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完成史詩級發射任務!這將是人類文明最接近太陽的一次

2020-11-22 騰訊網

北京時間 8 月 12 日下午 3 點 31 分,具有歷史意義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 SLC-37B 發射位由德爾塔4 重型火箭發射升空。在經過了 43 分鐘的飛行之後,雖然期間經歷了第三級疑似失聯的驚險時刻,最好在最終有驚無險,帕克探測器成功與火箭分離,獨自踏上了奔赴太陽的漫漫長路,也就此揭開了人類探索太陽的新徵程!

圖丨現場發射

圖丨疑似出現問題時,現場工作人員面情凝重

其實,帕克探測器的此次發射可謂是過程坎坷,最早預定在 7 月 31 日進行發射,之後又經歷了 4 次推遲,選定在 8 月 11 的下午 3 點 33 分。可無奈禍不單行,在分別經過了因技術問題而推遲 20 分鐘後和兩輪倒計時暫停之後,火箭還是觸發了氦氣紅色壓力警報,火箭燃料管溫度降低,最終推至今日下午 3 點 31 分發射。

圖丨帕克老爺子也在深夜到現場「支持」

圖丨烈焰炎炎的宣傳海報(為了保障本次遠距離的飛行任務,德爾塔 4 火箭首次加裝了 Star 48BV 上面級,搖身一變成為了「三級箭」)

Parker是為了紀念研究太陽和太陽風的尤金·帕克 (Eugene Parker) 博士,他在 1958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行星際氣體和磁場的動力學》的論文,第一次提出了太陽風的概念。而與此次 Parker 一起升空的還有 1137202 個名字!這些名字被存入在了一張 TF 卡上,隨一張銘牌被貼在探測器高增益天線的下方。

圖丨帕克到現場與火箭合影

我們首先來看看 Parker 將會實現的幾大壯舉:

距離最近:Parker 將會成為距離太陽最近的人造天體,設定的最近距離約為 610 萬公裡,不僅首次進入太陽的日冕層,而且還打破了太陽神 2 號探測器在 1976 年 4 月 17 日創下的 4343.2 萬公裡的此前最近距離記錄。

溫度最高:由於距離太陽近,且又運行在日冕層,所以 Parker 將會承受奇高無比的溫度,探測器面向太陽的一面需要承受高達 1377 攝氏度的高溫,但又必須要保證工作儀器始終處在幾十度的室溫條件下,可想難度之高。

速度最快:為了能夠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成為太陽系內的星體,Parker 也將創造人造物體有史以來最快速度的記錄。據估計,其將以 70 萬公裡的時速繞太陽運行,遠超當年太陽神 2 號的 25 萬公裡/時,打一個比方,這就相當於 2022 年冬奧會的兩個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之間一秒就走完全程。

當然,為了要實現以上的幾大目標,Parker 必須要經過長時間複雜的變軌操作,最後才可以抵達太陽。根據 NASA 的介紹,Parker 要在7 年的時間裡 7 次飛掠金星以藉助其引力來實現軌道調整,從而使探測器更接近太陽,而這期間,它將環繞太陽一共飛行 24 圈。

圖丨帕克探測器逐漸接近太陽示意圖(圖片來源:NASA)

在進入太陽的日冕層之後,Parker 攜帶的四個儀器套件,將會分別用在研究磁場、等離子體、高能粒子和太陽風。毫無疑問,能夠實現如此近距離的觀測,大量新的發現必將徹底改變我們對日冕的理解,並擴展我們對太陽風起源和演化的認識。

其實,Parker 也僅僅是作為 NASA「與星共存」(Living With a Star) 項目的一部分,整個計劃目的就是要探索地日系統的方方面面以及其對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但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當年的太陽神 2 號探測器已經可以到達距離太陽比較近的地方了,那為什麼經過了幾十年之後 Parker 才將這一記錄向前有所推進呢?歸根結底,就在於前沿材料技術的進步使得探測器可以在不明顯增重的前提下能夠耐受上千度的超高溫

打造飛向太陽的「不死之身」

為創造到達距太陽最近位置的世界紀錄,人們必須找到能抵抗前所未有超高溫度材料。可以說,如果沒有熱保護系統(TPS),就沒有 Parker 。

按計劃,Parker 將進入距太陽表面 400 萬英裡範圍內(611 萬公裡)。為了適應這種極熱的環境,探測器將攜帶一複合熱保護罩,罩子將抵抗來自太陽的強光。這一隔熱罩在 10 年前還不可能造出。

