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 的著名理想實驗,用來反駁量子力學的主流--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運用到宏觀物體上會得到非常荒謬的結論。所以這是個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推演實驗。
實驗過程是把一隻貓,一個裝有氰化物氣體的燒瓶和一個放射性原子核放進封閉的盒子裡。當放射性原子核發生衰變,盒子裡的檢測器檢測到放射性,就會打破燒瓶,釋放出有毒的氰化物氣體,殺死這隻貓。
但是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放射性原子核總是處於衰變與不衰變概率疊加的狀態,所以他們認為貓會處於既死又活的狀態,可是實驗得出的結論只有死貓與活貓。
二、洛倫茨的蝴蝶
洛倫茨是美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氣象學家。他在1961年,使用計算機模擬了大氣流動的數學模型。在某次實驗的計算過程中,他沒有從頭開始計算數據,而是從上一次計算中斷的地方繼續計算,但是最後計算結果卻與以往幾次完全不同。這次他計算出的結果是0.506,而實際正確的結果是0.506127,由此他意識到初期某個計算量的改變會導致最後與正確結果的巨大差異。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輕拍動翅膀,會導致一個月後美國德克薩斯州出現一場龍捲風。
洛倫茨將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且後來許多科幻題材作品中常常出現以「蝴蝶效應」為原型的情節,比如時空穿越到過去,稍微改變了一點歷史,結果卻給真實的現實帶來了難以想像的變化。
三、凱庫勒的銜尾蛇
凱庫勒是德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他也是苯的環狀結構的重要發現者。
凱庫勒自己向外界講述自己發現苯的環狀結構的過程時說,自己是在夢裡夢到了一隻咬著自己尾巴的蛇,並且咬住尾巴後蛇還在不停蠕動,仿佛一個正在旋轉中的圓圈。
由此凱庫勒開始了對苯結構的假想,藉由以往的研究成果,凱庫勒很快滿意地寫出了苯的結構式,指出芳香族化合物的結構含有封閉的碳原子環。苯結構的誕生是有機化學史上的一塊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