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同位素中存在不對稱裂變現象

2020-12-05 科學網

 

據《自然》雜誌網站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在汞的一種不穩定同位素汞-180中,觀察到一種不對稱裂變,這種未曾預料的核反應現象有助於理論學家進一步理解原子核,建立更加完善的原子核模型。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在核裂變過程中,較重的原子核會分裂成幾部分。通常觀察到的分裂過程是對稱的,裂變碎片大小基本相等。科學家也知道有不對稱核裂變的例子,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完整的理論模型來解釋對稱、不對稱裂變等各種現象。根據殼層結構理論,質子和中子與核外電子一樣分別填充在內核層和外核層上,當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的數目達到某一幻數時,這個核會特別穩定,不對稱裂變大多是由於優先形成了「幻數」原子核。

 

研究人員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通過上線同位素質量分離器(ISOLDE)實驗對汞-180的衰變進行了研究。這種同位素含有80個質子和100個中子,科學家原以為它會分裂成兩個相同的原子核:含40個質子和50個中子的鋯-90。因為40和50是幻數,這樣外殼就會被完全充滿,科學家認為這種結果是最可能的。但在實驗中它分裂成了釕-100和氪-80。

 

「對稱分裂應該是佔優勢的,但卻沒有發生。」ISOLDE成員、西蘇格蘭大學安德雷·安德烈耶夫說。ISOLDE是唯一能夠產生不穩定重元素的設備,並能收集反應產物加以研究。安德烈耶夫和研究小組開始用了一束鉈-180,捕獲一個電子後將其81個質子中的1個變成中子,衰變成汞-180,然後發生了不對等分裂。

 

此前,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理論學家彼得·穆勒曾經詳細研究過比汞更重的原子核裂變,都傾向於對稱分裂。ISOLDE實驗之後,他認為,這可以用他們研究小組2001年建立的一個原子核模型來解釋。比較鉈和汞的原子核質量可以預測,捕獲一個電子可以給汞的原子核帶來9.5兆電子伏的額外能量。穆勒的模型計算結果顯示,對稱分裂需要越過10.5兆電子伏的能量障礙。相比之下,不對稱分裂要求的能量就少得多。穆勒說:「我們還無法確切解釋為何會發生不對稱分裂,但這是一個在表面張力、靜電荷和原子核力之間的更脆弱的平衡。」他的模型不僅能預測汞-180的不對稱分裂,還能預測更多其他不穩定原子核的分裂。

 

田納西大學原子核理論學家維託德·納沙瑞維克認為,儘管工程師們掌握的核裂變知識足夠建造出原子彈或核反應堆,科學家對核裂變的理解也已經深入到質子和中子之間的相互反應,但現有模型並不能預測裂變會產生何種不穩定同位素。這項試驗有助於科學家深入基本理論,設計下一代反應堆。(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更多閱讀

 

