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每年能成功登頂珠穆拉瑪峰的探險家有很多,但每年能到達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人卻不多,這是因為馬裡亞納大海溝的深度,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要高得多,如果把珠穆朗瑪峰放進馬裡亞納大海溝,那麼馬裡亞納大海溝可以將整個珠穆朗瑪峰淹沒。
很多人會比較好奇,馬裡亞納海溝的下面是什麼,今天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馬裡亞納大海溝的形成
說到馬裡亞納海溝的下面,我們必須說一下馬裡亞納海溝是如何形成的。
馬裡亞納海溝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之間。這兩個板塊由於地幔層熱對流的緣故,導致兩個板塊逐漸靠近並相遇。
如果兩個板塊的厚度以及密度一致,那麼它們會在力的作用下,逐漸拱起形成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
但如果兩個板塊的厚度以及密度不同,那麼密度較大的一方會滑入密度較小一方的下面。我們知道,亞歐板塊是大陸板塊,地質厚,但密度低;而太平洋板塊是大洋板塊,地質薄,但密度高。
在地幔層熱對流的作用下,太平洋板塊不斷滑入亞歐板塊的下方,於是,在兩個板塊交界的地方,形成了一條巨深無比的大海溝。
馬裡亞納大海溝最深處達到了11千米,堪稱世界上最深的地方。在這裡,科學家們探測到了馬裡亞納海溝的大氣壓是標準大氣壓的1100倍,溫度很低,只有2攝氏度左右,生物稀少,但在海底煙囪附近有許多生物。
馬裡亞納海溝雖然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但它仍然沒有脫離地殼層。
地殼和地球最外面的一層,平均厚度約17千米,但大洋地殼和大陸地殼層存在著明顯差異,大陸地殼層較厚,平均為40千米,甚至能達到70千米;大洋地殼層較薄,平均厚度只有幾千米。
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還沒有到達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莫霍界面。
馬裡亞納海溝下方是什麼?
其實,馬裡亞納海溝的下方,就是地球內部的構造。
馬裡亞納海溝位於地殼層,地殼層的下方是巖石圈,這裡的物質冰冷且堅硬,厚度約為60-120千米,巖石圈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一些礦物質的晶格之中含有大量水,如尖晶橄欖石。
科學家發現,尖晶橄欖石廣泛分布於巖石圈,它的含水密度非常大,大概100個礦物晶體分子中,就含有大約1.5個水分子。
除了尖晶橄欖石,巖石圈中的其他礦物質中也含有大量水分子,這意味著地球上大多數水被鎖在了礦物質的晶格之中。
巖石圈下方是軟流層,軟流層位於巖石圈與地幔層交界處,由於地幔層是溫度高的流體,而巖石圈是冰冷的固體,當這兩個地質構造交匯時,冰冷的巖石圈會讓地幔物質降溫冷凝,而地幔層的高溫也會融化部分巖石圈,因此形成了粘稠的軟流層。
軟流層的下方是地幔層,地幔層位於地殼深度大約是2600千米,地幔層也是造成板塊運動的原因,地幔層的溫度高,幾乎所有的物質在如此高溫下都會融化成流體,因此它可以流動。
由於地核處高溫的作用,使得地幔層會發生熱對流作用,在熱對流的作用下,地幔層的物質會發生緩慢的流動,因此帶動了上方地殼層的運動,這就是板塊為什麼會發生移動的原因。
地幔層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是粘稠的流體,類似於火山爆發的物質,而下地幔溫度非常高,因此是液體。
地幔層之下是地核,地核由於引力的緣故,溫度超過了5000度,在地球表面,5000度的高溫可以融化大多數固體,但在地核處,物質以高溫固態而存在。
之所以呈現固態,是因為地核的引力非常大,氣壓也非常大,因此將液態的物質壓縮成了,據科學家研究,地核也是地球之所以有磁場的原因。
總結
馬裡亞納海溝雖然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溝,但它仍然在地殼層上,它的下方是冰冷且堅固的巖石層。離地核的距離超過了6300千米,遠遠沒有到達地心位置。由此可見,地球比我們想像中要神秘的多。