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釘子」不簡單 | 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

2021-01-1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院史天地 ,作者劉芸 譚超等

院史天地

院史文化的展示基地,院史資源的匯集基地,院史院情的研究基地,院情國情的教育基地,科學精神與文化的傳播基地。

一枚金色的「釘子」

記錄的是一段獨特的歷史

我國目前是獲得「金釘子」

數量最多的國家

「金釘子」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隨著歷史的腳步

「雲展覽 微科普」

本期帶您看看

這枚不簡單的「釘子」

46億的地球在原始的地殼上覆蓋著層層疊疊的巖石,仿佛一部石頭做的「萬卷書」。在地質學中,每一個地層都有對應的地質年代,如同書本的「頁碼」一樣。而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這本「萬卷書」經歷了各種運動,「頁碼」也變得混亂。

為將這本「頁碼」混亂的書本進行編碼,數年來總有這樣一群地層古生物工作者,他們手拿地質錘、放大鏡,刻苦專研這書頁般的地層,從未間斷探索。但是,由於「編碼」標準不一致,造成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困難,使得世界不同地區同步發生的地質事件難以被識別。為此,「金釘子」(Golden spike)的出現使得全世界科學家在敘述地質歷史時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和全球性的標準。

地球演化歷史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46s84nf

「金釘子」一詞由來

起初「金釘子」來源於人類的鐵路修建史。1869年,為了紀念這條鐵路的成功修建,在落成慶典上,最後一根特製月桂枕木上釘下了最後4顆具有特殊意義的特製道釘。其中,最後一枚道釘含17.5克拉黃金(73%成色,18K金),重436 g。

這枚「最後的道釘(The Last Spike)」,四面刻有太平洋鐵路的奠基和竣工日期、鐵路指揮長等官員的姓名,並題有「May God continue the unity of our country, as this railroad unites the two great oceans of the world」(就像這條鐵路連接世界兩大洋那樣,願上帝使我們的國家繼續統一)等字句,頂端刻有「LAST SPIKE」標記。隨著這枚黃金道釘的楔入,太平洋鐵路這項偉大工程也標誌著勝利竣工。

「Last spike」最後一顆鐵路道釘和美國首條橫穿美洲大陸的鐵路落成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xgfv4ca

美國首條橫穿美洲大陸的鐵路貫通,對當時美國的經濟、文化,特別是美國西部的開發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因此,地質學家借用了「Golden spike」,將其翻譯成中文「金釘子」,用來代表年代地層學中一項巨大工程的完成,也形象地表達了它是「釘進」地球表面的一個有特殊含義的地理「點」,隱喻了它在年代地層學中重要地位和裡程碑式的科學意義。地層學研究中也用「金釘子」代替了原本冗長而拗口的科學術語——全球標準層型剖面和點位(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既通俗簡單練,又寓意深遠。

地質中的「金釘子」

隨著1965年國際地層委員會成立後,「金釘子」也被正式推廣。有了「金釘子」,全球的地質工作者有了「共同語言」。按照現在專業的說法,「金釘子」是國際地層委員會和地球科學聯合會,以正式公布的形式所指定的年代地層單位界線的典型或標準,是為定義和區別全球不同年代(時代)所形成的地層的全球唯一標準或樣板,並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巖層序列中標出,作為確定和識別全球兩個時代地層之間的界線的唯一標誌。簡單來說,「金釘子」可以理解為一種地質年代分界線或者說標誌層位。

地層界線上的「金釘子」標記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4olzozb

「金釘子」一旦釘下,這個地點就成為國際地質學某一地質時代分界點的唯一標準。因此,金釘子獲取建立是十分嚴格的,而最基本的是要特定地區內,特定巖層序列中的一個專有的標誌點,藉此構成兩個年代地層單位之間界線的定義和識別標準。