PRL發表論文摘要(英文)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是一種有毒重金屬汙染物,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化合物之一。甲基汞易於在水生食物鏈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魚肉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是水稻體內甲基汞與無機汞的轉運途徑和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水稻甲基汞與無機汞的同位素組成將有助於準確了解其來源和富集過程。
  • 科學家改進了刻畫原子裂變過程的數學模型
    其中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熱中子轟擊鈾-235原子後會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鈾-235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數十年來,全球的核電廠都採用原子核裂變的方式製造能量,但我們對裂變反應的理解和模型仍存在許多空白。科學家早已觀察到,在各種裂變反應中,存在四種基本模式。
  • 科學家發現新超重同位素鍆-244,其奇異的裂變活動令人困惑
    更好地了解穩定、超重元素存在的限制因素是化學和物理學的十年追求。超重元素,即原子序數大於103的化學元素,在自然界中不會出現,而是由粒子促進劑人工生產的,它們會在幾秒鐘內消失。重核和超重核在裂變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在裂變過程中,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碎片
  • 重原子核自發裂變
    1939年,波爾和惠勒首先預言了重核的自發裂變現象,隨後在1940年,俄羅斯科學家的實驗發現了鈾238的自發裂變現象,證實了這一預言。裂變的發現是原子核領域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其直接導致了原子彈的發明和核能的利用。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但由於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還比較有限,因此甲基汞在深海中的富集程度如何,人為產生和自然產生汞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讓甲基汞到達深海,全球幾十個海溝系統是否都具有相同的汞來源和遷移途徑,目前還都是一個謎。學術界長期認為千米以下深海沒被甲基汞汙染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元素,具有很強的揮發性。「自然和人類活動都會產生汞。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大氣中的汞進入到海洋上層,受到洋流影響,當海水流到北冰洋,由於海水溫度降低,迅速下沉,加速了人為來源的汞沉入海洋深處。」孫若愚介紹,這已經被科研人員發現並證實,在這些區域的深層海洋中,都存在人為產生的甲基汞。「但當時科研人員用同樣的方法估算太平洋深層海洋中是否有汞汙染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理論上講太平洋深海基本沒有受到汞汙染。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但由於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還比較有限,因此甲基汞在深海中的富集程度如何,人為產生和自然產生汞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讓甲基汞到達深海,全球幾十個海溝系統是否都具有相同的汞來源和遷移途徑,目前還都是一個謎。學術界長期認為 千米以下深海沒被甲基汞汙染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元素,具有很強的揮發性。
  • 亞熱帶森林沉降汞研究取得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重要的汞匯,也是全球汞循環過程中活躍的關鍵地帶之一。從全球角度而言,森林生態系統能夠以凋落物的形式從大氣中轉移1000Mg-1200Mg的汞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約佔全球大氣汞儲庫的20%。凋落物中的汞進入森林土壤系統中之後的歸趨,一直以來存在諸多爭議。
  • 同位素效應
    來源:【高維度穩定同位素】公眾號(ID:HDStableIsotope)想要學習同位素應該從哪本書開始看起?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中國團隊參與揭秘
    但由於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還比較有限,因此甲基汞在深海中的富集程度如何,人為產生和自然產生汞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讓甲基汞到達深海,全球幾十個海溝系統是否都具有相同的汞來源和遷移途徑,目前還都是一個謎。學術界長期認為 千米以下深海沒被甲基汞汙染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元素,具有很強的揮發性。
  • 深海之謎|世界最深的海溝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大氣中的汞進入到海洋上層,受到洋流影響,當海水流到北冰洋,由於海水溫度降低,迅速下沉,加速了人為來源的汞沉入海洋深處。」孫若愚介紹,這已經被科研人員發現並證實,在這些區域的深層海洋中,都存在人為產生的甲基汞。「但當時科研人員用同樣的方法估算太平洋深層海洋中是否有汞汙染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理論上講太平洋深海基本沒有受到汞汙染。
  • 每日科普|人為源汞汙染已經到達世界最深海溝了嗎?
    大氣中的汞進入到海洋上層,受到洋流影響,當海水流到北冰洋,由於海水溫度降低,海水迅速下沉,加速了人為汞沉入海洋深處。」孫若愚介紹,這已經被科研人員發現並證實,在這些區域的深層海洋中,都存在人源甲基汞。孫若愚說:「我們選擇了馬裡亞納海溝進行取樣,因為這是目前已知海洋的最深處,如果汞汙染能達到這裡,其他地方也應該是存在的。」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_時政_中國西藏網
    但由於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還比較有限,因此甲基汞在深海中的富集程度如何,人為產生和自然產生汞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讓甲基汞到達深海,全球幾十個海溝系統是否都具有相同的汞來源和遷移途徑,目前還都是一個謎。  學術界長期認為 千米以下深海沒被甲基汞汙染  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元素,具有很強的揮發性。「自然和人類活動都會產生汞。
  • 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是如何測定巖石的年齡的?
    這意味著氫有三種同位素。一些同位素並不穩定,它們會分解。有時,在這個過程中還會釋放出大量能量。這種分解的過程就被稱為放射性衰變。其中的β衰變、α衰變被用於測定巖石的年齡。在放射性衰變中,初始的同位素發生放射性衰變,按一定比率變成另一種同位素。基於這一比率,可以得到初始的同位素的一半衰變成另一種同位素的時間,即同位素的半衰期。
  • 科學家4天發現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新放射性同位素是把鈾238(92號元素,質量數238)通過超導環形回旋加速器以光速的70%速度加速後,衝擊標靶鈹和鉛的原子核,利用其引發的飛行裂變而生成的。研究小組把生成的同位素,用超導光束分離生成裝置(BigRIPS)進行收集和分析,發現了中子過剩的新同位素。此次發現的新放射性同位素中,特別值得注目的是中子數為82的鈀128。
  • 科學網—科學家4天發現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6月8日宣布,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RI射束工廠的放射性同位素射束加速器,在4天之內發現了從錳(25號元素)到鋇(56號元素)的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新放射性同位素是把鈾238(92號元素,質量數238)通過超導環形回旋加速器以光速的70%速度加速後,衝擊標靶鈹和鉛的原子核,利用其引發的飛行裂變而生成的。研究小組把生成的同位素,用超導光束分離生成裝置(BigRIPS)進行收集和分析,發現了中子過剩的新同位素。此次發現的新放射性同位素中,特別值得注目的是中子數為82的鈀128。
  • 地內小太陽的釋能產熱機制:科學家發現的天然鈾核裂變反應堆!
    一、簡介 天然核反應堆是指在鈾礦層中發現的鈾的同位素能夠在過去自然發生自持核連鎖反應的一種現象。1956年日裔美籍物理學家黑田和夫預言了在某種條件下存在天然核反應堆的可能性。這種現象由法國物理學家弗朗西斯·佩蘭(Francis Perrin)於1972年在非洲加彭的奧克洛發現。發現的天然核反應堆的自然條件與預言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