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茶的時間,與你在成都的光裡走一走
成都人,缺陽光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然,為什麼一出陽光,成都人的朋友圈就勢必出現刷屏盛況呢?
一出出「曬太陽」大戲爭相上演。陽光,喚醒了人民公園裡咕嚕嚕的倒茶聲,掀起了府南河邊此起彼伏的麻將聲,上演著太古裡正被街拍的靚麗身影,熨帖了青龍湖溼地公園裡的野餐時光……只要有陽光,成都人就像不用上班似的,一股腦地,都往有陽光的地方呆著,享受著各式各樣的「陽光癱」。
●琴臺故徑,陽光裡的成都人
因為稀少,所以彌顯珍貴。但是成都真的這麼缺陽光嗎?
01
成都真的很缺陽光?
成都人對陽光的推崇,從陳列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神鳥金箔,即可以管窺豹。究其緣由,大抵是源於這片土地的獨特地形。從太空俯瞰地球,你會發現,在中國地理版圖上,有一個被調至「暗黑模式」的大坑。成都,就處在大坑底部。
●在周邊山脈的包圍下,成都猶如身處一片「陰影」
深居盆地、群山環繞,平原水汽不易散開,導致了成都常年氣候潮溼、陰冷多雲。古有「蜀中天無三日晴」和「蜀犬吠日」的說法,也有一首四川民歌名字就叫《太陽出來喜洋洋》,從中可以看出陽光對盆地人民的珍貴程度。
為了應對地形帶來的日照稀缺性,成都人便尤為珍惜每個出太陽的日子。自然而然的,晴天也成為了人們出門的指向標。
據歷史數據統計,在2011年至2020年的3308個日子裡,成都僅有171天為「晴天」。平均下來,每月僅1天半,約莫5.2%的機率。
●在成都,「晴天」是一種奢侈品
而在另一方面,據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觀測,在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間,成都日照對數≥1的天數卻達到了可觀的1732天,平均一年就有173.2天,佔總天數的47.3%。通俗來說,就是每兩天就有一天是「出了太陽」的。(*日照對數是指每天從日出到日落之間太陽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實際日照時間,以小時為單位)
●成都日照對數統計
由此可見,成都並非是一座完全缺少陽光的陰冷城市,它擁有足夠的日照條件。如果有人說成都缺少陽光,那是源於人們不夠了解。追逐陽光只是這座城市將生活點滴享受至極致的生活態度,是成都人將城市與自然無縫連接的親近方式,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對生活的溫柔愛護。成都人的生活從不缺少陽光,成都這座城市靈魂裡就帶著「光」。
02
成都的靈魂裡有「光」
一座會生活的城市,一定是包容的。素有「成姆斯特丹」之稱的成都,便如光一般,包容著這座城市下人們的所有安逸灑脫。尋著光的軌跡,我們或許能發現成都人生活裡那些包容、安逸的時刻。
●西村大院外,夕陽從天際緩緩落下
晨曦裡,沒有比陽光掀起被窩,睡到自然醒更幸福感爆棚的時刻了。陽光下的城市早早便迎來第一批生命跡象。匆匆洗漱過,填上一些早點,通勤路上新一天的繁忙伴隨晨曦灑落,逆光中你看見了人們拉長的背影。
●天府廣場上,穿行在陽光下的成都人
●天晴了,人們在小區樓下曬曬被子
午後,攜孩子老人,或親朋二三,在溼地公園裡,一張墊子,四五餐食,露天下午茶,光影爬上親友的臉龐。在春光裡,就這樣便是一天。
●陽光下享受春天
●公園裡、院子裡,喝著茶曬會太陽
傍晚,下班途中途經城市街區,火鍋香、串串香、烤肉香味陣陣飄出。大人們吃完晚飯總要打會麻將,一直到精疲力盡才回家。守候的燈光敞開懷抱,顏色像是從黃昏裡借來的,聞得見安穩的味道。
●歸家路上的燈光
夜幕下,小酒館外燈光才亮起,門外客人早已排起長隊。一杯酒,開啟了成都年輕人的夜晚。作為酒吧數量全國第一的成都,339電視塔下、蘭桂坊裡、春熙路上、少陵路街頭……慢搖吧、清吧、轟趴臨街而開。(數據來源:DT財經《2019年全國酒吧數量TOP5城市排名》)
●成都繁華地標
●梵木藝術館,okawari成都巡演
夜間,339電視臺的煙花秀,讓一座城的人蜂擁而至,也開啟了朋友圈的狂歡。
●339電視塔,2020年電子菸花秀
深夜,五岔子大橋獨特的雙層造型和夢幻般的光影效果,讓這裡成為了成都的「新晉網紅打卡地」。成都人的生活從早到晚,都充滿了「光」,這些光勾起了人們的兒時回憶,閃耀在時尚前沿,也在靈魂裡為每一個人亮著一盞歸家的燈。
●五岔子大橋丨拍攝者:逍遙
人們的眼睛就像一臺相機,依靠視網膜上的倒立虛像,每個人都在這座城市裡捕捉著屬於自己的光芒。晨昏、四季、日光、燈光……種種光芒,拼合成了我們所生活過的痕跡,也滲透進了成都人安逸灑脫的生活模樣。
城市在發展,經濟在迭代,高樓大廈逐漸代替了低矮樓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更迭。在繁忙的腳步下,我們總是時常會記起那些記憶中的美好,如小時候鄰居在樓下一聲呼喊,自己就包著滿嘴飯飛奔出去的歡樂。
在城市更迭的腳步下,我們骨子裡嚮往的生活,要如何得以妥善安放?
