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呢?二百五在現代人來看是一個經典的罵人詞彙,但是你想過嗎?明明一個好好的數字二百五,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呢?

其實在二百五背後有著很多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但主要有以下兩種
其中第一個就是與我們非常熟悉的蘇秦有關。蘇秦作為戰國時期非常有能力的謀士,曾經身配六國相印,顯赫一時。
蘇秦為各個國家出謀劃策,不可避免的會結下許多仇人,雖說他總能化險為夷,但最終還是沒有躲過被行刺的命運。
齊國的大夫們因為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卻沒有死。齊王就派人去捉拿兇手,但是沒有抓到。
在蘇秦將死的時候,他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諜活動為名將他車裂,並且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
於是齊王就按照蘇秦的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懸掛於城門之上,還發了一道榜文,說「內奸蘇秦誅殺者,賞黃金千兩,速來領賞」。
榜文一經貼出,便有四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多次詢問,四人都咬定是自己所為,齊王就問:「賞黃金千兩,你們每個人多少兩呢」?四個人齊聲道:「一人二百五」。
結果四個人全部被殺,二百五這個詞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另外一個說法是,唐朝有一個人叫譚文杰,他出身地主家庭,家中極為富有,深受溺愛。從小他就養成了貪玩、好吃懶做的習慣,更不喜歡讀書。
隨著譚文杰逐漸長大,看到官老爺出行,儀仗開道很是威風,他便有了當官的願望,於是他們家裡就出錢給他買了一個官來做,但是唐朝有明文規定說花錢買的官出行的時候一定要低調,不準儀仗開道。
唐文杰知道自己的願望不能實現了,非常失望,他就所幸自己打造了一個私人儀仗隊。由於無人可用,他只能花五百文錢從街上找來了兩個乞丐,充當自己的儀仗隊。
因為私立儀仗這種事是大罪,正常人當然是不敢做的,只有這餓昏眼的乞丐才願意賺這二百五十錢。
這不倫不類的簡單儀仗,也讓譚文杰出盡了洋相。他每次出行,乞丐開道就成了當地的一個笑話。
結果私設儀仗很快就被上級知道了,就罷免了譚文杰的官。後來當地的乞丐就經常開玩笑的說,沒有了譚文杰再也遇不到二百五了。

當然關於二百五的民間傳說還有很多,但是往往都沒有什麼真憑實據,只是民間的一種笑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