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觀象臺最大規模升級結束 將首次觀測日珥(圖)

2020-12-04 半島網官網
  

  經過一個月的改造修繕,昨日,青島

觀象臺

天文圓頂觀測樓恢復到最初模樣並重新投入使用。而這只是升級工程的一部分。今年該臺首次引進色球望遠鏡,增加日珥觀測,同時與國際天文組織對接,啟動太陽黑子觀測數位化工程,包括將太陽黑子觀測圖掃描進行電子存檔。本次功能升級是觀象臺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現場 圓頂觀測樓修舊如舊

  昨天,天文圓頂觀測樓下,工人們還在作最後的整理。而整個樓體的修繕已經結束。 「這個樓是193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這是它建成後的首次外牆修繕。 」」孫立南臺長說。

  因為天文圓頂屬文物建築,修繕是在保護原貌的基礎上修舊如舊,再現80多年前的老樣子。 「我找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圓頂觀測樓剛建成時的照片,還找出了當年施工圖等老資料。」孫立南說,「你看,在紫銅觀測圓頂下面是這段與主體樓相連接的『脖子牆』,就是根據老照片和以前的圖紙,採用了傳統的拉毛工藝,就是那種海浪起伏的感覺。這種拉毛外牆在老青島,特別是德佔期間特別流行。 」

  據了解,此次重點修繕了天文圓頂,首先解決了圓頂的漏水問題,對裂縫進行找補,整體重新刷上新的防水漆。  

亮點 今年能看太陽「吐火舌」

  「今年,我們將啟動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升級工程。 」孫立南說,今年將購進一臺色球望遠鏡,首次在青島進行日珥觀測,增加了青島觀象臺對太陽觀測的內容。

  「太陽的周圍鑲著一個紅色的環圈,上面跳動著鮮紅的火舌,這種火舌狀物體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的標誌之一。之前我們對日珥的觀測是一項空白。 」孫立南介紹說,此次引入的是一臺用某一單色光觀測譜斑、耀斑、日珥等太陽色球層活動現象的光學望遠鏡。色球層的亮度比光球層微弱得多,也比白晝天空背景暗弱。平時,用普通光學望遠鏡只能觀測到太陽的光球,無法觀測色球。如果在望遠鏡的光路中加一具雙折射濾光器,只透射色球譜線的窄帶單色光,在成像焦面上便得到色球的單色像,既可以用目視,也可以用照相方法觀測。天文學家就是利用色球層的這一特點製造出色球望遠鏡。據介紹,今年市民到觀象臺就可以直接通過望遠鏡欣賞到太陽吐火舌的震撼畫面了。

  升級 手繪太陽黑子圖要拍「電子照」

  作為中國手繪太陽黑子的發源地,89年來,青島觀象臺一直堅持著手繪太陽黑子。從今年開始,觀象臺將與國際接軌,實施太陽黑子的數位化工程。在保留手繪太陽黑子這一「亞洲天文遺產」的同時,對之前所有的手繪太陽黑子圖進行掃描入庫,今後對太陽黑子實施精細化觀測。通過拍照,能清楚地看到太陽臉上的「黑斑」。

  「太陽黑子的數位化工程,通俗地說,就是將所有的太陽黑子觀測信息和資料都納入電子化體系中,同時與國際天文組織實現同步的傳輸與對接。」孫立南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繪製了5萬多張太陽黑子圖。這些圖,我們都保存了下來,成為國家天文研究的重要資料。今年,我們要把這5萬多張太陽黑子圖全部掃描進『電子庫』中。 」

  同時,在天文望遠鏡上加一套濾光設備以及精細化拍照的相機,自動地給太陽黑子拍清晰的「大頭照」。除了能知道它的數量和面積,還能對太陽黑子「察顏觀色」,看到太陽黑子「臉」上的變化,包括太陽黑子半影或外層區域的暗核精細結構。 記者 田 璐

   [編輯: 林永麗]

