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再參加高考走入大學的。
從小學開始,就有文學常識題。到高中,一共12年時間,語文這門課的文學常識題是繞不過的一道坎。
我特別不喜歡背某某作家,字某某,號某某,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哲學家,代表作品是XXX,……這類文學常識一點營養沒有,早讀課經常都會背一背,時間和精力的付出與獲得完全不成正比。
我想問的是,某篇文章的作者叫什麼重要麼?名字不過一個代號而已,在古代那是隨時可以改,方便得很。如今因為信息化和身份證綁定的各種卡各種帳號太多了,所以改名字很難。但是可以隨便用筆名呀。而且,不管你叫什麼名字,你還不是你麼?難不成一個五十歲的農民叫王思聰,他就變成了萬達公子王思聰?
比如前兩年很火的小馬雲,其實人家叫範小勤,全國網民都叫人家小馬雲。是,他倒是利用了酷似馬雲的長相走紅了兩年,可是如今不還是涼涼了麼!
至於作者的頭銜也是,這頭銜只是世人對他的評價,背來到底有什麼用!
代表作品名稱背來有什麼用?這世間那麼多文壇巨星,誰要仔細去背哪個作家寫了哪部作品,不是無聊又無營養麼!記住代表作品名稱不能證明學生讀了多少名著,只能助長為應試而死記硬背的教學風氣。
人生本來短暫,時間寶貴,為什麼要全國統一讓孩子們浪費這麼多時間背這種沒有營養的東西!
應該重點考察孩子們對好書的理解,可以鼓勵從各個角度去理解,只要言之成理便是成功的教學。不管孩子們站在哪個角度從好書中得到薰陶吸收到了知識提高了認知,便是成功的教育。這樣的投入和產出比肯定是比枯燥地死記硬背作家作品名稱高得多。
要避免孩子們為應試浪費寶貴無比的時間去死記硬背無營養的文學常識,就必須取消這種奇葩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