假設你是一個在地球軌道上的 1 平方米大的衛星,太陽到達你身上的能量大約是 1350 瓦,但是 Parker 要到達的位置是比這個位置近約 25 倍的地方,也就是每平米隔熱罩大約要承受 85 萬瓦能量。如果算上面積,Parker 太陽探測器需承受約 300 萬瓦的能量。

探測器的隔熱罩也被稱為熱保護系統(TPS),由兩個碳增強材料複合層和中間夾約 4.5 英寸(11.43cm)的碳泡沫構成。隔熱罩朝向太陽的一面還塗了一層特殊的白色塗層,以儘量反射來自太陽的能量。這種材料可以抵抗 2500 華氏度高溫(約 1371℃),保證儀器在約 85 華氏度(約 30℃)環境下運轉

「如果這項任務是在上世紀 60 年代到 70 年代,甚至 80 年代的時候部署,那麼可能飛上天的是耐高溫金屬,」Driesman 說,「科學家將建造一個具有超高熔點的金屬熱盾,但永遠不可能把它送上天,因為金屬實在是太沉了。」

與大多數商業碳纖維不同,它們的碳-碳結構沒有通過硬化樹脂聚合在一起,因為硬化樹脂會像熱路面上的石油一樣在太陽附近蒸發。為了製造隔熱罩,NASA用「切碎的碳纖維」填充樹脂,然後讓樹脂硬化,再用 3000 度的烤爐烤它,然後重複這一過程 4 到 5 次。

「最終你將獲得纏繞在一起的碳纖維。我們所說的碳-碳結構只是純碳,不含樹脂和別的物質。」

熱保護罩的正面和反面由這種碳-碳板構成,除了隔熱,這種輕質材料還具有超強的機械強度。2層碳-碳板薄到能夠彎折,甚至它們能彼此重疊。在兩層碳-碳材料中間有一層約 4.5 英寸的碳泡沫,這種材料目前一般於醫療行業製造替代骨骼。這一三明治設計撐起了整個結構——就像瓦楞紙板——這也讓整個 8 英尺厚的隔熱罩僅重 160 磅(約 73kg)。

泡沫也是熱保護罩隔熱功能最重要的結構。但碳泡沫中 97% 是空氣,為了進一步降低空間探測器的重量。碳本身是導熱的,泡沫結構也意味著沒有那麼多的熱可以傳導

泡沫不容易進行測試,它們極其易碎。但此外還有另一個問題。

「當它們變熱後,它們會燃燒。」Abel 說。

燃燒在真空中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測試中間隙剩餘的空氣將導致這些泡沫燒焦變成木炭。所以,國家橡樹嶺實驗室的工程師用高溫等離子弧燈測試隔熱罩中這些碳泡沫的耐高溫能力。

僅憑這些碳泡沫的隔熱性能並不足夠保證探測器能在要求的溫度下工作。因為在空間中並沒有空氣散熱,唯一的散熱方式是散射光並以光子的形式發出熱量。因此,另一個保護層是需要的:一個白色的保護層用來反射熱量和光。

圖 | Parker 太陽探測器熱防護罩結構示意圖(圖源:GREG STANLEY /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為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與懷廷工程學院的先進技術實驗室(Advanced Technology Laboratory i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 Whit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合作,組成了一個隔熱塗層超豪華陣容的專家團隊,團隊研究範圍覆蓋高溫陶瓷,化學和等離子噴塗塗層。

通過進一步的測試,團隊最終選擇基於氧化鋁的白色保護層。但這個保護層會與碳反應而在高溫環境中變灰,因此工程師們在中間加了一層鎢,鎢層比頭髮絲還要薄,塗在熱保護罩和白色防護層中間以防止兩層間相互反應。他們還加了納米摻雜劑讓防護層更白並阻止氧化鋁顆粒的熱膨脹

系統科學與工程中心的首席研究工程師 Dennis Nagle 說,通常在使用陶瓷時,首選硬質無孔塗層,但用錘子擊打時材料會破裂。在 Parker 面臨的溫度下,光滑的塗層會像用石頭撞擊的窗戶一樣破碎。因此,均勻的多孔塗層反而可以承受這一極端環境。當多孔塗層中出現裂縫時,裂縫會在到達孔隙時停止。塗層由幾個粗糙的顆粒層組成——足以使一組陶瓷顆粒反射另一層錯過的光。

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太陽

而科學家們耗盡心思製造出 Parker ,正是希望能夠讓人類離太陽更近一步——一則是憑藉機器靠近它,二則是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通過對太陽的探索,我們就可以進而了解宇宙中其它恆星的秘密。