相關焦點

  • 青島觀象臺:星漢燦爛,氣象巋然
    當時的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氣象天文測量所,就是後來在1912年正式落成的青島觀象臺新臺的前身。由此這座青島著名的小山被命名為觀象山。 1898年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在館陶路1號建氣象天文測量所,1905年改稱「皇家青島觀象臺。」1914年,日本侵佔青島後,曾將青島觀象臺改名為青島測候所,又改稱氣候測量所。
  • 【青島記憶】消逝百年覓餘音,青島觀象臺報時球
    青島觀象臺報時球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超過兩個人就會有統一時間的問題,所以人們需要建立授時系統
  • 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舉辦公眾科學日活動
    19日,百餘公眾走進青島觀象臺圓頂觀測室,穹臺窺象。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大家了解了觀象臺的歷史沿革,並通過望遠鏡觀測太陽,感受百年觀象臺濃厚的歷史及科學氛圍。  青島觀象臺與青島市天文愛好者協會先期針對相關內容對科普志願者進行系統培訓,無論是隕石知識、望遠鏡原理及展板內容的相關知識講解,還是青島觀象台歷史和太陽白光觀測等,志願者們生動有趣又飽含知識量的講解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使每一個疑問得到解答,起到了科普大眾的作用。
  • 我國唯一天文鐘在青島觀象臺恢復青春
    修復後的格拉蘇蒂天文鐘12月20日,經過德國格拉蘇蒂鐘錶有限公司近16個月的修復,格拉蘇蒂天文鐘正式交付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該臺32釐米天文望遠鏡(大赤道儀)也在天文鐘的指揮下重新運轉起來。格拉蘇蒂天文鐘是專門為天文觀測設計、能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天體時空運行的儀器。它是把動力機械和許多傳動機械組合在一個整體裡,利用幾組齒輪系把機輪的運動變慢,使它經常保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和天體運動一致。青島觀象臺保存的這臺格拉蘇蒂天文鐘在國內是僅存的惟一一臺,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 116歲夏日星空圖現身觀象臺
    昨天,記者從青島觀象臺獲悉,從觀象臺倉庫中發現的1899年奧匈帝國時期製作的一幅夏日星空圖已被列入可移動文物之列,而且國內僅此一件。近日,觀象臺將對這件寶貝進行修繕,同時尋找懂天文知識的德語翻譯,來破譯星圖中隱藏的未知奧秘。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于波 曲韜 攝影報導古星圖幅寬達兩米    昨日中午,記者來到觀象臺,一睹了這張116歲的捷克古星空圖。 「這張圖是我們觀象臺所有星圖中最大的一個。」
  • 青島有19個中國第一你知道幾個 太驕傲了(圖)
    本文來自「青島新聞客戶端*關心」    作為地地道道的青島人,你知道青島在中國有幾個第一嗎?看完這條微信你就知道啦! 對,俺們青島就是如此傲嬌, 在這些方面我們就是第一!    3    世界第一大影視基地——東方影都    青島東方影都位於美麗的新城靈山衛,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產業基地。由萬達集團投資500億元建設,於2013年9月開工。
  • 壯觀的日珥現象:巨大的氣體牆和等離子拋擲物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珥時常會釋放壯觀的熾熱氣體牆,甚至在地面上觀測者也可通過望遠鏡觀測到,通過清晰觀測這些太陽活動,將更多地揭開太陽之謎,以及太陽活動性對地球的影響。
  •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新聞—科學網
    國產海洋觀測儀器設備海試現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近日,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趙瑋教授處了解到,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持續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 青島觀象山的歷史記憶:穹臺窺象風雲百年(圖)
    詩人蒲風曾在《青島》一詩中說,天主教堂是青島的雙眼,而觀象山則是「她凸起的頭顱」。順著僻靜的觀象二路前行,便可登上觀象山山頂。這裡高聳的7層「石頭樓」,曾是德佔時期的觀象臺。1931年,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圓頂天文臺又在此誕生,併入選當時的青島十景之一「穹臺窺象」。