「金釘子」的意義

建立「金釘子」的意義在於讀懂地球演化的編年史。就像歷史學家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夏、商、周等不同的時期一樣,地質學家按照地球所有巖石形成時代的先後,建立了一套年代地層單位系統:宇、界、系、統、階,類似每一個人類歷史時期都包含一定的人類活動內容和事件,每一個時間地層單位則包括在這個時間間隔內地球上所形成的所有巖石和與其相關的地質事件。建立「金釘子」,就是要為地球演化的編年史確定各個地質時代的分界線及其國際劃分標準。

釘入地層中的「金釘子」並不是真的用黃金打造的,而是用的黃銅,可「金釘子」的確立在地層學上卻意義非凡,並不亞於奧運會的金牌,在了解地球歷史、探求地球生物演化奧秘等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同時,它的確定往往也標誌著一個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地學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有著十分深遠涵義。40餘年來,全球科學家在蒼莽大地的巖層中不斷探索,共計釘下72顆「金釘子」。後來居上的中國,目前以11顆「金釘子」獨執牛耳,成為全球獲得「金釘子」最多的國家。

國際年代地層表(2020年3月版本,圖片每列最右邊標註了「金釘子」)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5uojnyz

「7個半金釘子」

在中國擁有的這11顆「金釘子」中,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金釘子」研究集體主持確立了7顆,參與確立了2顆。這一成果在國內外同類科研機構中,遙遙領先。

南京古生物所確立和參與的「金釘子」分別是:

1997年,國際地科聯通過以中國浙江常山縣黃泥塘剖面作為奧陶系中奧陶統達瑞威爾階「金釘子」。這裡以保存完好的筆石和牙形動物群化石為特色,再現了距今5.1億~4.35億年間地球海洋環境和生物群的演變歷史。該「金釘子」研究由南京古生物所主持完成,是我國獲得的第一顆「金釘子」。

2001年,由南京古生物所參與研究的浙江長興縣煤山D剖面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的「金釘子」,這也是劃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最重要的「金釘子」。此前地質學界一直沿用耳菊石化石作為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劃分標誌,但由於其分布的局限性,對於全球範圍內的地質現象無法給予充分解釋。而後,在浙江長興發現的「牙形石化石」作為劃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標準化石逐步得到認可。

2003年,由南京古生物所彭善池研究員主持研究的寒武系排碧階底界「金釘子」建立在湖南花垣縣排碧鄉,並正式將全球寒武系第4統命名為「芙蓉統」,其最下部的階命名為「排碧階」,使得中國的地名正式進入了國際年代地層表。它也是寒武系確定的第一顆「金釘子」。作為距今5億~4.5億年前海底風暴與潮流活動的產物,剖面內生物化石豐富,尤以球接子(一種三葉蟲類)化石最有代表性,對於研究古海沉積物演變和古生物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2005年,由南京古生物所金玉玕院士主持研究的兩個「金釘子」同時獲批。

一是,確立在廣西來賓蓬萊灘剖面的二疊系吳家坪階底界(亦即樂平統底界)「金釘子」,其附近的鐵橋剖面被定為輔助參考剖面。這一界線以牙形類化石的首次出現為標誌,在這一界線附近,牙形類、腕足類、珊瑚類和菊石類等動物群均發生了重大更替,故可以很好地用於進行全球海陸相地層的對比。研究該剖面對於了解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統一大陸形成的原因和模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確立在浙江長興縣煤山D剖面的二疊系長興階底界「金釘子」。後者的確立,也使得長興煤山成為目前為止全球唯一擁有兩顆「金釘子」的單一地層剖面。

2006年,由南京古生物所陳旭和戎嘉餘院士主持研究的湖北宜昌王家灣北剖面被確立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金釘子」。這裡以異形正常筆石的首次出現層位為標誌,距今約4.5億年。奧陶紀末期經歷的時間大概有200多萬年,在地球歷史上可謂十分短暫,但就在這短短200萬年間,地球環境、生物門類突然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被稱為奧陶紀末期生物大滅絕。王家灣剖面就完整記錄了這一段歷史,奧陶紀末期的所有重大事件在這個剖面上都能找到遺留的印記。

