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入侵目前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生態問題,有些外來物種的繁衍能夠起到好的好的作用,比如澳大利亞就曾專門引進屎殼郎幫助處理草場上的牛糞,然而大部分的外來物種並不友善,就澳大利亞而言,外來物種引進造成的損失要遠遠大於收益,比如說原本引進消滅甘蔗園裡害蟲的巨型海蟾蜍,結果海蟾蜍成了最大最頭疼的害蟲,已經達到上億的規模。
巨大的海蟾蜍,竟讓想著讓它們只吃甲蟲,想的未免太簡單了
外來物種其實也沒有多大的神力,它們也只是普普通通在自然法則的鞭撻下艱難繁衍的生物們,但在日益發達的貿易將它們帶離故鄉之後,這些外來物種失去了打壓它們的天敵和環境,那它們無數年來進化出來的生存本領將最大限度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最好的例子就是這兩年席捲全球的草地貪夜蛾,在它們的故鄉南美洲,它們也只是天敵們的口糧和育嬰袋。
這裡要說的大型蟒蛇——緬甸蟒,這種巨蟒沒有在東南亞泛濫,在我國還是一級保護動物,反倒是在太平洋另一頭的美國成災了,這是為什麼呢?
緬甸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稱為緬甸巖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巖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既然都說了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了,那我也提一下這六種巨型蛇類,它們分別是亞馬遜森蚺、網紋蟒、緬甸蟒、非洲巖蟒、紫晶蟒、印度蟒。
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平均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緬甸蟒是一種畢生都在生長的動物,也就是說它們並不會長到成年就定型了,原因是緬甸蟒大量的脊椎骨是可以增生的,隨著脊椎骨的增生體長也在增加,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此前最長的一條緬甸蟒長9.75米,但是大部分的個體多在五米以內,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是全球被飼養的蛇類中體重最重的紀錄保持者,在2005年,其體重達183公斤,體長則為8.2米。
緬甸蟒頭較大軀體小,無毒,吻端扁平,有3對唇窩(熱感應器官),身體以棕褐色為主,頭背有棕色箭頭狀斑,背面黃色,滿布不規則棕色雲狀大斑,腹部白色,洩殖腔兩側有一對爪狀殘肢,這個爪狀物長度僅約1釐米,略呈圓錐形,是退化的後肢殘跡,雖然這個結構只在蟒科成員身上可以發現,而且在雄性還是比較發達的,用處就是在交配時能夠用於抱握雌性,至於這麼點的爪子怎麼抱,這還是一個問題。
看到緬甸蟒還有個別稱叫雙帶蚺,這裡很多朋友可能被搞得頭暈容易混為一談,不太明白蟒和蚺怎麼區分,其實蟒和蚺在外觀並沒有太大區別,唯一不同的是蟒是卵生動物,蚺是卵胎生動物。聽說過黃金蟒的朋友可能很難將一身貴氣的黃金蟒和普普通通緬甸蟒聯繫起來,不過很遺憾它們不僅有聯繫,還非常緊密,黃金蟒是緬甸蟒的白化品種,黃金蟒於1981年被美國人發現,到1983年穩定繁殖量產,已遍及世界各地,成為爬寵愛好者追捧的熱門寵物。
黃金蟒
緬甸蟒並非具有跨洋遷徙的本領,它們之所以能夠抵達遙遠的美國,還得歸功於美國民眾興起的飼養另類寵物的風潮,在這股新時尚的帶領下,毒蜘蛛、水蛭、蜥蜴等寵物開始越來愈多的走入家庭,其中也包括各種蛇類,緬甸蟒中的白化品種黃金蟒,就這樣在光環中進入了美國的家庭。
這裡不得不說美國商人為了利益的所作所為,在他們發現黃金蟒的巨大利潤空間後,引進大量的緬甸蟒進行繁殖選育,而且緬甸蟒也不負眾望,它們強大的繁殖能力一次性可以產最高可達80餘枚卵,這讓黃金蟒品種很快穩定了下來,至於實驗的犧牲品,大多被處理掉,或者任其浪跡天涯,最終在弗羅裡達州的溼地公園泛濫。
因為缺少天敵,緬甸蟒開始在當地迅速繁衍,豐富的食物不僅促進了蟒蛇的成長,也為雌蟒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沒有天敵的情況下雌蟒產的卵數量多且孵化率很高,剛孵化的幼蟒就能獨立覓食,個體成活率也比在東南亞高出許多,於是乎這些緬甸蟒每年成倍的增加總數。緬甸蟒在弗羅裡達州的快速繁衍致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那些被捕食的生物因為蟒蛇的成長,從小到大都沒有哪一時期可以逃得掉,連一些大型鳥類如鶴等也一樣逃脫不了。
至於為什麼不去捕殺泛濫的緬甸蟒,如此巨大的蟒蛇對於每個成年人來說都是不小的威脅,雖然美國一直在宣揚英雄主義,但民眾肯定不會像超級英雄那麼神勇,大部分人都沒有那個膽子深入沼澤去和蟒蛇搏鬥,而且沼澤裡的蟒蛇隱蔽性很強,也不那麼容易被發現。
捕殺的緬甸蟒,個個都是大傢伙
目前弗羅裡達的蟒蛇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這種東南亞的蟒蛇儼然已經在當地紮根了,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六種巨型蛇類的另一種,非洲巖蟒也加入了佛羅裡達「狂蟒之災」的狂野派對,這些大傢伙到底在強大的美國猖狂多久還沒有定數,唯一可以得知的是當地政府在加大清楚蟒蛇的宣傳,並組織捕蛇人深入偏遠地區捕蛇。
當地政府捕殺的緬甸蟒和兩條非洲巖蟒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