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探測器 本報駐廊坊記者 龐永力 通訊員 牛進濤 文/圖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手機早已成為人們的日用品。在帶來通訊便捷的同時,手機的垃圾簡訊、不良視頻、網路遊戲等副產品又使人沉迷其中。為了抵制手機對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今年年初,廊坊市第一中學為了保持一塊學業淨土,集全校之力打響了一場校園手機剿滅戰,甚至使用上了金屬探測器。
學生用手機弊大於利
廊坊一中只設高中部,擁有3000餘名學生,是該市重點學校。談及校園手機對學生學業的影響,一中政教處主任何紹青語氣肯定:學生使用手機弊大於利。中學生剛剛獨立自理,家長們給配備手機目的就是聯絡方便,缺東西、備食物、接送,有事兒能很快找到。但手機還有一些功能大家萬萬不能忽視:網路遊戲,無聊簡訊、色情視頻,中學生自制力差,很難抵制其誘惑,極易沉迷其中荒廢了學業,極大地汙染了青少年的身心。手機還帶來學生的攀比心理,中學生中不乏使用幾千元的高檔手機者,這也帶來一定的治安隱患。
手機帶來的問題令校園管理者們頗為憂心,但管理手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發動剿滅戰之前,廊坊一中先統一思想認識:通過書面形式,徵詢全體班主任的意見,得到一致贊同;通過主題班會,向學生宣傳手機的負面作用、公布查處方案;印發致學生家長公開信,講明原由、表明態度、尋求支持。
集全校之力圍剿手機
自今年年初開始,廊坊一中集全校之力打響了手機剿滅戰。作為預備戰,該校投資20餘萬元,在教學樓、餐廳、宿舍等場所,安裝了160餘部磁卡電話,並且規定遇到緊急情況,學生可以使用教師辦公室電話。查控手機的同時,必須保證學生的通訊暢通。該校同時規定,嚴禁全體教職員工在教室內攜帶手機,不得在教學區使用手機,欲查控學生,老師先以身作則。該校同時公布查處機制:學生違規使用手機,按被查處次數分別扣除5分、10分、15分,第一次發現手機由校方暫代保管,第二次、第三次將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處分並記入學籍檔案。在班級管理中,分出手機管理優秀班、較好班、需改進班,在考評與獎勵上加以區分,連續兩個月「需改進的」,在評優中一票否決。
據悉,為了查控幾千名學生的手機,廊坊一中成立了查禁手機領導小組,校長掛帥,下設辦公室、宣傳組、檢查組,從教室到宿舍,從樓道到操場,全方位查控。
何紹青告訴記者,全力行動的同時,還要講求人性化的細節,儘可能避免矛盾衝突。對於特殊體質的學生,學校允許攜帶、使用手機。在查處環節,為避免搜身侵權,該校購置了機場、海關才使用的金屬探測器。記者用金屬探測器進行了試驗,即便手機關機也逃不掉。為了避免財物糾紛,該校創造性地發明了機卡分離的「暫代保管」方法:查處手機後,學校保留手機電池、SIM卡,學生保留裸機,都由學校封存,通知家長持裸機來校領取電池與SIM卡。學校精心印製了不乾膠的「違紀手機保管封條」,由班主任、學生、家長分別籤字,環環相扣,不出差錯。
家長學生反應不一
截至目前,廊坊一中的校園手機剿滅戰進行了半年之久,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校內使用手機現象大大減少。但學校的做法最終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在信息化社會能否保留一片真空、淨土?都值得人們去思索。
9月17日,記者對廊坊一中學生及家長進行了隨機採訪。放學時分,在廊坊一中校門,記者發現,人群中有幾個學生手裡拿著手機。
面對記者的詢問,他們稱,手機就是方便聯絡,學校查得嚴,但還有人要用;至於利用手機玩遊戲、上網看電影、聽歌、簡訊等娛樂,他們也不諱言,有同學被查,甚至自己也被查,但他們還偷偷堅持。絕大部分學生服從了管理,表示理解學校的做法,只要保證通訊暢通,校園裡杜絕手機確實有利於學習。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學校查處手機有點兒「逆時代而動」,手機、網絡已全面普及,僅憑校園內的努力,很難剔除時代產物的副作用,校園查禁手機註定是長期而艱難的。
新聞延伸
呼籲研製「學生手機」
本報廊坊電(記者龐永力)早在幾年前,美國、芬蘭等國家就為校園手機立法,嚴禁在校學生使用手機。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校園,學生們該不該使用手機已成為熱點問題,國內不少學校已出臺查禁措施。有關人士認為,手機已經成為生活的必需品,面對中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全面禁止存在很大難度,正確引導可能要好的多。何紹青告訴記者,目前該校正在進行的手機圍剿戰是不得已而為之,青少年如何使用手機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背景,他甚至想開發一種手機:能通話,具備定位功能,而沒有上網、聽歌、遊戲等娛樂功能,去弊存益,這就適合中學生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