太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必需的光和能量,我們對太陽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明白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太陽也對人類產生著消極的影響,來自太陽表面的太陽風以超過 500 公裡/秒的速度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襲來,幹擾著我們的磁場,破壞地球電離層的結構,造成我們的無線電通信中斷,甚至影響地球大氣,引起火山爆發和地震。

圖丨太陽風概念示意圖

根據記錄,每當太陽風強烈時,衛星的機載設備總會受到幹擾,進而影響的工作壽命,而人類也會因為輻射的增強而出現免疫力下降甚至病變等現象。所以,正如遠航的水手敬畏大海一樣,為了實現人類未來走出地球,邁向火星和深空的願景,就必須了解太空中的空間環境,尤其是太陽風的作用。

而太陽目前也有不少神秘之處,例如太陽溫度的分布之謎:為什麼日冕比太陽表面更熱?

在太陽風不能繼續推動星際媒質的地方稱之為日球層頂(heliopause),這也通常被認為是太陽系的外邊界。這個邊界距離太陽到底多遠還沒有精確的結果,可能根據太陽風的強弱和當地星際媒質的密度而變化。一般認為它遠遠超過了冥王星的軌道。

圖 | 太陽結構(圖源:Wikipedia)

太陽大氣層主要分為 5 個部分:溫度極小區、色球、過渡區、日冕和太陽圈。其中位於最外層的太陽圈是太陽大氣層最稀薄的,可延伸至冥王星軌道之外與星際物質交界。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生活在太陽的大氣層中。

色球、過渡區和日冕都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一些證據指向阿爾文波可能攜帶了足夠的能量將日冕加熱。阿爾文波是等離子體中的一種沿磁場方向傳播的波。但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未獲得證實。

還有兩個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問題是,空間天氣如何形成?又如何影響地球?

空間天氣涉及包括太陽風在內一系列太陽系空間條件變化,其研究重點強調地球周圍的空間,包括磁層、電離層、熱層和外層條件。空間天氣一直影響著地球,這些影響以高緯度極光為代表,但其背後成因一直未被了解。

圖 | 太陽風吹向地球(圖源:Wikipedia)

太陽風特指由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在太陽日冕層的高溫(一百萬攝氏度)下,氫、氦等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 200-800km/s。一般認為在太陽極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極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場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

太陽風的組成和太陽的日冕組成完全相同。73% 的是氫,25% 的是氦,還有其他一些微蹤雜質。日冕是不穩定的,它可形成太陽風,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我們需要對這些現象的形成的原因進行研究。上百萬噸的高磁化材料可從太陽中以幾百萬英裡每小時的速度拋出,這相當於一秒鐘從華盛頓到洛杉磯的速度。而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是如何被加速的。

圖 | 太陽風吹向火星藝術效果圖。(圖源:NASA)

從太陽上發射出的危險的電子和質子不能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是因為,地球有自己的磁場,這一磁場迫使這些粒子向其他方向運動,保護著地球。同時,地球也對太陽的變化做出回應。但火星並沒有地球這麼幸運。在 2015 年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認為,就是太陽風將火星的大氣層剝離

一部分這些帶電粒子能夠進入地球磁層。它們將繞著磁場做螺旋運動。其中,陽離子往西緩慢漂流,陰離子往東漂流,形成環狀電流。這一電流會減弱地表的磁場。在穿透電離層時,帶電粒子會與那裡的原子發生碰撞,從而產生極光並發出 X 光。因此,極光也是一種空間天氣的物理現象。

極光是地球周圍的一種大規模放電的過程。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到達地球附近,地球磁場迫使其中一部分沿著磁場線集中到南北兩極。當他們進入極地的高層大氣(>80km)時,與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並激發,能量釋放產生的光芒形成圍繞著磁極的大圓圈,即極光

極光也會發生在其它行星上,與地球一樣,它們也出現在行星磁極的附近。木星和土星這兩顆行星都有比地球更強的磁場,而且兩者也都有強大的輻射帶。哈伯太空望遠鏡可以很清楚的看見這兩顆行星的極光。

在金星和火星上也曾觀測到極光。因為金星沒有內在(行星本身)的磁場,金星的極光呈現不同的形狀和強度,看起來是明亮但瀰漫的補丁,有時會分布在整個行星的盤面。

圖 | 地球上的極光(圖源:Wikipedia)

太陽風的分布會影響地球的磁場,同時將能量泵入輻射帶。空間天氣可影響衛星的軌道,並降低衛星的壽命。空間天氣也會導致地球磁場的震動,這將導致大面積電力設備毀壞。

科學家想了解太陽風如何形成如何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地球。而本次的任務對日-地之間聯繫十分重要。任務將收集一些對理解和預測空間天氣極為重要的數據。這將推動太陽圈、地球和其他行星極光和磁層的基礎物理學研究,以及幫助提高衛星通訊、電網問題、管道腐蝕、航空航線輻射暴露及太空人安全等研究

