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裡亞納海溝最深的地方,由於強大的壓力,常年缺乏陽光,一片黑暗,可謂伸手不見五指,一直被稱為生命的禁區。
可是在2014年12月,科學家們發現在馬裡亞納海溝8145米的海床上生活著一種魚類,這不得不讓人驚嘆!
以前,我們看到的深海魚類基本上都是奇形怪狀,面目猙獰滿口獠牙的模樣。但是科學家發現的這種魚類,不僅不醜陋,而且看起來可愛無比,它們沒有牙齒,沒有鱗片,身體呈半透明狀,以小型甲殼類動物和蝦為食,與那些邪惡的海洋動物比起來,它們溫順得多,顛覆了我們對深海動物惡劣的印象。後來這種魚被命名為斯威瑞擬獅子魚。
馬裡亞納海溝最深達到11034米,這個深度將珠穆朗瑪峰放下去還有兩千米未露出來。地球半徑約6370公裡,地殼厚度平均約17千米,馬裡亞納海溝是一條全長2000多公裡的海底深溝,由於地質活動的關係深度並不是均勻,目前認為海洋的最深處在斐查茲海淵。深海底部由於板塊擠壓等地質活動產生裂縫,進而形成海底火山,火山下連接著地殼更深處的巖漿池,巖漿形成的條件是大陸地殼下30km,洋殼6km以下,深度自然又比馬裡亞納海溝深多了。
由於巖漿環境不像海水,密度比水大得多,很多物質都會直接浮在巖漿表層被焚毀。在地下數千公裡處,地球核心處有一個液態鐵鎳組成的內核,內核的半徑大約只有地球半徑的1/2,地心的說法應該是地球最中央,那距離地表約6400公裡。不過地心這個東西科學家們也曾經想過探測,那就是順著或火山口放進去一些特製耐高溫的探測儀器,讓它們自由地向地心沉降,但是地心壓力很大,物質由於高溫和地球的活動更加動蕩不定,那樣的探測器可能需要數千年上萬年才能沉降到地心,並且不一定能夠扛得住地心的壓力和更高的溫度。
地球上最深的地方當然是地球正中央地方,從地球的外形上來說地球距離地表各處距離都相等的點可能要偏一些,因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質量密度分布不是很均勻的近似球體的巖石行星。
地殼只是整個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層,就好比雞蛋的蛋殼一樣,大家都吃過雞蛋,應該知道雞蛋的結構,地球的結構和雞蛋幾乎是一樣的,而雞蛋的表面也是凹凸不平的,和地球表面相似。馬裡亞納海溝就相當於用刀在雞蛋表面割一道痕跡,並沒有割破蛋殼,離雞蛋的蛋黃還遠著呢,地球也是一樣沒有突破地殼的範圍,其實都不能談論地心,因為差得太遠了。
理論上來說,地下的深度每增加100米溫度就會升高一度,深度在超過3公裡以上的時候,每增加100米溫度就會升高2.5度,深度到達11公裡就已經達到200度的高溫,這不只是壓力造成的溫度變化,而且還有越是接近地幔越是高溫,因為地幔都是濃濃的巖漿組成,整個地幔的平均厚度約為2865公裡,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下地幔由於受到強大的壓力所以為可塑固體結構,上地幔是熔巖物質組成,是火山熔巖的來源的。
地幔下面就是地核,厚度約為3400公裡,分為內外地核和過度層三部分,外地核厚度約為2080公裡,物質大致是液體結構,過度層約有140公裡的厚度,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裡厚度的球心,形態大概是固態結構,溫度估計超過5000度左右,已經達到了太陽表面的溫度,一些國外專家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地球內部地核過度層的溫度約為3500度,外地核的溫度大概在6300度,內地核的溫度大概為6600度左右。
所以,馬裡亞納海溝雖說很深,但離地心還非常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