2008年,由南京古生物所彭善池研究員主持研究的寒武系古丈階底界「金釘子」被確立在湖南古丈縣羅依溪。5億年前,這裡連同整個華南地區都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分布著各種類型的三葉蟲。這種原始的節肢動物身體扁平,呈卵圓形或橢圓形,縱向和橫向都可以從左中右把身體分為三葉形,故得名三葉蟲。三葉蟲出現於5.2億年前,滅絕於2.5億年前。我國科學家提出的以光滑光尾球接子三葉蟲化石在地層中的首次出現作為界定標準的提議被接受,於是就有了這顆「金釘子」。這種球接子屬微小三葉蟲,體長只有8毫米,有一個米粒大小而又有堅硬的骨骼化外殼;大的三葉蟲,如發現於葡萄牙奧陶紀地層中的烏拉裂肋蟲,體長達70釐米;一般的三葉蟲體長在3~10釐米,寬度在1~3釐米。

2011年,由南京古生物所彭善池研究員主持研究的寒武系江山階底界「金釘子」被確立在浙江江山縣碓邊村。而此枚「金釘子」的確定卻是經過一番競爭。當時,科學家把東方擬球接子三葉蟲作為定義寒武系第九階的首選物種,而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也根據該化石在自己國家剖面中的首現而提交了申請報告,經過激烈的角逐,最後江山剖面勝出,使得中國後來居上,第一次成為擁有「金釘子」最多的國家。

2018年,由南京古生物所參與研究的寒武系苗嶺統烏溜階底界「金釘子」,也就是最前面提到的寒武系第三統和第五階的「金釘子」,被確立在貴州劍河縣巴朗村。同時第三統和第五階也有了正式名稱,即苗嶺統和烏溜階。該「金釘子」也是我國迄今最古老的一枚,距今約5.09億年,其標誌性化石是多節類三葉蟲——印度掘頭蟲。此外,還在緊接「金釘子」點位之上的凱裡組下部的地層中,發現有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類型的凱裡生物群,包含10個化石門類,120餘個化石屬,為生命起源與演化、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這一「金釘子」的確立,中國正式成為擁有「金釘子」最多的國家。

參考文獻:

1.彭善池. 全球標準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和中國的「金釘子」研究[J]. 地學前緣, 2014, 21(2):8-26.

2.章森桂, 張允白, 嚴惠君,等. 中國已成為擁有"金釘子"最多的國家[C] 全國地層會議. 2013.

3.陳平富. 地球年輪——「金釘子」的故事[J]. 化石, 2011(04):66-78.

4.安利. 我國的11顆「金釘子」(下)[J]. 百科知識, 2018(18):28-29.

5.安利. 我國的11顆「金釘子」(上)[J]. 百科知識, 2018(17):28-29.

6.餘琪祥. 11枚金釘子[J]. 石油知識, 2020(02):8-9.