而以上這些太陽的謎題都將隨著 Parker 為我們帶回珍貴的極近距離太陽探測數據而得到解答的可能。Parker 的任務結束日期是 2025 年 6 月,按照科學家的計劃,它將在任務結束之後墜向太陽,被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並成為宇宙塵埃的一部分。

-End-

校審:黃珊

參考:

https://phys.org/news/2018-08-parker-solar-probe.html

https://www.popularmechanics.com/space/solar-system/a22644791/engineering-parker-solar-probe-touch-the-sun/

相關焦點

  • NASA和ESA將發布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圖像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日前,記者從NASA(美國宇航局)官網了解到,NASA和ESA(歐洲航天局)將於本周(當地時間7月16日)發布太陽軌道飛行器任務的首批圖像。資料顯示,6月中旬,NASA和ESA聯合派出的「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 在2月9日發射後首次通過了近日點。
  • NASA發射太陽探測器,人類文明離太陽最近的1次,113萬人「同行」
    NASA發射太陽探測器,人類文明離太陽最近的1次,113萬人「同行」人類一直都在探測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和地球的衛星月球,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光與熱之源的太陽卻只可遠觀,這是因為太陽的溫度非常的高,表面溫度有5500攝氏度,而中心溫度更是高達1500
  • 史詩級火箭發射!埃隆馬斯克:請睜開你的雙眼,抬頭仰望星空
    馬斯克將這次發射定義為SpaceX的史詩級發射,因為這次發射如果成功,SpaceX將完成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本土再無載人航天的「零的突破」! SpaceX勢必會在美國的航天史上寫下極其濃重的一筆!
  • 「帕克」號升空,將穿過日冕「觸摸」太陽!人類接近太陽有多難?
    「帕克」號升空,將穿過日冕「觸摸」太陽!人類接近太陽有多難?說到太陽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它一直以來都是用光芒照射著地球大地上,萬物都受到太陽的普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太陽的探索,並且人類一直以來希望能夠接近頭上那顆大太陽,實現與太陽肩並肩的夢想,但是這個願望一直以來都沒有實現。雖然我們小時候聽說過關於射日的故事,用普通的弓箭就能射落太陽,但是在現實中是無法做到的,不僅因為太陽離我們過於遙遠,還有一個原因是太陽真的太熱了,表面溫度過高,讓你想接近又不敢接近它。
  • NASA月球火箭太空發射系統的核心級已接近完成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米丘德裝配廠的工程師現已完成太空發射系統(SLS)核心級的五分之四。即將推出的超重型火箭計劃於2020年首飛,並將為美國期待已久的重返月球計劃提供支持,作為新命名的Artemis項目的一部分。
  • NASA向公眾公開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照片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記者從NASA(美國宇航局)官網了解到,NASA和ESA(歐洲航天局)向公眾公開了太陽軌道飛行器任務的首批圖像,其中包括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照片。據此前報導,6月中旬,NASA和ESA聯合派出的「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 在2月9日發射後首次通過了近日點。目前,ESA / NASA的「太陽軌道器」已返回其首批科學數據,包括提供了比歷史上任何太空飛行器都近距離拍攝的太陽的圖像,而這也是人類一次裡程碑式的任務。
  • 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滅亡的一次,誰在保護我們,難道真有未知文明?
    但最恐怖的事並不在這兒,而是在這顆小行星臨近地球之前,我們人類都沒有發現它。如果說他再偏個那麼一點兒,後果恐怕難以想像。如果說隕石覆蓋範圍太大,半個地球都會被波及,那人類只能逃進地底下去了。而且這還得提前好幾年知道留出個挖地洞、建地下城的時間。nasa給出的三個方案,雖然說理論上都可以成功,但想要成功實現,以人類當前的科技水平,估計還要等個一百多年。如果在短時間裡真有顆小行星要撞地球的話,我們就算提早幾年知道最後的結局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 NASA加碼SLS火箭,計劃發射九次阿爾忒彌斯任務
    NASA會繼續與猶他州布裡格姆市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進行合作,目前,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是這些固體火箭助推器的主要承包商,這些助推器將用於發射前三次阿爾忒彌斯任務,包括2024年將首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送上月球的任務。根據這份潛在價值4950萬美元的合同,NASA將向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提供初始資金和授權,以訂購長期主導的項目,為未來6次SLS飛行建造雙助力器。
