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毒害心臟」「綠植能強力除甲醛、霧霾」「家裡多擺幾盆綠植可以預防近視」……這些說法,你聽過嗎?綠植究竟是空氣衛士還是健康殺手?關於綠植的這些謠言,是時候逐一擊破了。
謠言一
多肉植物毒害心臟
多肉成為植物「萌寵」已不是一天兩天了,然而有觀點卻指出:「人接觸多肉可能會中毒,甚至引發心臟病。」多肉「萌萌噠」外表下真的「包藏禍心」嗎?
其實人們常說的多肉植物,在植物界不是指單一的某個科屬類群,而是對莖或葉的營養器官具有肥厚多汁特點的植物的統稱。據統計,常見的多肉植物至少來自25個科,如蘿藦科、仙人掌科、番杏科、景天科等,全世界有各種多肉植物近1萬種。
有毒的多肉植物只是多肉「家族」中的一小部分(僅景天科奇峰錦屬和大戟科屬於此類),且其毒性物質多數屬於生物鹼類,不具揮發性。只要不攝入或接觸汁液,單純擺在一邊並不會引發中毒或心臟問題。
類似傳言還有 「夾竹桃含致癌物不能種植」「滴水觀音有毒家裡不能養」,事實上只要不攝入或接觸其汁液,一般不會有健康風險。這類植物的擺放應當遠離小孩和寵物,以免誤食。對其進行修剪、分盆時,最好帶上手套,萬一皮膚不小心接觸到植物汁液,需及時用清水清洗;若出現過敏、中毒相關症狀,應儘快就醫。
謠言二
綠植能強力除甲醛、霧霾
搬進剛裝修完的新家,算得上是人生一大喜事,不過到處在傳「裝修甲醛汙染」讓人心頭一緊。在各種支招的「常識」中,最常見的就是「在屋裡種幾盆綠色植物,特別是吊蘭,吸收甲醛那叫一個強」。
事實上,有些植物對甲醛的忍耐力的確要強一些,甚至還有清除功能。這些植物會使甲醛與特定的化學物質反應,產生胺基酸,或者是直接變成碳酸和二氧化碳,從而進入物質循環,用於製造新的糖、脂肪或者蛋白質。這種機制是植物的一種防禦反應。但研究人員通過模擬含有甲醛的居室,測定了一些常見的室內盆栽觀賞植物對甲醛的處理能力。從實驗得到的吸收效率來看,其處理甲醛的能力不足以在短時間內顯著降低一般居室內的甲醛濃度。
舉例來說,目前被廣泛推崇的吊蘭處理甲醛的平均速度是1平方米大的葉片每小時處理0.15毫克甲醛。通常一株的吊蘭的葉面積不足0.1平方米。也就是說,一棵吊蘭1天之內能處理的甲醛總量只有0.36毫克。如果面積100平方米,層高3米的居室內,甲醛濃度是0.5毫克/立方米,總共有150毫克甲醛,要降到0.1毫克/立方米安全標準就需要至少清除120毫克甲醛,即使不考慮從裝飾材料裡新揮發出來的甲醛,這棵吊蘭也要工作333天。
此外,宣稱綠植能吸收霧霾也不靠譜。霾是由大氣中的塵粒、鹽粒、煙粒等固體顆粒物組成。綠植雖有一定的降塵作用,但沒有主動吸附顆粒的功能,只對「自投羅網」的灰塵有吸附作用。從效率上來說,植物降塵效果並不好,遠不如空氣淨化器來得實在。
謠言三
室內擺放綠植可以預防近視眼
電子產品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有一件事也讓很多人頭疼。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使我們眼睛產生疲勞,造成眼睛近視。而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寫字看書一段時間後,要看看遠處的綠色植物來保護視力。於是,根據這種做法,有人便認為在家裡多擺幾盆綠植,比如仙人掌、仙人球、綠蘿等,也可以預防近視,盯著電腦時間太長眼睛酸脹,就會看一看綠色的植物,好像這樣就能把眼睛的損傷找回來。
但我們要知道綠色是不會預防近視、減少視疲勞的。我們之所以看遠處的花草樹木會覺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為在長期注視近處時睫狀肌是持續收縮的,而遠眺可以緩解它的緊張狀態,這與看的什麼顏色、什麼物體並沒有多大關係。雖然心理學研究表明,綠色能使人舒緩鎮定,但對眼球本身並沒有特別的作用。
最好的護眼方法就是儘量少用電腦。持續用眼1小時後應休息10分鐘,用遠眺或眨眼的方式來幫助放鬆眼部肌肉。尤其不要熬夜打遊戲,因為網路遊戲常用密集強烈的藍光來製造「攻擊」效果,而強光、藍光可造成眼底損傷。
謠言四
仙人掌可以防輻射
眾所周知,仙人掌能在缺水、高溫、陽光強烈的沙漠生存,生命力頑強。據此有人認為,陽光裡有很多紫外線,仙人掌不懼豔陽有很強的抗輻射能力,因此很多上班族喜歡養一盆仙人掌放在辦公桌上用來防輻射。
事實上,這是一種心理作用。植物只能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紅光、遠紅光(紅外線)、紫光以及紫外線。但太陽中產生的「輻射能」與電子產品產生的輻射線是兩種概念,因此說仙人掌可以比別的東西更好地屏蔽或吸附這些輻射並無依據。況且,普通電腦周圍的電磁強度遠遠小於安全準則的限值,沒有必要擔心,也沒有必要額外「防輻射」。
謠言五
驅蚊草、夜來香可有效驅蚊
驅蚊草、夜來香等植物分泌的香葉醇、香茅醇、檸檬醛等物質,確實對昆蟲有一定的趨避作用。但這些物質只有在受到機械摩擦或昆蟲取食等物理損傷時,才會大量釋放。僅靠葉片散發出來的氣味濃度來驅蚊,是遠遠不夠的。
此外,長久放置於室內,夜來香等所謂驅蚊植物可能還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如果要在室內擺放,應儘量選擇放在通風的陽臺或窗口。(圖片源於網絡)(河北新聞網綜合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科技日報、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新華網,編輯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