬)

許個新年願望吧!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流年不負,歲月可期——

願你我去危就安,得償所願;

願錦繡河山,春風萬裡,

願疫情散去,春暖花開!


相關焦點

  • 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舉辦公眾科學日活動
    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舉辦公眾科學日活動 2019-05-27 紫金山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19日,百餘公眾走進青島觀象臺圓頂觀測室,穹臺窺象。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大家了解了觀象臺的歷史沿革,並通過望遠鏡觀測太陽,感受百年觀象臺濃厚的歷史及科學氛圍。
  • 我國唯一天文鐘在青島觀象臺恢復青春
    修復後的格拉蘇蒂天文鐘12月20日,經過德國格拉蘇蒂鐘錶有限公司近16個月的修復,格拉蘇蒂天文鐘正式交付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該臺32釐米天文望遠鏡(大赤道儀)也在天文鐘的指揮下重新運轉起來。青島觀象臺保存的這臺格拉蘇蒂天文鐘在國內是僅存的惟一一臺,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自1956年使用以來一直為青島觀象臺的32釐米天文望遠鏡提供秒信號,帶動望遠鏡的跟蹤系統,分別進行了小行星定位、人造衛星觀測、太陽黑子精細結構觀測、彗星、雙星、掩星等特殊天象的觀測。2009年2月, 望遠鏡頻繁出現故障,跟蹤精度誤差很大,最後問題落在為望遠鏡提供秒信號的天文鐘身上。
  • 【青島記憶】消逝百年覓餘音,青島觀象臺報時球
    青島觀象臺報時球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超過兩個人就會有統一時間的問題,所以人們需要建立授時系統
  • 青島觀象臺最大規模升級結束 將首次觀測日珥(圖)
    經過一個月的改造修繕,昨日,青島觀象臺天文圓頂觀測樓恢復到最初模樣並重新投入使用。而這只是升級工程的一部分。今年該臺首次引進色球望遠鏡,增加日珥觀測,同時與國際天文組織對接,啟動太陽黑子觀測數位化工程,包括將太陽黑子觀測圖掃描進行電子存檔。本次功能升級是觀象臺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 116歲夏日星空圖現身觀象臺
    116歲夏日星空圖現身觀象臺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5.01 星期五     昨天,記者從青島觀象臺獲悉,從觀象臺倉庫中發現的1899年奧匈帝國時期製作的一幅夏日星空圖已被列入可移動文物之列,而且國內僅此一件。
  • 知否後,姊妹篇《星漢燦爛》備案!關心則亂又一部古裝宅鬥劇來襲
    近日,網上傳來好消息,另一部備受關注的小說《星漢燦爛,萬幸連連》已經完成,並已備案,即將開拍!根據這部電視連續劇的拍攝公開名單,明星人物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劇集總數是66集。拍攝將於2020年12月開始,需要8個月才能完成製作。製片人是北京新光電影有限公司。
  • 觀象臺9日晚邀您賞上弦月
        半島都市報4月8日訊(記者王悅 )  4月9日,美麗的上弦月將現島城天空,夜間的月亮連月面上的「環形山」也清晰可見,青島觀象臺將邀市民一起賞月。    4月9日(農曆初七),月亮8時51分升起 ,23時落下,月面亮面朝西。
  • 【海之戀原創地帶510】青島記憶(12)
    1905年,德國人將原設於館陶路1號的皇家青島觀象臺遷至水道山上,與上海徐家匯觀象臺、香港觀象臺並稱為遠東三大觀象臺。1911年,此山改稱「觀象山」。      青島觀象臺,是中國現代天文事業的發祥地之一。
  • 獨家:青島老街系列 觀象山上觀宇宙浩瀚
    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在此山興建貯水池,遂命名為「水道山」。1905年,德國人將原設於館陶路1號的皇家青島觀象臺遷至水道山上,與上海徐家匯觀象臺、香港觀象臺並稱為遠東三大觀象臺之一。1911年,此山改稱「觀象山」。
  • 青島觀象山的歷史記憶:穹臺窺象風雲百年(圖)
    詩人蒲風曾在《青島》一詩中說,天主教堂是青島的雙眼,而觀象山則是「她凸起的頭顱」。順著僻靜的觀象二路前行,便可登上觀象山山頂。這裡高聳的7層「石頭樓」,曾是德佔時期的觀象臺。1931年,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圓頂天文臺又在此誕生,併入選當時的青島十景之一「穹臺窺象」。
  • 珠峰量身高從青島起算 水準原點為何設在觀象山?
    1910年,在天文學博士梅爾曼主持下興建大樓,1911年1月1日,德國天文學會將其命名為「皇家青島觀象臺」,水道山也改名為觀象山。 隨著1912年1月9日新觀象臺的落成,「一座城市的天文視野就此展開」。
  • 珠峰身高水準原點就在青島觀象山 半島記者採訪解密四大原因