  • NASA觀測太陽日珥爆發 條件允許可形成新恆星
    NASA觀測太陽日珥爆發 條件允許可形成新恆星  【科技訊】10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天文臺在極紫外波段上觀測到太陽表面爆發的巨大日珥,強大的耀斑活動不僅使得空間天氣變得不太理想,也造成太陽表面「混亂不堪」。
  • 市民拍下日偏食全過程 太陽似被咬一口(圖)
    青島觀象臺組織市民進行觀測,並利用投影法拍攝到了日偏食的全過程。據青島觀象臺工作人員介紹,下一次我國境內條件較好的日全食在2035年。    準備 提前預約看日偏食    昨日上午,青島天氣晴朗,非常適合觀測日食天象。據了解,本次日食天象的全食帶起始於印度洋東北部,經過印度尼西亞的多個島嶼,以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在太平洋東北部結束。
  • 這些「中國第一」都來自青島? 第一條公路、最早的礦泉水、第一臺...
    中國人第一座天文觀測室——青島觀象臺  青島觀象臺成立於1898年,1924年開創中國時間服務先河,1931年中國人建造的第一座觀測室在青島觀象臺竣工,1932年中國第一架天文照相望遠鏡在青島觀象臺安裝。
  • 冰火兩重天:為什麼日冕如此熾熱而日珥卻如此清涼?
    本月21 日,數百萬天文愛好者將在美國享受一場被稱為日全食的盛宴。如果天氣好的話,在兩分鐘的黑暗中,他們將看到太陽外部的光度極度微弱的大氣——日冕,以及沉浸在日冕中被稱為日珥的紅色羽狀物質。從20 世紀40 年代開始,天文學家就已經知道,日冕比太陽的表面—— 光球—— 要熱一百萬度。
  • 交通丨世界最大規模海底隧道在青島開建
    交通丨世界最大規模海底隧道在青島開建 2020-10-30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匯記憶:走進徐家匯觀象臺的前世今生(一)
    此時落成的觀象臺建築面積並不大,當時主要是在屋頂平臺上進行黃道光和氣象要素的一般記錄。這成為徐家匯觀象臺的第一座建築,氣象觀測則成為該臺最早的研究部門。  1900年,由於業務發展需要,徐家匯觀象臺在徐光啟墓東,天主堂南,原臺址西側百米處建成一座新臺。傳教士們於1901年1月1日遷入新址工作。
  • 專家推薦「小孔成像法」看日偏食(圖)
    「小孔成像法」看日食就看你的創意  中廣網北京7月20日消息(記者雷蕾)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5時50分報導,距離我國長江流域日全食僅剩兩天時間了,22日上午8點25分,青島也將迎來12年來最大的一次日偏食
  • 獨家:青島老街系列 觀象山上觀宇宙浩瀚
    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在此山興建貯水池,遂命名為「水道山」。1905年,德國人將原設於館陶路1號的皇家青島觀象臺遷至水道山上,與上海徐家匯觀象臺、香港觀象臺並稱為遠東三大觀象臺之一。1911年,此山改稱「觀象山」。
  • 科技新聞速知:我天文學家獲得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我國首次在...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知力君每周將精選青少年及公眾最需要知道的熱點科技事件一起來領略科技的力量吧我天文學家獲得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該研究工作在11個標準差水平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基於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項目,趙公博團隊開發新的理論及數據分析方法,利用兩類星系樣本的交叉關聯,在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 (該範圍此前從未被探索),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
  • 青島開建世界最大規模海底隧道,將創造多項世界紀錄
    據介紹,膠州灣第二隧道在世界建設史上,將是海底隧道建設規模最大、海底公路隧道長度最長、隧道領域施工複雜程度最高的超級工程,將突破超特長隧道通風防災,大斷面隧道穿越大規模斷裂,超大直徑盾構與鑽爆法隧道海中對接,超大直徑盾構承受超高水壓等世界級難題,將引領世界超長跨海通道建設發展的未來,也必將成為我國新時代交通強國戰略的標杆工程和工程建設領域的重要裡程碑。
  • 觀測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太陽爆炸,科學家這次將有何收穫?
    簡介:天文學家在觀測太陽過程中,首次發現由火山噴發這一外部驅動因素引發的磁重聯——指由於太陽磁力線周期性折斷並重新排列,磁能轉換成動能、熱能和粒子加速度。該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強制重聯及建立預測模型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