03
風光、陽光、時光
怎樣改變城市的生活
萬物皆有「趨光」本能,如何更大程度地與「光」相處,是我們立於成都城市生活的必修課。成都正在飛速生長:建築群此起彼伏,大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搬到這裡生活。但,人們真的了解這座城市所嚮往的生活嗎?人們的生活方式又要怎樣由建築來改變?
帶著這些疑問,從一些「光」的視角,我們對成都城市生活進行了3個維度的思考和實踐。
建築布局:序列與高差回應城市「風光」
成都平原坐落於龍門山脈和龍泉山脈之間。據氣象資料顯示,成都的城市風口位於北面,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和「北東風」。
●成都風口示意圖
基於此氣候切口,在城市建築的設計上,如果依據風向規劃北高南低的樓棟排布,就可讓氣流通過建築循環,帶動建築間空氣流通。
●基於「北高南低」規劃的建築布局
成都人厭潮溼、喜陽光。在日照和通風的考量上,序列式的建築排布,可以讓每棟樓均「坐北朝南」,而東西向貫通形成的「風廊」,則可以使得整個社區的空氣順暢流通。通過合理布局樓棟的錯落與高差,在成都這片缺少日照的土地上,人們依然能夠讓陽光、視野、通風充盈建築,讓「風」和「光」成為理想生活的日常加持。
●基於序列式排布、形成「風循環社區」
室內空間:立面與朝向的「陽光」化適應
室內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容納之所,除建築外部規劃外,在室內層面,成都的建築更應秉持對陽光的適應與追求。
建築立面是室內空間與外界「光」的出入口,在紛繁複雜的建築形態中,人們需要一種愈加輕盈、通透的設計語言。如果以大面積的玻璃幕牆作為設計基底,強化橫向面寬,降低窗面與鋁板金屬的凹差,就能讓樓體以最通透的態度連接外界。建築材質方面,光的折射和清冽的隱框玻璃幕牆,可以加強室內外光線上的聯繫和交融。
●基於光照考量的立面營造
有了板式結構與外立面的光源「入口」後,最契合陽光需求的「坐北朝南」戶型,則可以讓房子徹底告別西曬房和背陰房,做到冬暖夏涼。當夏天太陽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日曬時間長,強度大,擁有一間坐北朝南的房間,就能最大程度規避暴曬;當冬天太陽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日照時間變短,擁有一間坐北朝南的房間,就能最大程度留住暖陽。
一年中,你可能有100天被陽光叫醒,100天在陽臺上曬著太陽午睡,100天縈繞在襯衣晾曬的皂香中……你將常常陷入幸福的光暈,陽光會打在父親閱讀的報紙上,打在母親給孩子削水果的手上,打在伴侶正在廚房忙碌的身影上。
●契合陽光需求的戶型設計
園區生活:人與「時光」的精準匹配
在城市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的情形下,人與人之間交疊的生活面積也愈來愈小。在園區空間的歸置上,如果把有限的空間儘可能交還給生活,儘可能尊重自然、尊重陽光,尊重可參與、可分享式的生活場景,就能讓不同人群在園區獲得生活時光的最優解。
●10萬㎡主題園林,基於不同主題的園區空間規劃
「讓客廳回歸起居,把會客的功能交給園區」。依據成都人待人接物的態度與對社區空間的嚮往。通過人與時光的精準匹配,人們可以讓園區承載起全齡段居者的美好生活場景:
在上午,你可以與家人一同漫步樓下,在草坪上來一場三代同堂的「日光浴」。當陽光灑落,晴空中飄揚著孩子放飛的風箏。樹蔭裡,家裡的老人和偶遇的鄰居散步,討論著太極第九式到底是單鞭還是雲手。陽光為每個人的表情鍍上了溫暖的光澤。
●基於運動、頤樂、兒童、閱讀等主題的全架空層規劃
在下午,你可以約上工作夥伴,在樓下酒店式入戶大堂或園區架空層進行一場自在愜意的會晤。待處理完手頭事項,和好友牽上愛寵,再到園區專屬的寵物活動區陪伴愛寵們肆意玩耍,看著它們一次次叼回拋出的小球,不經意間午後的時光悠然而過。
在晚間,你可以在結束一天工作後,沿著視野遼闊、綠意盎然的歸家路線回到家中;亦可以和家人沿著布滿燈帶的園區專屬跑道來一場屬於全家的運動之旅,當汗珠晶瑩流動,耳邊充斥著的是風搖影動的清爽。
●架空層生活時光
城市不斷發展,生活亦不斷更新。我們總是在追逐新奇事物,卻不覺遺忘了許多往日熟稔的生活習性。那些一起曬太陽、一起踏青、一起度過假日的時光……慢慢變成了回憶。生活隔閡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漸遠,人們總是找不到時光與自己、與家人、與鄰居、與生活好好相處。
●向光而生的生活記憶
在時代不斷變遷的步伐下,我們希冀,能為城市裡的人們尋回一些過往的生活記憶,讓我們所熟悉的美好生活方式也一同安駐至新的園區。以風光、陽光、時光的「趨光」之心出發,依據當代化營造技藝與在地化思考,我們也希望為城市帶來更安定、美好的生活居所,為成都引導一種更適意的生活。
在綠城看來,任何一種理想的生活,都能讓人隨時參與生活,享受陽光普照大地、繁花似錦的歡愉,也可以隨時遠離喧囂,待在一個屬於自己的安靜角落,什麼也不做,只是看著一塊小小的光斑從牆的一邊移到另一邊。
與成都人一同「向光而生」,願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使這片土地的生活愈加光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