  • NASA將在7月發射人類首個太陽探測器
    有外媒報導稱,NASA正在為「帕克太陽探測器」做最後的修正準備,七月它將升空飛向太陽,這將是人類首次真正實現「和太陽肩並肩」。這款特殊的空間探測器將於7月31日從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啟航,升空後,它將直接穿過太陽大氣層——日冕,比以往任何一個太空飛行器都更靠近太陽。
  • 太陽溫度如此恐怖:NASA將對其發射探測器
    這個探測器被稱為「太陽探測器+」,目前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進行設計和建造。一旦發射成功,SPP將在接近7年的時間裡7次飛掠金星,以逐步縮小環繞太陽的軌道。在此期間,它還將24次飛掠太陽,並經過太陽的上大氣層(日冕),與太陽表面的距離縮短到640萬公裡以內。
  • 發射!人類將第一次以這樣的視角觀測太陽
    來自 ESA 和 NASA 的聯合任務將使人類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我們太陽系中心的恆星。
  • 科學界於1927年召開了一次史詩級會議,留下一張珍貴照片
    科學界於1927年召開了一次史詩級會議,留下一張珍貴照片……如果要問跟科學相關的最著名的,我最喜歡的照片是哪張,那必然是下面這張足以影響整個人類社會進程的照片。這張照片是從1927年物理學界召開的一屆「大神」級會議中流傳下來的,對科學界乃至整個學術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NASA毅力號直播攻略來了!萬字長文詳解火星任務
    而又因為地球和火星都在圍繞太陽運轉,兩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所以當它們距離最近時,即太陽、地球和火星同處一條直線上,此時發射探測器更加「經濟」。地球與火星的這個會合周期是 26 個月,所以每 26 個月會出現一次「寶貴」的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
  • NASA 將發射探測器 「接觸」太陽:需承受超 1371℃高溫
    根據NASA的計劃,該探測器將於2018年發射,將飛到太陽大氣層內部並「觸摸」太陽表面,以獲得更多有關太陽活動的信息。這個探測器被稱為「太陽探測器+」(Solar Probe Plus,SPP),目前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進行設計和建造。一旦發射成功,SPP將在接近7年的時間裡7次飛掠金星,以逐步縮小環繞太陽的軌道。
  • NASA發布阿耳忒彌斯計劃,將於2024年實現首位女性太空人登月
    18個月前,NASA接受了一項大膽的挑戰,將其探索計劃提前至少四年,並計劃在二十年代末建立可持續月球探索。這期間,NASA不斷取得新進展,向載人登月計劃不斷邁進,這將是繼1972年「阿波羅」(Apollo)登月任務後,人類首次重返月球。
  • 50億年後太陽將滅亡,在太陽滅亡之前,人類能發展到七級文明嗎?
    ,更不可能出現人類這種高智慧生物和人類文明,太陽給地球帶來了光明、溫暖、光合作用、能源、四季變化等,失去太陽的後果人類無法承受,不僅地球生命無法承受,整個太陽系的正常運轉都依靠太陽,沒有了太陽,太陽系也不復存在,地球生命也將成為歷史。
  • 生存日記史詩級任務毒牙材料完成攻略 還沒入手的小夥伴戳進啦吧
    :原標題:生存日記史詩級任務毒牙材料完成攻略 還沒入手的小夥伴戳進啦吧 生存日記中的毒牙要怎麼獲得?大家好,因為最近很多小夥伴們都在問這個問題,所以小編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生存日記史詩級任務毒牙材料的完成攻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NASA和ESA公布人類首次最接近太陽的照片,原來太陽長這樣
    NASA和ESA公布人類首次最接近太陽的照片太陽軌道飛行器對太陽的高解析度觀察我們將能夠看到太陽風的結構近日,據NASA和ESA(歐洲航天局)向社會公開了太陽軌道飛行器任務的首批圖像,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照片。
  • 萬字詳解NASA毅力號火星任務:尋找生命,開啟往返火星第一步
    火星離地球非常遙遠,是月球與地球距離的數百倍,目前最先進的探測器從地球飛到火星,大約需要七八個月。而又因為地球和火星都在圍繞太陽運轉,兩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所以當它們距離最近時,即太陽、地球和火星同處一條直線上,此時發射探測器更加「經濟」。
  • NASA 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成功,四十年後人類終向太陽又邁進一步 |...
    原計劃於 7 月 31 日發射,由於種種原因延遲到了 8 月 11 日的下午 3 點 33 分,中間已經歷 4 次推遲。周六,帕克在最後 1 分 55 秒因為技術故障推遲發射。但好在,這個歷史性的任務最終還是開始了。昨日,有數千人聚集在現場觀看帕克太陽探測器的發射過程。這一次,人類的期望沒有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