    >>>原因探秘能夠成為唯一的測量標誌,觀象臺的科學成果功不可沒觀象山能夠成為水準原點,除了因為青島海面平靜、觀象山為整塊花崗巖外,還因為青島驗潮站有百年驗潮的數據,觀象臺較早開啟天文、氣象、海洋等科學研究,且臥虎藏龍,聞名中外的科學家蔣丙然、高平子等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青島水準原點
    青島水準原點小屋    劉宜慶 攝    觀象山頂正中三岔路口上,有一座有門無窗、鐵門常年閉鎖的神秘小屋。造型別致,典雅精美。四周由花崗石和鐵護欄兩重護衛著。屋內層層籠罩,中心藏著一個小小的牢固標誌,這就是科學界大名鼎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水準原點。    青島水準原點是我國高程系統的起始水準點。
  • 見證歷史變遷的青島水族館,老青島人的美好回憶
    歷經87年,這座建築也見證了青島的歷史變遷。 1931年,青島水族館奠基典禮。並決定以中國海洋研究所的名義籌建青島水族館,擇址於青島海濱公園(今魯迅公園)內的萊陽路4號。建設費用由當時的教育部、實業部、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所、青島市政府、山東省政府、青島大學、青島觀象臺、萬國體育會、東北海軍司令部及宋春舫、朱潤生、蔣丙然等捐助。工程於1931年破土,1932年2月竣工,同年5月8日舉行了開館典禮。青島觀象臺臺長蔣丙然兼任青島水族館館長,「青島水族館」五個字為胡若愚所書。
  • 青青島·專訪|青島的百年海洋夢從這裡起航,青島水族館館長齊繼光...
    八十多年來,青島水族館經歷過榮光也遭遇過動蕩,但老一輩科學家深耕海洋科普的精神卻從未中斷。認識海洋從這裡開始,青島新聞網記者近日獨家專訪青島水族館館長齊繼光,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青島水族館背後的那些故事。「在當時青島紛紛採用歐式建築的情況下,唯獨青島水族館選擇了中國城垣式古典民族建築造型。這是為什麼呢?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先生是這樣解釋的——青島先後被德日殖民,『一切建築物,純為西洋化。今水族館能以中國古代建築,表現吾國固有文化,在青島可稱鳳毛麟角。』於是,一座中國風的宮殿式建築出現在碧海綠樹的掩映之中,這座建築也賦予了青島水族館獨特而典雅的氣質。」
  • 青島百年海洋夢從這裡起航!講述青島水族館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八十多年來,青島水族館經歷過榮光也遭遇過動蕩,但老一輩科學家深耕海洋科普的精神卻從未中斷。認識海洋從這裡開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青島水族館背後的那些故事。「在當時青島紛紛採用歐式建築的情況下,唯獨青島水族館選擇了中國城垣式古典民族建築造型。這是為什麼呢?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先生是這樣解釋的——青島先後被德日殖民,『一切建築物,純為西洋化。今水族館能以中國古代建築,表現吾國固有文化,在青島可稱鳳毛麟角。』於是,一座中國風的宮殿式建築出現在碧海綠樹的掩映之中,這座建築也賦予了青島水族館獨特而典雅的氣質。」
  • 青島中秋賞月十大景觀新鮮出爐
    為了幫市民找到賞月的好去處,本報聯合青島觀象臺推出尋找青島「最佳拍月地」活動。經過半個多月的論證,昨日,青島觀象臺發布了最新出爐的「島城十大賞月景觀」。本報聯合青島觀象臺推出了尋找青島「最佳拍月地」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共推薦了百餘處賞月地。最終,專家們根據天文觀測、人文歷史、環境景觀等因素,反覆論證,從中選出十大「賞月景觀」。    「賞月我更注重意境,人都能登上月球了,再清楚也不可能比到月亮上看得更清楚吧。 」島城著名的文史學家魯海介紹說,每逢中秋佳節,談月賞月便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 這些「中國第一」都來自青島? 第一條公路、最早的礦泉水、第一臺...
    中國人第一座天文觀測室——青島觀象臺  青島觀象臺成立於1898年,1924年開創中國時間服務先河,1931年中國人建造的第一座觀測室在青島觀象臺竣工,1932年中國第一架天文照相望遠鏡在青島觀象臺安裝。
  • 青島有19個中國第一你知道幾個 太驕傲了(圖)
    本文來自「青島新聞客戶端*關心」    作為地地道道的青島人,你知道青島在中國有幾個第一嗎?看完這條微信你就知道啦! 對,俺們青島就是如此傲嬌, 在這些方面我們就是第一!    13    中國第一啤酒品牌——青島啤酒青島啤酒領軍中國,影響世界。
  • 徐匯記憶:走進徐家匯觀象臺的前世今生(一)
    2005年,徐家匯觀象臺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14年獲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歸入徐家匯天主教歷史建築群。  讓我們一同走近徐家匯觀象臺的前世今生,在徐家匯觀象臺140餘年發展的歷史畫卷中,感受上海近現代氣象科學的漫長曆程,記錄下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斷和發展足跡吧~  徐家匯觀象臺成立於1872年,是中國境內沿海的第一座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