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中國工程院啟動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重大諮詢研究項目。來自多家單位的47位院士和180多位專家參加了研究。項目分設13個課題,涉及城市基礎建設、信息、產業、管理等方面。在充分調研、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研究總報告。現摘要如下:
一、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概況
(一)國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概況
美國。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理念,2009年初得到歐巴馬總統肯定。美國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推進一系列智慧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2013年底,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發表《2030年展望:美國應對未來技術革命的戰略》報告指出,世界正處在下一場重大技術變革的風口浪尖上,以製造技術、新能源、智慧城市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在塑造未來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歐盟。通過實施「i2010」戰略、歐洲2020戰略、「智慧城市和社區歐洲創新夥伴行動」,在規劃下循序推進並資助成員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分三步實施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制定了《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歐洲智慧城市建設採取政府、企業合作的形式,由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企業積極參與共同推動。組織模式主要有政府投資管理、研究機構和非盈利組織參與,公私合資建設和管理、電信企業投資開發等多種形式,體現出總體框架下的多樣化發展和自然稟賦與人類活動的智慧融合特色。
日、韓。目標是打造21世紀「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建設主體是政府協調、企業主導;建設策略是整體規劃、分步推進;建設路徑是穩步升級、有序銜接;建設措施是技術攻關、產業發展。
美歐等在長期城市信息化建設基礎上,通過發展理念傳播、長期戰略規劃引導、發展模式構建、信息技術創新與應用、法規政策建設配套等方式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實際就是推動城市智能化的發展。
(二)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現狀
我國城鎮化和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城鎮化: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2012年人均GDP為6091美元。信息化:2011年我國信息化發展指數達到0.732。網際網路產業:2013年全球網際網路市值前30強中我國企業居8席,騰訊排第三。
我國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快速城鎮化對城市發展模式、經濟轉型對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快速城市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現有公共管理和服務、城市規劃理念變化對城市建設等挑戰。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情況。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中國戰略。據初步統計,截至2013年9月,我國總計有311個城市在建或欲建智慧城市,計劃投資超過2萬億人民幣。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主要問題:一是缺乏深入認識,跟風建設和重複建設現象較嚴重;二是缺乏統一部署與體制創新,條塊分割現象嚴重;三是缺乏核心技術與標準,形成信息安全隱患;四是缺乏應對大數據挑戰的技術和管理機制;五是缺乏技術與業務、管理與服務的深度融合,百姓訴求和參與未納入建設議程之中。我國城市上下感興趣的是推動整個城市智能化發展,而IBM等IT企業的興趣是銷售城市IT智能系統,目標是「落實」到公司的「解決方案」,具有明顯商業性。
(三)對城市智能化發展若干深層次的分析
城市智能化的本質是城市需要「三元空間」的協調發展。當今城市已從二元空間進入了三元空間,是城市智能化的大勢所趨,只是各國所取名字不同,內容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而已。目前國內外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主要集中於第三元空間的營造,而我國城市智能化應該是「三元空間」彼此協調,使產業、生活、公共服務格局三者相互促進,超越現有數字城市、網絡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理念。
新技術革命將促進智能城市新時代的到來。就城市而言,新技術革命的特徵是:使新一代傳感器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技術和工程技術知識融入城市的各系統,形成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升級發展,由此迎來城市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的城市化+新技術革命,不僅能促進中國城市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還可能有更多新技術在中國誕生。
用「智能城市」替代「智慧城市」的提法可能更適合中國國情。智慧城市,英文為「SmartCity」,並不直接對應「智慧」(wisdom)。美歐已走過大規模城市化和工業化時代,城市已無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四化」)同步發展階段,城市發展的內涵與實踐遠比歐美「SmartCity」要豐富得多。因此建議我國使用「智能城市」的概念,英文即「Intelligentcity,簡稱iCity」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