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江蘇等地相繼傳來醞釀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英語考試改革均被列為重點,再次引發人們對全民學英語熱潮的反思。高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研、職稱評審,人生的每個門檻幾乎都要和英語掛鈎,英語本是一種語言工具,緣何成了衡量人才的標尺?
學生埋怨 英語成績47分,堵住中文系學生讀研路
考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取得369分,高出錄取線30多分,但47分的英語成績卻讓她遺憾地與研究生失之交臂。
楊曉燕是瀋陽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08級學生,專業課成績很好,常常是班裡第一名。畢業之際,她選擇了考東北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取得369分,高出錄取線30多分,但47分的英語成績卻讓她遺憾地與研究生失之交臂。
「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並不常用英語。」楊曉燕說,現在自己在一家企業負責內刊等中文文字工作,與英文幾乎絕緣,隨著企業向外拓展,需要接觸一些外國朋友時,英語聽力與口語才派上用場。
她覺得,目前要改變的是英語教學方式,把口語和聽力放在首位。「語言首先是聽說,然後是讀寫。」
山東師範大學畢業生周怡也因英語不好斷送了繼續讀研做文學研究的夢想。「我現在做文職,平常工作就是寫寫文案,基本接觸不到英語了。」
小周說,現在中小學考試、高考乃至研究生考試必考英語,但很多專業英語使用頻率很低,因為英語分數低失去繼續做研究的機會很可惜。
職工犯愁 為評職稱熬夜複習十幾年不用的英語
參評副高職稱,要先考英語,且必須考得55分以上方可報名。那年,她的成績是42分,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還有很多日常工作與英語完全不搭界的人,卻也因為英語絆住了。
「幾乎全部還給了英語老師」,市民張燕(化名)是省城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畢業十幾年後,她再度被英語困擾,為了評職稱,必須參加英語考試。
張燕說,她從事的工作幾乎用不著英語,而現在卻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背單詞看語法。自初中開始她的英語成績就不好,高考英語甚至不及格。
本以為工作後可以不再與英語打交道,卻發現評職稱仍繞不過這一關。前年,張燕準備參評副高職稱,但在報名之前要先考英語,且必須考得55分以上方可報名。那年,她的成績是42分,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去年,她諮詢了一些輔導班,輔導班也來電試圖說服她報名,承諾「包過」,對方報的價格是當面授課七八百元,網上授課三四百元。
經過熬夜複習,張燕職稱英語得了70多分,這才得以報名參加當年的職稱評審。而一位比她年齡大的同事,因為沒有信心,還花了幾百元報輔導班。
高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研、評職稱,每個重要節點都躲不開英語這道關口,學習英語幾乎成為全民參與的活動,甚至由此衍生出巨大的產業鏈。不過究竟有多少職業和崗位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語,幾乎很少有人去思考,學習英語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非理性行為。一個鮮活的例子是,因考不過英語和計算機,作家鐵流多年參評副高職稱均告失敗。
不能讓英語成為 衡量能力的標尺
全民學英語模式早已引發反思。「一些有涉外業務或者需要閱讀大量英文文獻的崗位,的確有必要學習英語,但不能讓英語成為一把衡量能力的標尺。」採訪中,不少人這樣認為。不少職稱英語考試可以帶詞典則尤其遭人詬病,「一邊翻字典一邊考,這樣的考試能考出什麼來?」
據公開報導,全國兩會上,年年有代表、委員提出相關建議和提案,全國人大代表沙振權、田儒斌均表示,評職稱要過外語關不可取,很多人為考試而考試,評上職稱就把英語丟一邊,太過形式化,建議取消職稱英語考試。
英語教育工作者則有自己的看法。山師附中英語教研組組長王崇好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懂一門外語是好事,但不能走偏,「英語學習應該理性,為了使用而考試,不能為了考試而考試、任何地方都考。」
王崇好建議,英語考試可以採取分級考試或按需求考試的方式進行,分級考試是全員考,上哪種學校就考相應的級;按需求考試則是看所報考學校、專業是否需要使用英語。
相關連結
英語高考改革 有風向標作用
有教育界人士分析,江蘇、北京等對外開放性較高、英語日常應用較廣的地區,對英語高考改革的探索,可能起到風向標作用。教育部此前也有意探索英語一年多考,對英語改革的探索具有現實意義。
該教育界人士介紹,改革開放之後,為適應對外交流的需要,我國在高考等統一考試中增設外語科目,是用行政力量引導國民學習外語。時至今日,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對外交往的普及,外語學習應該成為一種自發行為,有需求者和實際需要者才能將其作為一門語言學好運用好,通過考試的形式來倒逼外語學習失去了現實意義。(記者 楊凡 馬云云 實習生 王昭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