來源:院史天地

新片上線

原標題:《這枚「釘子」不簡單 | 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訪問期間,金正恩參觀了「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他對中國在科技發展和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並在參觀結束後題詞留念。   5月初,筆者來到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參觀了這一匯聚多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展覽,並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 中國的11顆「金釘子」剖面分布
    「金釘子」一名源於美國的鐵路修建史。1869年5月10日,美國首條橫穿美洲大陸的鐵路釘下了最後一顆釘子,這顆釘子是用18k金製成,它宣告了全長1776英裡的鐵路勝利竣工。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在地質年代劃分上的意義與美國鐵路修建史上「金釘子」的重要歷史意義和象徵意義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金釘子」就為地質學家所借用。
  • 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周杏 方巍)8月18日,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展覽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展覽主要介紹平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三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在京開幕(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櫟):10月31日上午,「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本年度巡展立足於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圓滿收官這一重要歷史時刻,集中展示「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展覽通過圖文、模型、音視頻、互動裝置、線上展廳等豐富多彩的展示手段,讓社會公眾可以通過更多角度和途徑,及時了解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的前沿趨勢和最新動態,領會科學精神,拓寬科學視野,激發科學熱情。
  • 關於舉辦2010年科技活動周開幕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的通知
    ,並舉辦「201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我司為2010年科技活動周開幕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主辦單位。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理工大學為本次展覽的承辦單位。我司委託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負責組織「挑戰杯」競賽作品的遴選和展出活動。
  •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20-09-16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在京開展「組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 10月31日上午,「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引領未來——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10月31日,「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
  • 中科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開幕,眾多重要科技成果亮相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和治療性抗體……上周六,「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中科院眾多重要科技成果展廳迎客。資料圖 鄧偉 攝中科院微生物所帶來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組亞單位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等科研成果。
  •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開展
    9月19日,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期間,「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2020年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第四期主題展正式亮相。本期主題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北京科普發展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承辦。
  • 再創新紀錄!廣東河源發現33枚完整恐龍蛋化石
    原標題:再創新紀錄!廣東河源發現33枚完整恐龍蛋化石近日,記者從廣東河源恐龍博物館獲悉,此前在江東新區臨江鎮聯新村的一處紅砂巖山坡發現的疑似恐龍蛋化石,經博物館工作人員搶救性發掘,已確認為恐龍蛋化石,並搶救性發掘出數窩窩狀恐龍蛋化石,其中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共計33枚,河源館藏恐龍蛋化石數目再創新紀錄。
  • 大學生科技作品成果展:它來了,它終於來啦
    上翻下點不要錯過這篇推送,機會難得,錯過還要再等一年哦( -ω-`)! 河北工業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的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期評審暨第二屆大學生科技作品成果展將於10月25日正式拉開帷幕,小夥伴們快拉上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前來參加啊!
  • 「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啟動
    活動以科學的多樣色彩為基調,注重科學與文化、藝術的充分融合,突出「節日」中的「節目」,向社會全面展示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通過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與科學家面對面,激發公眾用好奇更新已知邊界,用科學連接未來生活。
  • 創新成果(16)---中國科學院
    這些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等高水平雜誌上。據統計,有關定向生長的論文單篇引用達275次,1999年、2000年、2001年單篇引用數列全國第一。系列研究工作被評為199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1999年和2000年國內十大基礎研究進展,獲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77.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為雲籤署創新合作協議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為雲在深圳籤署創新合作協議,通過產學研的緊密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藥物研發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蔣華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趙健、華為公司Fellow黨文栓、華為雲CTO 張宇昕、華為雲人工智慧領域總裁賈永利、華為雲醫療智能體首席專家喬楠等出席籤約儀式。
  • 南海企業家與中科院開展創新成果對接
    12月10日—11日,「南商新生代,走進中科院—2019年佛山市南海區青年企業家高級研修班」的企業家們聚焦5G時代的行業和社會變革,深入探討精益生產在智能製造上如何落地,並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舉行了創新成果對接。  在對接會後,不少企業家對中科院的專家團隊產生濃厚興趣。
  • 「成員風採」半導體所優秀成果展:重大科研進展
    為慶祝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建所60周年,全方位展示研究所的60年發展歷程,特舉辦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優秀成果展。
  • 中國科學院-愛思唯爾期刊收錄經驗分享及戰略合作交流會舉行
    為了進一步推動和深化中國科學院與愛思唯爾(ELSEVIER)的合作,加強雙方在知識服務與科技創新領域的交流和探討,11月12日,由愛思唯爾科學技術部主辦,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愛思唯爾期刊收錄經驗分享及戰略合作交流會在瀋陽舉行。
  • 中國的11顆「金釘子」剖面,你見過幾個
    我國的11顆「金釘子」分布在哪裡,標誌性的化石又是什麼呢? 1.浙江常山縣黃泥塘「金釘子」 「金釘子」的由來,要追溯到1869年的美國,首條橫穿北美洲大陸的鐵路,東西向合攏時釘住最後一塊枕木的道釘是用18k金製成的,以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
  • 科技創新 引領未來
    8月18日上午,「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開展儀式由縣委常委彭喜豐主持。中共平江縣委書記汪濤為院士展致辭。平江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碳基納米電子學研究中心主任彭練矛親臨開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